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7
/ 2

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李霞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邮编610200

【摘要】目的:就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及干预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以我院在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接诊的存在睡眠问题的学龄前儿童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针对性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经过针对性护理干预后,在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其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睡眠问题的学龄前儿童的护理中,能够让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常将3-6岁之间的儿童称为学龄前儿童。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步入信息化社会,电子技术日益成熟,造成我国儿童睡眠问题越来越严重。本研究选取80例有睡眠问题的儿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接诊的存在睡眠问题的学龄前儿童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占比较大,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区间为3至6岁,平均年龄(4.23±1.15)岁;研究组的男性患者同样占比较大,男女例数分别为21例、19例,年龄区间为3至6岁,平均年龄(4.15±1.47)岁。已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精神异常、资料不全的患者排除,提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了有关内容,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予以分析、比较,数据间呈现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协助医生予以对症处理等;

研究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1)为儿童建立一套睡前程序,督促家长与儿童共同完成,并且适当地建立一些比赛和激励政策,调动儿童采用睡前程序的积极性;2)控制儿童的饮食,禁止摄入咖啡、各种碳酸性饮料,同时合理规划睡前学习、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禁止睡前剧烈活动;3)保证儿童房内的光线,室内保持安静,家长需陪睡时勿使用电子产品,由此保证儿童的睡眠时间,从而有利于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护理时间为2个月[1]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的睡眠状况,运用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评分进行测评。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睡眠质量

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时间、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分组

n

睡眠时间(h)

觉醒次数(次)

入睡潜伏期(分)

研究组

40

6.01±0.19

1.91±1.24

26.38±1.12

对照组

40

4.64±0.16

3.18±2.17

46.66±2.11

2

/

2.547

2.849

2.641

P

/

0.018

0.014

0.022

2.2护理满意度方面的比较

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满意度更高,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比较护理满意率[n(%)]

分组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研究组

40

26(65.00)

12(30.00)

2(5.00)

38(95.00)

对照组

40

20(50.00)

8(20.00)

12(30.00)

28(70.00)

X2

/

/

/

/

4.421

P

/

/

/

/

0.007

3讨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是指儿童由于自身、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睡眠不佳,精神状态低迷等情况,对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能力及社交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睡眠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休息状态,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主动身体运动减少,因此对有睡眠问题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非常重要。

随着年龄增长或者二孩出生,部分家长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合睡可能性降低;也有部分家庭由于溺爱,或者居住面积较小,存在合睡情况;有老人的家庭,可能更坚持对儿童夜间的照顾行为;这种养育态度分歧直接对儿童睡眠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果学龄前儿童分房独立睡觉,首先应定期整理儿童卧室,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为儿童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其次对孩子的学习时间、游戏时间、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应进行合理地安排,劳逸结合,充分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为儿童制定卡通形式的睡起程序,并与其一起执行,这样可以有效规范孩子的睡觉习惯[2]

此外,据有关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睡床方式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合睡受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结构、父母学历、人均住房面积、养育方式和养育观念分歧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显著。独生子女相较于多子女、男生相较于女生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被安排合睡的可能性更高;年龄更小,更需要夜间照料,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家长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合睡可能性降低;收入低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合睡可能性高;大家庭中老人更坚持对儿童夜间的照顾行为;父母的学历及养育方式、养育态度分歧直接影响着对儿童的睡床方式的安排,父母学历较低、溺爱型养育方式以及态度分歧较大造成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更容易与父母合睡。

另有研究显示,性别、父母学历、教养方式、养育观念分歧、合睡情况和睡眠环境等因素上对总体睡眠问题影响显著。国内有研究指出男童相较于女童更加好动、活泼,喜好刺激性游戏活动,更容易产生较多睡眠问题;父母学历及从事职业带来的对儿童睡眠问题的关注度程度也影响着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低;溺爱的养育方式更加容易纵容和迁就儿童,出现如睡眠玩电子产品时间多长等情况,睡眠问题频发;合睡也与睡眠问题具有相关性,原因可能在于睡眠中对儿童过多的关注、父母睡眠中如打鼾声等睡眠习惯以及合睡中儿童缺乏自我安抚和独立睡眠的能力等情况,均会导致儿童睡眠问题的增加;父母养育方式分歧较大甚至敌对会导致儿童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刺激垂体和肾上腺分泌应激激素,儿童处在警觉状态,从而影响睡眠。

综上所述,针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素真,刘秀勤.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及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06):1018-1019.

[2]曾宏,陈小燕,徐晓清.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对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海南医学,2020,31(04):47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