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环境下的医学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2

应急环境下的医学护理研究

王玲玲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中心医院  134400

摘要:我国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凭借科技的进步,更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也不断地被引进和运用到实际救治工作当中。在救治率提升的情况下,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在应急状态下,仅仅依靠先进的医疗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医护人员及时、有效并且高效率的护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应急状态下拯救患者的性命。

关键词应急环境医学护理实践;研究

应急状态包括很多种,包括自然灾害型和突发的公共卫生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等。一旦发生,对生命可能有较多的伤害,如受伤或死亡。在这种应急的特殊环境下,对医学护理的要求是快速有效的救援,竭尽全力的进行生命抢救、保护。这既是应急状态下的现实要求,也是医务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工作的特点

(一)护理过程复杂程度较高

因为属于应急护理,所面临的急救病人要显现出高度复杂性,其背后的致病原因也多种多样,现场情况难以确定也给应急护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再加上多数情况下的应急护理过程要受到现场群众的注视与监督,这部分群众时常处在情绪不够稳定状态,这也给护理人员抗压心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环境不同于常规护理

通常情况下的应急护理环境非常简单,不仅难以达到完善化硬件条件及软件设施要求,同时在卫生方面也有着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客观环境是极为不利于护理工作开展的。如果操作不慎,就会导致后续的医疗活动出现延误与无法进行的问题,最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医疗事故。

(三)对护理素质有较高要求

应急状态下的护理是医疗活动进行的重要环节,而此时所遇到的急救病患可能有多种不同类型,这就使得常规意义上的医学分科界限受到了挑战,因此参与护理的医护人员应当在医学基础理论方面有更高的素养,特别是需要有良好的现场应变处理水平。

二、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要求和模式

(一)应急状态下医护工作者需要实施的护理模式

在突发事件的场地或者是灾害现场,患者不但遭受身体上的伤害,而且在面对亲人遇难、自身受残的情况下,自身的情绪会非常悲观和消极。要么是不安和亢奋,要么是默默流泪。鉴于此,医护工作者需要干预患者的心理,不但护理患者的身体,处理患者存在的身体伤害,以使其病痛降低。而且要和患者进行有效地心理交流与沟通,防止患者出现焦躁不安的心理情绪,以及防止患者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举动,以不至于使前面的救援丧失价值。

(二)应急状态下医护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心态

基于应急状态之下医护工作者需要牢牢记住自身的使命与职责,迅速地展开一系列的救援工作,拼尽全力救死扶伤,确保救助更多的受灾人群,进而保全更多人的生命。医护工作者的全力以赴,不但能够引导和带领群众,而且能够从精神上使受灾群众感到欣慰。与此同时,这体现了生命为上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效地体现了医护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职责。

三、应急背景下医学护理现存的问题分析

(一)应急事件医学教育缺乏

灾害教育虽然在近年来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升,但是距离实际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很多的救援人员自身在灾害教育上就存在欠缺,在很多应急常识上都存在空白和漏洞。面对实际情况无论是在知识层面很是心理素质上,都不能达到救援所需要的要求,缺乏技术和积极的治疗语言,救援效果不佳。

(二)应急医疗设施不完善

医疗设施的质量和先进程度是极其重要的,在应急状态下,可以和救治的数量和质量成正比。相反,如果医疗设施不能保证,就会严重影响救援。和国外自动化的设备以及、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装备相比,我国的医疗器械设施在质量以及先进性上都有待提升。

(三)急救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

我国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的文化素质背遍偏低,和外国的很多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这和我国在护士和护理人员职业化以及专科化有很大的关系,即相关的人员不需要一个很高的文化水平与知识积累程度,就可以在相关的职业学校中进行学习和相关的结业。真正经过高水平和严格医学教育的人员实际只占了很小的比例。

四、应急环境下提高医学护理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急救装备建设和急救物资储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应急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护理装备的研发配备得到了提高,质量与数量也有了一定的保证。但由于各类条件的限制,仍使装备存在实用性不强等缺点。在配发应急装备的同时该让护理人员熟悉了解装备的使用方法、基本性能等。

(二)健全应急状态响应预案

在应急状态下,执行应急预案应该借助合理优化的管理体系,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对病人的救治,同时也能够提高救援的整体质量。首先,强化重视程度。要强化医生、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有效的反应,强化应对能力。其次,科学制定应急方案。要根据应急状态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再次,构建应急救援中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全面完成多样化保障任务奠定基础,创建各类情况相结合的急救护理训练模式。

(三)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应急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会给民众一种措手不及的影响,对生命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要想把这种危害降到最低,必须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强化对护理人员的能力培养。医院应该积极重视,鼓励引导护理人员外出培训和学习,掌握更多的护理知识和技巧,提高护理的整体水平。其次,不断扩大护理人员的队伍。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护理的重要性,提高群众的互助自救能力,把更多人吸引到护理队伍中来。再次,严格护理人员的选拨门槛。在选拔护理人员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护理门槛,对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进行严格考核,选拔水平高的人员加入,提高护理的整体水平。

(四)形成应急护理的常态化

为了能够在应急状态下保持护理工作的有序性,必须要形成应急护理的常态化。一方面,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该提高重视程度,把日常护理和应急护理融合起来,这样能够确保一旦发生应急护理能够处理的游刃有余,保证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要把应急护理做到日常化、常态化,这样就能够避免在应急状态由于工作不熟悉造成治疗的不准确、不正确,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结语

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高危期,医院护理人员作为应急救援管理和护理的主要力量,要对现场急救做出准确的伤情评估、分类、转运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高质量地完成救援与医护任务。

参考文献

[1]高瑞霞.浅析应急状态下提高医学护理水平的策略[J].人人健康,2018(16):149.

[2]张文会.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与探讨[J].人人健康,2017(18):119+2.

[3]葛学娣, 应急医学救援中护理急救技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浙江省,解放军第117医院,201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