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认知理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浅谈元认知理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于小娟

大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摘  要: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结合元认知理论与个人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探讨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独立有效地驾驭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元认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元认知理论与自主学习

所谓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也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与监控。元认知的核心是元认知监控。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仅仅是对学习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元认知知识可以促进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1


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提升素质、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相对“他主”学习而言,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自行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带有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质。

2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2.1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学习动机虽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对自主学习能力不可或缺。是否具有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否由自我驱动足可以作为评判学生是否是自主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

2.2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习方法和策略具有调控学习环节的功能,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自身能力的动态的实践过程,必须到自主学习活动中锤炼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策略可能因人而异,但有效的学习策略应该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完全依赖,使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成为可能。

2.3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具有强化和维持功能,解决学生“坚持学”的问题。学习是复杂艰苦的工程,随着学习时间的持续、内容难度的加大、外界因素的干扰、个体情绪的波动,很容易失去对自主学习的全面控制,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不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2.4外部客观条件

良好的外部客观条件具有积极促进功能,解决学生内部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诸如学习活动场所、可供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学习手段方面的硬件设施等外部因素,都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对其产生敏感的反应作用,导致自主学习能力受到综合客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能否主动把握外部客观条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势,使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也会进一步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3.1积极调控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宽松气氛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果课堂教学一味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活动就会相对贫乏、单调、被动,因此,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诚与学生互动交流,建立和谐平等宽松的授课环境。让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承担学习责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2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不断强化其学习意志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

注意引导学生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当前的基础课学习与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大学教育与个人的持续发展都息息相关,每一次踏实的努力都是向理想的迈近。在正确观念的指引下,学生才能保持“我要学”的自主学习动机。

(2)引导学生确定具体学习目标

适当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强化学习动机。大学课程通常学时都较多,学习周期较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总体学习目标适当地细化;而轻松实现细化的具体目标的喜悦,必将鼓舞学生继续攻克下一个目标,并坚定继续学习的意志。

3.3指导学习方法,示范有效的学习策略

(1)让学生养成自我监控的习惯,尝试实施计划和修正目标

任何计划都有赖于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及时修正。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坚持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是否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学习活动中是否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否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必要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活动,适时提出合理建议,督促学生切实把学习看作自己的事。

(2)让学生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尝试自我评价和重新校正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质疑、巧妙设问、变式练习等方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示他们进行归因分析,让其修正解决方案,给出自我评价,根据学习效果提出学习策略的改进意见等等。经常性的反思批判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监控学习、评价学习效果、调整学习方案,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3.4教会学生利用外部客观条件

一是扭转多数学生以往养成的被动学习局面;二是改变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过强的惯性思维;三是改变对知识的追求仅局限于课堂所学内容的思想。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和手段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对于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物质性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和知识特点进行独立思索,分析问题结构特征,构思解题思路,呈现学习成果,积极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善于利用外部的社会性资源。例如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学习小组,教师布置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分工合作的题目,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协商与讨论,提交小组解决方案。同时,每一位同学者包括教师都可以也应该是协同学习的一员,群体的智慧和思维都可以也应该共享。

4 结束语

学校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因为有众多“优越”的外部条件,容易令学习者产生“既来之则听之”的惰性,往往不利于发挥学习者的内部积极因素。但是,不论是学校环境下还是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都要求学习者自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材料、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监控和调适认知活动、评估学习进程与结果。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必须有情感的投入,必须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大学课堂教学在以上诸方面都有更多的具体工作等待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N].DB/OL.http://sz30sx.myrice.com/pz4/jy/pz4201.html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3]刘培华,周榕.元认知与外语学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