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8
/ 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张,谦

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关小学校     628306

要: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新知、尝试成功,努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归纳总结;抽象概括;探究性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人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也需经历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新知、尝试成功。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学习科学,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依照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个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具体实际事例,去感受、学习和理解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在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提出怎样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想怎样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由于学生已有割、补的经验,很容易就产生了割补的想法。于是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实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纷纷拿 出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分割拼摆,拼出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多种形状,进而找到求 圆的面积的方法。结果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拼, 圆的面积总等于周长的一半与半径的乘积,也就是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与半径平方的乘积。课后学生反映:通过操作,自己发现的结论记得牢。这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眼睛能记住耳朵所忘记的东西,而操作能记住眼睛所忘记的东西。”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原则: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师决不代替。

      让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培养他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形成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获取知识的情境,引导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经过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得出结论。如在“商不变的性质”的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计算一组题目:8÷4=2  80÷40=2  800÷400=2  8000÷4000=2,然后让学生观察这4道题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变了,而商没有变。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的呢?学生通过从左到右观察,看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100倍、1000倍。通过从右到左的观察,又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都没有变。学生们通过归纳概括,不难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为避免产生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才不变的干扰,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 (或缩小)相同的若干倍,看看结果怎样。紧接着,又让学生自己任意想一道除法算式进行试验。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结果仍然符合这个规律时,他们就会对商不变的规律有更深的认识。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发现了规律,而且真正掌握了这个规律。

  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中,搞清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那些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有了哪些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复习,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去探索新知,获取知识,对学生学会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看谁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商不变性质改换说法。学生们情绪很高,最后竟异口同声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随后,我又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知新知形成表象。接着,又通过看书,引导学生讨论、辨析,使学生理解了书上的结论比自己的说法的更简洁、更全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精心设计,优化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巩固知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知识的巩固,可以使理解的知识保存下来,并且“温故而知新”,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重教学新知,轻课堂练习;备课时考虑讲授内容多,考虑巩固练习少;只满足于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而对优化练习的作用缺乏认识。这样就很难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应精心设计,及时组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首先要进行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艾宾豪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的。所以应及时组织学和强化新知,并在以后经常复习。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学生,设计要求不同的练习。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不仅要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能运用知识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再次要尽可能地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中用得上数学。同时,使他们清楚数学是丰富多彩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完成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又充满活力,努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