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成短引线保护功能的输电线路保护装置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6
/ 2

基于集成短引线保护功能的输电线路保护装置设计

杨勇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变电分公司  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变电站在建设中经常会遇到部分线路建设滞后无法与厂站同时投运的情况,对于3/2接线方式的变电站会造成相关间隔断路器无法成串运行,导致电网运行安全性降低。通过介绍在现场采取的三种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提出开发一种集成短引线的线路保护装置及适用于3/2接线方式的短引线和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识别方法,通过专业仿真和动模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及可靠性。

关键词:短引线保护;运行状态识别;集成线路保护设计;

0引言

3/2接线方式在变电站中被广泛应用,当一个串中的两个相邻断路器之间所接线路或变压器停用时,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要求维持成串合环运行,需设置短引线保护,有选择地切除这两个断路器之间的故障。3/2 接线变电站建设的工程设计会按照远期全部为完整串进行规划,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部分配出线路比本体工程滞后,导致其无法同时投运。

1常规短引线保护应用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在上述情况下能够让设备环网成串运行,增加电网可靠性,通常会采取以下三种办法解决:

方法一:将中断路器接入母线保护扩大母线保护范围,将短引线区域纳入到母线保护范围,从而解决过渡时期短引线区域保护的问题,如图1所示。从隔离开关CTM1到I母之间纳入I母保护范围。这种方法可以解决L1未投运时两个断路器之间存在保护死区的问题。将中断路器QF2作为Ⅰ母的一个间隔,相应的需要将中断路器QF2的CT引入Ⅰ母母线保护中,同时Ⅰ母母线保护跳闸回路需要引入中断路器操作回路。若L1线路间隔在后期投入运行,恢复3/2断路器接线成完整串的正常运行方式时,现场需进行不完整串到完整串的回路改造,此时要将边断路器QF1作为Ⅰ母的一个间隔,对于常规变电站,要完成相应的断路器电流回路、跳闸二次回路的更改;对于智能变电站,则涉及到过程层配置文件的重新更改,以及对于相应变更的二次回路或虚端子进行必要的传动试验进行验证。

图1中断路器及短引线纳入母线保护范围

上述改造工作一般是在变电站已投入运行的状态下进行,由于会遇到一次设备无法停电的限制,对于母线、断路器、线路保护等装置通常需要轮退两套保护进行回路试验验证,现场回路改造工作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方法二:采用线路保护的光差保护作为临时短引线保护,光差保护设置为自环方式,采用电流作为动作判据,如图2所示。

图2线路光纤差动保护作为临时短引线保护

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解决L1未投运时两个断路器之间存在保护死区的问题。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L1本侧保护为光差保护,由于电流动作判据是两个相邻断路器的和电流在采用自环模式的情况下对于差动保护只有动作电流,没有制动电流,因此无法实现比率制动功能。同时这种保护模式下,一方面需要对线路光差保护的通道光纤接线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线路光差保护定值进行调整,需要人工对线路保护的跳闸出口压板、启动失灵压板进行投退操作。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工况下的保护动作定值难以整定,而且还存在TA断线无法闭锁保护误动等风险,从而影响此种临时短引线保护的可靠性。

方法三:增加专门短引线保护,如图3所示。

图3增设专用短引线保护装置

方法三同样可以解决L1未投运时两个断路器之间存在保护死区的问题,但在线路投入运行时需要人工操作退出短引线保护,否则在线路发生故障时,短引线差动保护满足动作条件,会造成误动。

采用方法三时,需要额外投资采购专用的短引线保护设备,同时需要在继电保护小室设计阶段要考虑增加相应屏位,因此会扩大建筑面积,存在一定的投资浪费。

2集成短引线保护功能线路保护装置设计

上述三种解决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考虑到在3/2断路器接线方式下本侧线路间隔的线路保护是必配设备,因此本文研究在必配的线路保护中集成短引线保护功能,在该线路间隔从不完整串扩建为完整串的过渡过程中,前期可仅投入短引线保护功能,待完整串建设完成后再投入线路保护功能。两种功能的验证在工程建设阶段就能全部完成,每种功能均可预设专门的定值。由于不涉及二次回路的变更,这种功能模式切换方案不仅可以避免扩建过程中大量高风险的改造验证试验工作,减少现场二次工作安全压力,而且可以解决上述方法一存在高风险的问题。

2.1新型装置设计方法

当处于短引线运行模式时,正常运行情况下电流为穿越性电流,边、中断路器的电流幅值相等,相位差180°;同时输电线路处于退出运行模式,线路侧PT处于无压状态。

2.2方法设计可行性及验证

根据边、中断路器电流和线路侧PT电压来判别一次系统运行模式,保证线路保护运行模式和一次系统运行模式保持一致。其特征是通过边、中断路器电流和线路侧PT电压来计算Ax、Ay、Au和μ,依据他们的幅值关系,来判别一次系统运行模式,并在系统运行方式与保护投入模式不一致时给出告警提示。

3结束语

本文方法应用于集成短引线保护的输电线路保护装置,可以有效避免保护装置运行模式与一次设备运行模式不一致导致的误动和拒动风险,保障电网安全,满足电网建设中,在过渡期间电网安全运行及现场施工的实际需求,因此具有非常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集成短引线保护功能的线路保护装置,在既有线路保护装置基础上集成短引线保护,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即可实现短引线保护,能够减少变电站整体投资,降低运行维护风险,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4285—2006 [S].2006.

[2]刘革明,曲广强,徐晓春,等.3/2接线方式自适应线路保护策略设计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22):104-107.

[3]李旭,雷振锋,樊占峰,等 .500 kV 变电站 3/2 接线 T 区短引线保护方案探讨[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8):102-104.

[4]杨黎明,肖骏逸,田福,等 . 短引线保护运行风险分析及改进措施[J].水电站机电技术,2020,43(1):47-49.

[5]成向阳 . 利用充电保护实现短引线保护的可行性研究[J].电工技术,2021(17):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