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越南语为例基于疫情下外宣翻译的“求同”观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2

以越南语为例基于疫情下外宣翻译的“求同”观的思考

黄金艳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物资总站 广西南宁市 530032)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爆发之际,部分西方国家借机扩大“中国威胁论”。在此情形下,中国的外宣声音需要更有效地影响受众,树立正面国家形象,达成国际间合作。“一带一路”发展基础上,广西作为与越南在地理位置上紧紧相连的地区,对越贸易也是中国-东盟贸易结构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探讨疫情时代对越外宣翻译中建立“认同”的必要性,和疫情下外宣翻译中达成“认同”的路径,译者需要加强对受众的认识,通过修辞策略,获取受众认同,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外宣翻译;疫情;受众

 1对越外宣翻译的现状

我国与外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紧密,特别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带动沿线经济意义重大,通过“一带一路”,广西与东盟经贸的合作方兴未艾,语言文化交融碰撞,互利共赢合作发展,中越两国不懈努力逐渐构建了综合性较强的贸易体系。我国面向越南的外宣翻译工作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一些“中国威胁论”“中国殖民论”等一些严重危害到中国形象的言论仍然存在。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使公共卫生安全受到极大挑战,引发一系列经济、民生问题。在灾祸面前,只有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携手共进,才能化解 风险,抗御灾害。值此之际,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刻更加凸显,越南语应用型翻译人才是促进中越达成合作共识,进而携手共渡难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现如今,越南语外宣翻译存在几点不足:

1.内外宣不分。进行外宣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国外的人准确、清楚地认识、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消除越南语外宣翻译中可能引发的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译文要使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现今对越外宣翻译中很大的问题是国内对内宣传的和对外宣传没有区分开来,把内宣的材料用于对外宣传。正可谓“甲之蜜语,乙之砒霜”,用于国内宣传的正面、积极的材料用到对外宣传中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

2.语言使用不当。现如今外宣失败的部分原因来自于译者语言使用不当,表现为译者对原文望文生义,文字信息胡乱堆砌,“白话”连篇,出现词汇、语法错误等,让译语读者难以接受认同。比如词汇语法错误,最常见的就是公示语的翻译,有些错误让人啼笑皆非,大跌眼镜,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3.中式语法表述。由于中越存在文化、生活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使用上有所不同。而在外宣翻译中,许多译者忽略了这两种语言差异,导致出现了诸多的中式语法表述的情况。受汉语思维方式的拘泥,有些译者的表达不符合越南的国家习惯,使得译文别别扭扭,晦涩难懂,可读性差,阻碍对外宣传和交流。 

2疫情下外宣翻译中建立“认同”的必要性

传统对翻译的研究,无论中国还是国外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将翻译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转换,忽略了翻译的目的,没有与其受众达成认同,实现有效影响受众的翻译意图。当今社会对翻译的认识基本上也都是停留在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上。但随着国际竞争加剧,翻译话语中越来越多地混杂政治意识形态的成分,尤其是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如果仍将翻译的研究停留在 语言转换层面,研究如何保持译本对原文的忠诚,没有就受众进行修辞设计,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不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下的受众对翻译文本产生抗拒,进而对源语国家产生误解与偏见,不利于危机情况下建立国际沟通,达成合作。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西方主要大国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与中国以意识形态为分界线,加之与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较量,常常将中国视为敌对势力,因此常以有歧义或带偏见的话语描述中国或曲解中文内涵。越南受国际话语势力影响,接收到的信息很可能存在歪曲。疫情下的对外话语翻译需要以与受众达成“认同”为目标,精心地设计话语,但这并非使用诡辞,它区别于任意歪曲的话语操纵,将受众玩弄于文字之间,而是“关注话语对象的价值观、经验、信仰、社会地位以及期待和共识”(Herrick, 2001: 9),“赢得受众的善意,使受众觉得修辞者认 同于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话语成分”(刘亚猛,2004:110-111),使其在愿意倾听的基础上,了解、认同、接受修辞者欲加以影响的内容。

3疫情下外宣翻译中达成“认同”的路径

1.恰当运用美学辞格手段

危机形势下在翻译中寻词达意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国际间合作,达成合作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受众“认同”。简而言之,为了让译语有效获得译语受众认同,要求译者具备强烈的受众意识,对受众的文化价值观与审美标准把握准确,在翻译时可以借鉴詹姆斯·哈里克(James A. Herrick)提出的四种言语象征资源,即说理论证(arguments),诉求策略(appeals),话语建构方式(arrangement)和美学手段(aesthetics),论辩内容强调说的话要言之有理,令人信服,诉求策略指采用激发听众情感的语言;话语建构方式指精心设计行文组篇,达到最佳效果;美学手段则指恰当使用修辞格,使语言表达更加独特、优美、富有说服力 (Herrick, 2001:13-14;陈小慰,2013:119)。

2.慎重选择外宣材料

外宣翻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它是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的,为的就是让越南受众了解当前的中国,所以外宣材料的选择,即翻译文本的选择成为首要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国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对外过分强调爱国主义可能就成了民族主义,认为中国要与世界对立。因此,作为译者应慎重选择外宣材料,内宣和外宣分开来,设立专门的外宣途径和方法,积极选择宣扬中国正面形象的材料为翻译文本,做好引导和示范作用。另外,外宣翻译材料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为了减少政治方面的对抗,译者应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有策略有方法地翻译传播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

3.套用受众熟悉的话语方式,建立认同感。

外宣翻译中出现的词汇语法等错误属于低级问题,类似于“感冒发烧”,译者只要稍加注意和学习就可以避免,但出现的“中式语法”才是影响外宣翻译质量的症结所在。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国外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尊重他们的语言表达,在翻译时发挥译者主体性,作必要的“变通”和“顺应”,以期宣传效果最大化。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例如在词语搭配上,中文的某些搭配不一定能在越南语中找到对应,因此翻译时要懂得“变通”和“顺应”,尽可能的借用或套用类似的表达,使得译文地道,得到他们认同。

   结语疫情时代下的对越外宣翻译不能还停留在文字转化的层面,而应该成为加强国际受众认同,促进国际间合作的方法。译者需要加强对受众的认识,有意识地通过修辞策略,有效运用译语修辞资源,呈现源语内容,使受众对源语国家产生积极正面的联想,感受到源语国家在“求同”的诚意,从而达成国际合作的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天振.关注翻译与翻译研究的本质目标——2012年国际翻译日主题解读[J].东方翻译,2012(05):4-8.

[2]史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03):59-62.

[3] 聂雯.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研究[J].科学大众(2020)1-1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