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课堂为高中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让体育课堂为高中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杨利霞

江苏省泰兴中学 225400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传统的体育课堂忽略了学生自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不利于学生坚强品质的养成。结合现阶段学生心理状态的脆弱性与心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教师应该合理的设置体育课堂教学环节,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苦闷。只有有效消除学生心中的困惑或烦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旨在为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体育课堂;心理健康;措施

引言

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注重考试成绩的高低,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工作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拓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有效支持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教师应根据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积极制定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学习效率,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篮球、排球、足球、跳绳、长跑等多项高中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要求是要有足够的激情和意志力来完成运动中的每一项运动,使学生能够在潜在的体育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高中课堂的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灌输更多的文体知识,而是通过为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的意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倾向,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上升与坚强品质的养成。

(二)有利于改善高中学生的健康水平

如今,“健康”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目前,大多数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升学压力。心理脆弱性往往导致抑郁事件和其他的心理问题。在学校体育中,通过在体育课堂中的有效锻炼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的心理状态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加强健康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要做好健康教育,首先要对健康教育有明确的认识。然而,当今的高中体育课堂几乎没有涉及到健康教育。在此期间,教育者必须积极寻求健康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正提高教育学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引入教学。在高中学校中,教师应积极形成以学校教育目标为指导的健康发展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健康体育课程,进一步满足国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然后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服务理念为导向,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发展,坚持身心健康发展,其次,高中体育教师应通过辅导教育创造辅导,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练习。最后,教育者必须拓宽视野,通过广泛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自身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专注度,进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教学环节。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全面提高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加强日常教材的实施,重视师生的心理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要重视心理健康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告知学生各种形式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尽其所能发挥智力,创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高难度素质。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学生应培养自信心,掌握高难度任务,并通过相关材料加以巩固。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喜好和身体特点的不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主动改变体育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形态,重新设计健康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1]

(三)科学开展调查研究,分析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不同的社会因素、家庭环境、教育和许多差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是自私的、任意的、容易生气的、易受影响的、孤立的、自私的、紧张的,往往倾向于不良的。由于中学的自我意识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再加上意志、智慧等不同因素往往会对意识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必须积极地教育学生,接受他们,克服消极情绪,塑造健康的性格。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教师还必须有健康的心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果教师的智力和能力没有达到理想水平,那么学生的心理教育就不应该是好的。教师必须加强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和平、稳定、健康,积极的日常教育活动。学校还需要组织教师继续学习心理学、,学习识别、控制和调节情绪,以便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

(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的内容,学习目标因学习年龄而异。在体育活得期间,应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内容。例如,通过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鼓励学生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对高二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的心理状态。针对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要与所有学生密切互动,稳定学生情绪,保持稳定的精神健康。

(六)深入挖掘教材,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民主和和谐的阶级,培养学生的意识,鼓励团结、合作、竞争等等。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讲座、交流、演讲、讨论、观看心理健康和心理知识的视频来进一步教育学生,保持情绪对心理健康很重要,体育是最有效、最简单的教育方式,旨在身心融合。这项运动的目标之一是保持和改善心理健康,以便教师能够有效地审查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内容,从而在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产生更大的影响。

(七)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信反映了人的个性和他与客观对象的关系。关键是你得努力适应你所在的环境。教师应在教育学的框架内,赋予学生考虑自身与他人优缺点评判的能力,教授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为之进行有效的改善。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学生,让他们互相观察,根据对方的缺点和错误,自己判断,有效评论,使学生的在自我评价理解正确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响应的练习,从而可以提高运动的效果。接着,老师会再次正确地评估学生[2],帮助他们看清自己的利弊,并自我评估。因此,学生们更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发现、接受、克服和纠正他们自己的缺陷,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心态。

(八)协调发展友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他们竞争的意识,体育运动中的合作和竞争对现在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与团队成员的互动中所具有的价值,以此感谢集体与。学生知道自己的性格常常是不完整的,常常只会表现出恐惧、孤独、愤怒和其他情绪特征,比如不稳定、精神错乱和冷漠。因此,这些学生经常要面对心理障碍。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就可以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在团结合作的环境之实现共同目标,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中学教育体制改革,教师希望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研究,分析学校心理问题的原因,改进教师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科学教育,深化教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发展友好关系,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稳.让体育课堂为高中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J].新课程导学,2020(22):91-92.

[2]刘文军.让体育游戏绽放高中体育课堂[J].科技资讯,2012(31):216.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2.3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