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护理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2

多学科协作护理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分析

孙若璇

航天中心医院  北京100049

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护理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2年1月)内,入组案例对象(老年呼吸衰竭患者)60例,经随机数字分组后,分别对案例对象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观察组,n=30)与常规护理(对照组,n=30),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通气耐受率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临床症状喘憋、发热、肺啰音缓解时间记录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通气总耐受率指标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p<0.05)。结论: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通气耐受率,效果显著,可参考实施。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护理;老年呼吸衰竭;症状缓解时间;通气耐受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职业接触以及自身身体状态等因素有关,发病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咳嗽症状,并伴随着身体乏力、消瘦等全身性症状,当病情进展后多伴随呼吸衰竭发生,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多学科协作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该护理模式由多学科合作团队组成,包括护理人员、营养师、康复师等,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康复护理内容,有效促进患者身心健康[1]。本次研究即由此展开,综合多学科协作护理的临床应用优势,以对比模型的形式,入组案例对象(老年呼吸衰竭患者)60例,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研究设计要求,以2020年1月-2022年1月为时间节点,从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入组案例对象70例,以随机数字模型分组,分别应用不同护理方案:多学科协作护理(观察组,n=30)、常规护理(对照组,n=30),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8-78岁,平均(62.56±3.44)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4.41±1.02)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5-78岁,平均(62.75±3.51)岁,病程3个月-2.5年,平均(14.20±1.05)个月,输入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表明,组间差异无意义,统计学结果可比较(p>0.05)。

1.2方法

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1)成立多学科协作护理小组,由呼吸科医师、呼吸治疗师、临床康复医师、精神心理医师、营养医师、临床药师组成多学科协作护理小组,每周进行组间会议,对患者的治疗、护理、康复内容进行细致化评估,明确文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2)体位护理:因病情需卧床卧床,自身活动受到限制,因此护理人员需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注意更换舒适体位,密切观察病患的非言语行为,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体位更换,在更换体位后,询问患者的舒适度,适当帮助患者按摩四肢,活动肢体;(3)营养支持:在临床治疗过程汇总,予以患者实施营养护理干预,准确测量分析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集合患者的需求制定科学的营养干预方案;(4)排痰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吸痰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详细分析痰液性质,避免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出现憋喘等不良反应,对患者实施高浓度氧气吸入,吸痰阶段旋转粗细适宜的吸痰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心理护理以及按照治疗需求的康复护理等。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通气耐受率指标的影响。(1)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记录患者的喘憋缓解时间、发热缓解时间、肺啰音缓解时间。(2)通气耐受率[2]:每日上机时间超过2h,无异常反应,以上为完全耐受;每日上机时间1-2h,存在轻微反应但不影响上机效果,以上为基本耐受,其他情况无不耐受,总耐受率=完全耐受率+基本耐受率。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观察组患者中临床症状喘憋、发热、肺啰音缓解时间记录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表1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组别

喘憋缓解时间(d)

发热缓解时间(d)

肺啰音缓解时间(d)

观察组(n=30)

5.45±0.56

3.42±0.38

5.24±0.61

对照组(n=30)

6.37±0.74

4.24±0.46

7.37±0.75

t值

5.4299

7.5274

12.0677

p值

0.0000

0.0000

0.0000

2.2通气耐受率指标

观察组中患者通气总耐受率指标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p<0.05)。

3讨论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其发病后气道功能将逐步恶化,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症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多以无创通气方案治疗,其虽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但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仍然存在临床症状恢复缓慢,耐受性偏低的表现

[3],因此,强化患者的护理干预质量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中,结合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在观察组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通过将与患者相关的学科医护人员参与到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中,从不同专科方向为患者提供科学指导,改变在传统护理模式中由专科护士主导的护理内容,极大提升了护理方案的科学性与全面性[4],充分保障患者外部环境的舒适度,减轻外界环境的应激影响,另联合排痰护理与口鼻腔护理,有效帮助患者排痰,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5]

综上,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通气耐受率,效果显著,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阙红芳,范春兰,韩净. 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过渡期护理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1):1653-1656.

[2]韩辉. 多学科协作护理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J]. 特别健康,2021(28):226. 

[3]程金红,林灵敏,许春柳,等. 多学科协作康复护理在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22):2023-2024,封3.

[4]刘莉莉,董雅倩. 精细化护理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各观察指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2,46(5):819-820.

[5]梁木生,陈丽娟,曾萍,等. 精细化护理对改善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及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作用[J]. 当代临床医刊,2022,35(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