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文化产业双重效益有机统一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2

如何实现文化产业双重效益有机统一探究

张丽娟

中国食品报社    北京 100073

【摘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时,绝不能偏离社会效益这个根本方向和目标,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切实保证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双重效益  统一

一、统一的可能性与自觉性

在处理双重效益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找到双重效益统一的可能性和自觉性,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对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产生影响。

(一)可能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社会生产目的,以及文化的非完全商品化,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1]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作为最终标准,这是解决者关系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曾经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惟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2]这句话阐明了,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实体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自觉性

从长远来看,就总体趋势而言,思想性强、艺术性好的文化产品,最终会受到人们的接受和赞赏,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趋向统一的。但这并非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有赖于人们自觉努力的结果。这一自觉努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只有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满足人们对高雅文化的需求。

二是改革文化体制,建立健全文化机制,使其既有竞争激励能力,又有责任约束功能鼓励那些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的文化产品,扶持那些社会效益良好但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文化产品,坚决抵制那些只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对那些会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的文化产品,更要出重拳进行整治培养精品意识,打造文化精品,加速实施文化市场精品战略,这是在市场经济中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保障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

三是加强对文化消费的积极引导,重点是消费的方向和层次。从文化发展规律来看,文化消费本身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逐渐地由娱乐性消费向陶冶性消费的延伸。这种转变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需要整个社会自觉努力才能实现。社会文化组织应通过积极的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精品战略等,转变人们的消费观,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水平,摆脱消费的盲目性和好奇性。

二、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基础

(一)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文化产业具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都必须遵循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文化产业过程中,弘扬其主旋律,凸显自身特色,保持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兼具文化的观赏性,使三者高度统一,使文化永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经济活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重视产品经营,追求经济效益。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经营者都要认真分析和掌握市场运行规律,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争取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行家里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按照市场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科学进行投入和产出。是基础和前提,产出是目标和结果,更是动力,二者的结合点在于市场。

(二)抓好文化市场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文化产业产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文化市场,因此,它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重视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文化产品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态的统一体,因此,它既有物质产品的一般特征,也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强调和坚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即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我们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抓好文化市场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好的平台和保障。

三、实现双重效益有机统一

(一)创新思想和理念

提升经济效益,增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一是要在发展理念上解放思想。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具有商品和产业属性为此,要树立创新理念、市场理念和开放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市场导向,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二是要在抢抓机遇上解放思想,紧紧抓住文化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的大好机遇,不断强化“抢”的意识,落实“抓”的举措,抢占发展的先机,争取发展主动;三是要在发挥优势上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各地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优势、特色文化优势和人文优势,努力把良好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广义的经济效益即社会效益

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在被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不但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而且还满足了消费者精神方面的需求,间接地创造了社会效益。可见,文化产品只有能够满足消费者精神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效益是文化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本末倒置。就某些通俗文艺作品而言,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它较好地满足了广大消费者休闲生活的需求,因而备受欢迎,在文化市场上独树一帜,这提高极大促进了文化产品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实现了教育大众的目的,从而间接地提高了社会效益。

(三)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强调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要重视社会效益,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由此可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当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意味着降低对经济效益的要求。如果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文化产业也会失去其发展的真正意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时,绝不能偏离社会效益这个根本方向和目标,找到双重效益统一的可能性和自觉性,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切实保证文化产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名家.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芮明杰.产业经济学[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网,2001年4月30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106/5182/20010430/456601.html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