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湾白雅特城兵营区营建史及当代遗产保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4

广州湾白雅特城兵营区营建史及当代遗产保护研究

蔡为哲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30

摘要:湛江旧称“广州湾”,1899年至1945年间为法国租借地。白雅特城(Fort-bayard)为今湛江霞山区前身,在广州湾初期主要作为法军兵营区,并自1910年转型为广州湾租借地行政中心,是二十世纪初诞生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下的近代城市独特样本。早期兵营区规划和营建奠定了白雅特城的空间格局,影响至今,却在历史研究中鲜被提及,与之对应的是当代遗产被错误认知、破坏的窘境。本文结合法文文献、历史地图、早期影像和现场勘查,辨认、描摹白雅特城兵营区的营建历程,并以“西营邮政局旧址”的保护利用为例,强调将现存遗产置于城市动态迭变的历史语境下研究,以促进对遗产价值的全面认知和保护利用。

关键词:广州湾,白雅特城,兵营区,历时性,西营邮政局旧址

1.引言

广东省湛江市旧称“广州湾”,地处岭南之南、北部湾之东。明清以来,“广州湾”指代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靠近外海的乡都、洋面、村落等。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占中南半岛为法属印度支那,随后将目光转向对其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雷州半岛。1899年11月16日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的签订,令“广州湾”演变为地跨高州、雷州两府的法国租借地,并于翌年纳入法属印度支那版图。在近五十年的经营下,广州湾租借地的近代城市营建烙有中、法、越文化交融印记,是我国近代城市的独特个案[1]

法军对广州湾的侵占始于1898年在雷州府遂溪县海头炮台的登陆,而白雅特城便是在海头炮台原址上发展而来,初期为法军驻地。1910年,广州湾首府从麻斜迁移至此,白雅特城转型为集商业港口、行政与军事中心为一体的首府城市[2]。从军事体系到民政体系的城市空间变迁使得白雅特城在中国近代城市中具有独特性,也为该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奠定了基础。大量兵营建筑在1902年前后建成,并在1910年首府迁移中得到活化利用,留存、贯穿整个广州湾时期,至今仍有少量遗产遗产,具有重要研究和保护价值。

图1白雅特城地理区位

a 广州湾在印度支那中的位置    b 白雅特城在广州湾内的位置     c白雅特城及周边环境

(来源:图a 改绘于法属印度支那地图;图b改绘于广州湾地图;图c改绘于1935年广州湾白雅特城地图)

近年来,法文史料的发掘为广州湾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条件。在城市尺度相关研究中,白雅特城早期兵营区的规划和营建历程未得到详细探讨,已有研究多将白雅特城不同时期内分别由军队、民政当局所主导的城市建设的混淆;另一方面,过往研究未从更细致的建筑角度展开,易将动态变化的空间职能静态、单一化。在建筑尺度上,白雅特城西洋建筑的相关研究集中于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等重要单体上,而更早建成的兵营建筑群往往被忽视,其史实无一得到正确识别和辨认,其中包括近期处于修缮施工中、被不当改造的“西营邮政局旧址”。面对历史信息模糊、遗产被多次改建的现状,有必要将白雅特城的建筑与城市作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进行研究,为现存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2.白雅特城兵营区的历史演进

2.1军事体系中的土地分配

法军在1898年占领原清廷军方要塞海头炮台后,将其命名为“白雅特堡”,并随即对其周边区域展开初步规划。1900年前后的兵营区规划手稿记录了法军对军事区营建的具体考量。该规划展现出两个方向上的空间分层。规划轴线以海岸走势为基准,由南至北排列有步兵、炮兵和东京猎兵三个兵种组团,可见南北向兵营布局与兵种等级相关。东西向上,数个军官用地濒海而设,近方形;西侧建筑则组团分布,以数栋南北向整齐排列的士兵兵营为主体,兼有军火库、哨岗等附属建筑,组团内部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呈现出南北向的中轴秩序。

图2  白雅特城兵营区规划图,1900年前后

(来源:笔者改绘,原图存于法国埃克斯海外档案中心,景东升提供)

至1902年,白雅特城在已有军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城区规划:大片军事用地占据地势较高的东北侧沿海区域,码头附近则有少数民政当局用地、教会用地和私人用地分布[3]。在农田洼地以南以及军事用地内陆区域,用地被划分为较小网格单元,预留用于以华人为主体的商贸活动。整体规划体现出法国区与华人的等级差异,在法国区又以军队为绝对主导。同时,1902年的兵营区用地规划的策略体现出与前述兵营区规划手稿的高度一致性,延续了由南至北、由东至西的空间等级递减。

图3 1902年白雅特城规划图中的用地划分

(来源:改绘自1902年白雅特城规划图)

由于1900至1904年间白雅特城驻军的不断迁出,1902年规划图中的设想仅有部分被实施。据英国记者阿尔弗雷德(1902)[4]与另一游者雅克(1903)[5]的游记,结合历史地图、旧影像的对照,可推断出1902年前后兵营区的用地、建筑功能分布:驻军指挥官作为军队最高领袖,其官邸B1作为标志建筑临近码头;码头附近另有军官活动室A1;往东北方,可到达其他军官官邸(A2、B3至B6),再往北则到达士兵营房片区,先是早先落成的三栋步兵营房(A5、A6、A7),再往西北可至后落成的炮兵营房B7;而营房B8仅为单层,从屋顶无烟囱可判断建筑内无壁炉,应为在军队中较低等级的东京猎兵营房;在军营区的最西北侧为军队医院A8。

军事用地的分配基于土地与海的关系,是军权等级在空间上的投射。以海头炮台原址和码头为核心,往东、往北用地的军士头衔、兵种等级逐渐降低。在土地分配的基础上,阶级化的建筑身份将建筑样式中进一步得到强化。

图4 白雅特城军事区时期所建成兵营建筑分布(A为1902年规划地图上所示已建成建筑,应建于1900-1902年;B在1902年地图上未建成,应建于1902-1903年)

(来源:改绘自1902年白雅特城规划图)

图5  白雅特城建筑群像

(来源: 1905、1910年明信片、1908《La Dépêche coloniale illustrée》等)

2.2兵营建筑特征与等级

从旧影像中可看出,白雅特城军事区的建筑呈现出统一的外廊样式。该样式被视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在气候炎热地区具有防晒、通风的热工性能。彭长歆指出,外廊样式在中国被类似于英国工务署这样的殖民工程部门推广至南北各地 [6]。在白雅特城,作为军事功能载体的外廊式建筑有何特征?与军事体系中的等级有何对应关系?

阿尔弗雷德、雅克的游记中, 将“屋顶”和“券廊”作为白雅特城兵营建筑的重要特征。旧影像中所示的兵营建筑屋顶有两类样式,样式一类似歇山,广泛出现在首批建成的兵营建筑中。建筑底层的西式券廊与屋顶样式形成了上下虚实、轻重的强烈反差,具有浓厚的东西折衷风貌。另一类则是在稍晚的建设中采用的双坡硬山顶,整体呈现为简洁的几何造型。两种屋顶样式在军官官邸、士兵兵营中均有分布,可见其与建筑功能、阶级身份无直接关联,而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出现。屋顶样式的更迭可能与主导建设的不同军队工程师直接相关,亦可能是对从初期占领到建立长久统治的殖民策略的映射,有待另作考证。

图6 白雅特城兵营建筑的两类典型屋顶

    a类歇山顶b  硬山顶

(来源:1910年广州湾明信片,由Joel Montague提供)

屋顶之下,“券廊”是白雅特城兵营建筑类型中的另一重要要素。虽然外廊源自对气候的适应性,但其位置并非完全出于对建筑朝向的考虑,而是更多服从于建筑形象的需求。如旧影像中四座军官官邸(B3至B6)采用相同设计样式,开敞的券洞均位于建筑朝向道路的一面,即建筑的“正面”。在山墙面,公共性较高的底层有两间券洞开敞,在二层仅有一间,表现出在券洞在竖向上的开敞变化。由此可见“券”这一要素对于兵营建筑的形象意义重大,券洞的开敞对应空间的“正面性”和公共性。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军官官邸平立面.jpg

图7 军官官邸(B3至B6)平面、立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在屋顶、券廊等共同的设计语言之外,兵营建筑之间呈现出与建筑身份相关联的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军官与士兵居住空间的形制上。军官官邸平面尺寸在12*21米至15*27米之间,正面为五至六间券洞,山墙面为四间券洞,券洞轴线宽近5米。士兵营房则为长达60米的集体宿舍,正面券洞数可达十六,券洞轴线宽度不超过3.5米,两两成组,以壁柱划分。密集的券洞亦映射出士兵较小的人均支配空间,可视为对军官与士兵阶级差异的区分。

各兵营建筑细部装饰均较简洁,如墙身水平线脚、宝瓶式栏杆、壁柱横向分缝等。唯一例外为建于海头炮台原址上的“白雅特城上校官邸”,建筑山墙面面海,为巴洛克样式体现了上校在军队中的重要地位[7]

3.当代遗产保护利用的尝试:西营邮政局旧址

3.1 白雅特城早期兵营建筑遗存概况

随着法军的逐年迁出,早期兵营建筑日趋荒弃。1910年,广州湾行政中心搬迁至此,白雅特城的城市空间得到激活和再发展。在广州湾民政当局主导的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原有兵营建筑亦得到修缮和原貌保留,多被活用为民政当局用房。而民政当局所新建建筑更强调中轴秩序等新古典要素,与早期军队建设的外廊样式兵营建筑形成明显区分,使得现存的白雅特城建筑遗产群的衍生脉络得以被识别。

虽多数兵营建筑在广州湾时期得到保留,但在建国后的城市建设中被大量拆除。据笔者研究,今仍有三处建筑遗产为白雅特城兵营建筑(表1),三者的建造年份等信息均存在误读。在兵营区整体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地图、广州湾公共工程局报告[8]等原始档案的综合研究,可以对现有遗存的建成时间、始建功能等基本信息进行勘误,进而对建筑的历史价值作出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估。

编号

现状照片

建筑名称/功能

始建年份

建筑风格

建筑位置

现有保护

等级

已公布

据法文史料

研究

已公布

本文

研究

1

西营邮政局旧址

始建为军官活动室,1910年起用作邮政电报局

1908

1900-1902

外廊样式

湛江市霞山区海滨大道南(原海滨一路5号)

湛江市霞山区不可移动文物

2

蓝带兵中心兵营旧址

步兵兵营(1902);法华学校(1910-1922);

海关专卖局(1922-1945)

中华民国

1900-1902

外廊样式

湛江市霞山区民有路9号

湛江市历史建筑

3

原法租界收容所

步兵营房(1902);中央监狱1号楼(1910年起)

信息

缺失

1900-1902

外廊样式

湛江市霞山区民有路霞山看守所内

湛江市历史建筑

表1  白雅特城现存早期兵营建筑遗存信息统计表

(来源:笔者研究整理,各兵营建筑的功能变迁结合历史地图、等史料整理)

图8  白雅特城现存早期兵营遗存分布

(来源:据本文研究整理,各兵营建筑的功能变迁结合历史地图、广州湾公共工程局报告等史料整理)

3.2西营邮政局旧址身份之辨

 “西营邮政局旧址” 位于湛江市霞山区海滨大道南(原海滨一路5号),据前文研究,为早期兵营建筑遗存之一,具有重要价值。该建筑于2012年被公布为湛江市霞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自2021年初开始修缮施工,日后将作为霞山区博物馆开放。

“不改变原状”是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的基本原则,由于建筑在建国后历经改建,与始建样貌大为不同,因此对“原状”的识别成为修缮设计方案的关键和难点。据施工现场所公示效果图,该修缮方案与建筑的历史照片及现状均有较大差异(表2),公示之初便引起本地历史学者和市民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建筑原状的辨别应以历史研究为依据,有必要将西营邮政局这座早期兵营建筑遗存置入白雅特城整体遗产的背景中,并以历时性视角评估建筑的完整价值。

历史照片(1910)

施工前建筑现状(2020)

所公示修缮方案

表2 西营邮政局旧址历史影像、现状照片、修缮方案效果图对比

(来源:笔者整理)

首先应重新梳理建筑的基本信息和历史沿革。据前文研究,该建筑由法国驻广州湾军队建于1900至1902年间,此时功能应是法军“军官活动室”。与白雅特城多数早期兵营的南北朝向不同,该建筑以长向正面朝东,面对海港,体现其作为殖民意识形态的象征性。1910年,广州湾行政中心从麻斜搬迁至西营,此建筑功能转变为“邮政电报楼”,在多张旧照片和1928年白雅特城地图上有明确标注,此功能一直延续至广州湾末期,“西营邮政局旧址”由此得名。

图9“西营邮政局旧址”在1902年(a)、1928年(b)地图上的位置

(来源:图a源自湛江市城建档案馆,图b源自法国国家图书馆)

该底层为西式拱券、二层上覆有类歇山大屋顶的建筑原貌具有东西结合的鲜明特征,从广州湾各时期旧影像判断,建筑在广州湾时期仍保留始建时的坡屋顶。1954年建筑屋顶被台风吹毁;至60至70年代旧照中,可见原屋顶现已被拆除,二层被改建为平屋顶。现场查勘可见,加建的二层立面延续了底层的水平线脚、壁柱横向分缝等做法,较为精巧。建筑在建国后曾被无线电一厂征用,紧邻建筑四周加建用房,建筑本体受到较大破坏。

建筑早期身份的发掘令其历史价值得到更为完整的评估:该建筑不仅曾作为广州湾时期的邮政电报局,更是早期兵营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价值。从动态发展的视角看,建筑职能的变迁、多时期历史信息的层叠,使其成为白雅特城从军事区到首府城市发展变迁史的缩影,这与建筑日后作为湛江市霞山区博物馆的功能高度相称。这座未来的博物馆,应如何呈现出与其历史价值相对应的复原风貌?

3.3对“原状”的修缮探讨

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文物古迹的“原状”内涵包含其在不同时期的有价值的、能体现其重要历史因素的状态。在已有修缮方案中,建筑屋顶样式、立面装饰是构成其外观风貌的要素,应依据历史研究与价值评估逐条甄别。

在屋顶样式上,建筑原有类歇山式屋顶是法国驻广州湾军队工程营建体系中的重要类型要素之一,且其形态具有独特性,体现东西方建筑建筑文化的融合,有一定复原修缮的必要性。而由于原始建造档案的缺乏、同类型建筑屋顶实例的缺失,复原原有屋顶的可行性和原真性将有所削减,保留现有存在近五十年之久的平屋顶样式亦可作为建筑“原状”,修缮设计应在原有坡屋顶复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间仔细权衡。现有修缮方案采用双坡硬山顶,前文研究显示,该屋顶样式亦为兵营建筑屋顶的屋顶样式,但出现时间稍晚于“西营邮政局旧址”所采用的类歇山式屋顶,“张冠李戴”的不当参照理应取消。

在墙面装饰上,现有修缮方案参照建筑南侧的“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运用了大量三角窗楣、拱券线条、券心石等装饰元素,与建筑各时期历史旧照不符。前文研究显示,西营邮政局旧址的立面装饰简洁,与早期兵营建筑群在有限经费下快速建造而成的外观特征一致,区别于“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等由民政当局在1910年后的新首府时期所偏好的新古典主义样式。不同时期、不同建筑之间装饰元素的不当挪用是对白雅特城建筑遗产多样性价值的抹除,在西营邮政局旧址的修缮中,多余的墙面装饰应被取缔。

图10 修缮中的西营邮政局旧址,窗洞四周已增加建筑原貌中无存的墙面装饰

(来源:吴子祺摄于2021年10月)

     在缺少充分历史研究依据的前提下, 修缮方案的不当编制与实施令建筑价值被破坏,令人痛心。所幸,在笔者等人与相关部门、设计方的数度沟通后,经广东省文物专家的重新评审,以史料为基础的历史研究得到采纳,修缮方案得到更正。这座伫立海边120年的古建筑将以原真面貌呈现,向市民、远道而来的游客展示和诉说霞山深厚的历史底蕴。

4.结语与展望

     广州湾白雅特城兵营区的规划和建设是我国近代城市史上的独特个案,本文以历时性视角描摹出兵营区的营建历史。研究显示,白雅特城兵营区集中建设于1900至1902年之间,在法国驻广州湾军队工程师的统一谋划下,从用地规划到建筑形制均体现出清晰的设计逻辑。在土地分配上,体现为基于军事体系中的军衔、兵种等级的空间分配,从码头往北、从海岸往内用地的等级;在建筑形制中,兵营建筑群体现出较为统一的设计手法,同时以建筑体量与券洞尺寸、模数等表现出使用者的身份差异。

研究显示,现仍有三处早期兵营建筑留存,是白雅特城历史的重要见证。在西营邮政局旧址修缮工程的设计方案勘误中,历史研究为建筑价值的重新评估和建筑原状的再识别提供了重要支撑,是白雅特城兵营区营建史研究在当代遗产保护中的一次尝试与实践。笔者认为,未来的保护可从以下原则出发:(1)强调历史研究对于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史实应成为遗产价值评估和保护利用的基本依据;(2)面对白雅特城内历史遗产的零碎现状,有必要建立城市遗产网络与整体保护概念,将建筑遗存置入整体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背景下研读,以更为充分地发掘现有遗产的内涵。

西营邮政局旧址保护工程的一波三折映射出白雅特城历史遗产的窘境,白雅特城乃至整个广州湾的建筑遗存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有待通过更为细致、深入的历史研究与全面的遗产保护体系的建设,为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为哲.广州湾白雅特城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2] Gouvernment Genéral de l’Indochine. Annuaire général de l'Indo-Chine[M]. Hanoi :Imprimerie d’Extereme-Oreint, 1901-1945.

[3] 刘一.广州湾租借地的规划史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4] Alfred  Cunningham.The French in Tonkin and South China[M].Hongkong:Hongkong Daily Press,1902:18-20.

[5] JACQUES PANNIER.Un territoire français en Chine,QUANG-TCHEOU WAN// Benjamin COUVE.Foi et vie : revue de quinzaine,religieuse, morale, littéraire,sociale[M].ANNÉE:SIXIÈME ANNÉE,1903: 201-205.

[6]彭长歆.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58.

[7]蔡为哲,冯江.“广州湾法军指挥部旧址”新考[J].华中建筑,2021(05):26-30.

[8] Gouvernement général de l'Indo-Chine. Rapports au Conseil supérieur [M].Hanoi:Imprimerie d’Extereme-Oreint, 1910-192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9A1515011540)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