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温樊蕊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75000

摘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这既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剖析后得出的科学论断,又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结果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在这一论断背后隐藏着深刻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以及二者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更加证明了这一结果的必然性,同时也分析“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当代价值。总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必须坚持。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一、两个必然的产生及含义

随着欧洲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加深,工人运动不断爆发。但资产阶级对工人运动的镇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得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并且队伍不断壮大。“两个必然”便是产生于这一时期,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当时社会状况后提出,为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结论具有历史必然性。首先资本运动本身将导致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其次无产阶级的诞生、成长、发展并壮大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地证明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其次,马克思通过研究当时社会经济问题以及通过对唯物史观的概括,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两个决不会”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资本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给与肯定。但随后他们又指出,资产阶级社会存在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端,这种弊端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内部,无法被克服,并且资本主义社会同封建社会一样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终究会被新的更高的社会形形态所取代。而社会主义社会便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阶段,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注定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内部发展情况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其固有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了扩大再生产,采取各种方法来尽可能多的延长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并且还无偿的占有工人创造的各种剩余价值。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利润来源的实质以及雇佣工人被压迫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工资为掩护,使得工人们认为自己与资本家处于“平等”地位,并且资本家还以“利润”为掩护企图来遮盖对工人剥削的实质。但实际上资本家同工人之间从未处于平等地位,资本家想尽一切办法以图可以获取最大利润、剥削无产阶级从而扩大生产规模,结果导致资产阶级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上极少数人掌握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由于资本家无止境的扩大再生产,最终会导致社会生产过剩,进而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产品严重浪费。且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的经济危机存在周期性的特点,所以不会彻底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而只是使矛盾暂时的缓解,新的更大的矛盾还隐藏在社会中。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只会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累计,同时推动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最终矛盾以工人运动等形式爆发。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被炸毁了。”[[1]]

(二)、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切事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封建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前身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替代的原因,是由于随着生产力不断地发展,封建社会中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力,甚至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桎梏,而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主义社会的更高阶段,其存在的生产关系能够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取代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同样的道理,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否定中进步,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否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最终也必然会像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一样,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三、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自身的优越性,它不仅在制度方面优于资本主义,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具有资本主义无法超越的优势,这就注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身的优势。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更高阶段,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点,同时摒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但是社会主义制度既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又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一些优势。并且我国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现如今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采取措施力图缓和矛盾,可这些手段实际上都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实现垄断利益服务的,其结果是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资本家采取掩盖工人工资的方法以图降低贫富差距,消除矛盾,但实际上这些措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矛盾。只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其本质就一定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就只能是“无谓的挣扎”。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以及国家适度的干预经济,采取的“松紧有度的”经济政策,所以社会主义必然不会出现像资本主义一样“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从社会主义本身来看,其自身存在的制度优势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必然。

(二)、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发展进程看,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主义,因为封建制度下旧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社会旧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现今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的水平,所以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就像封建主义被替代一样。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支配自己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自身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之时,就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时。

(三)、社会主义从提出之日起就优于资本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被提出时,社会主义就具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势,空想社会主义提出的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所以包含了愈多浪漫的色彩,当时先进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也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而没有发现影响社会发展的真实原因,没有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真正道路。且不同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思想也各有不同,但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有重要意义。空想社会主义先驱“莫尔”及其代表作《乌托邦》(又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提出了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后世不同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闵采尔”及其代表作《千年天国》、“康帕内拉”及其代表作《太阳城》等,这些都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者。他们由于时代限制虽然所提出是思想不够完善,但是即便这样我们也必须承认有的部分思想已经远超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并且从中可以已经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所具有的优越性。恩格斯就曾评价“闵采尔”说:“闵采尔的政治理论是同他的革命宗教观紧密相联的;正如他的神学远远超出了当时流行的看法一样,他的政治理论也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3]]“闵采尔是完全处于当时正式社会联系之外的那一阶级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初期无产阶级的代表人物。”[[4]]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得到空前激化,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也越来越具有阶级独立性,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三个伟大的乌托邦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5]]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为代表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时期对于未来社会的描绘更加清晰,逻辑更加紧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更加深刻,因此从早期对社会主义的描述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四)、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资本主义内部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内部比如民主制度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元素越来越丰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中发展,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否定自身。资本主义的出现相对于封建主义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促进生产社会化的“潘多拉魔盒”,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化结束了生产分散化,使得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现如今,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要求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很明显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资本主义制度下过度的依赖市场的作用,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并且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提出社会生产一体化的要求,这对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相互依存度要求更高,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实现这种要求的能力,那么资本主义要想存活下去就必须走向社会主义,而资本主义在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

四、“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很难接受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迅速发展,所以必然会对我们进行打压、抵制。但是即便是资本主义发展比社会主义发展时间早,我们通过分析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已经得出,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固有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且资本主义国家现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表现。除了“两个必然”思想向我们表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结果,“两个决不会”思想向我们做了补充,对于最终得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结果,我们需要哪些条件,在两个决不会中要求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决心,并且要做好长期的准备。现如今我们看到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很多方面仍然处在世界前列,但是更应该看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发展也取得了优异成绩,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俨然成为了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正确看待现如今的世界发展局势,认清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坚定信心并做好充分准备。

(二)、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寻求改变,比如推行民主政策、扩大民主权利等等。但是这些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根本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国家妄图依靠通过提高工人工资的方法来缓和矛盾,但实际上同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比较,工资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在不断加深。但是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未消耗殆尽,仍然还有存在的活力,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最大程度而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容纳水平时,资本主义社会便会灭亡。正如列宁所说:“资本帝国时代是成熟的,而且过渡成熟的资本主义时代,这是资本主义已面临崩溃的前夜,已成熟到让位给社会主义的地步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6]]

(三)、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纵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断面临着考验。并且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并没有经验可供参考,我们是在不断的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充满了苦难,我国在发展阶段仍然坚定的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用自己的实际情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其鲜活的生命力。中国用自己的发展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两个必然理论”的正确性,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深入学习“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理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7]]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也终将会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四)、坚持两个必然对于我们防控新冠肺炎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迅速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面对疫情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国上下迅速响应集中各方力量支援疫情严重地区,使得疫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有效控制,迅速阻止恐慌蔓延,增强了全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的信心和勇气。现如今世界各国新冠肺炎偶有回弹趋势,但是在我国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处于可以控制的合理范围,并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党中央做出合理部署,使企业有序的复产复工发展经济,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经济压力,中国也成为在疫情蔓延情况下全球唯一经济出现正增长的国家。

通过对中西方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存在比资本主义制度的更大的优越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光环正在消退,而社会主义的优势正在不断地体现出来,我们要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心,这对于我们坚信防控疫情措施的正确性、坚信社会主义必然取得资本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278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

[6]《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6页。

[7]《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作者简介:温樊蕊,女,汉,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