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城市减灾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城市减灾初探

唐娟娜

(610426198310202827)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地震监测中心  713400) 

摘要:地震灾害是人类群灾害之首恶,它同时具有高度突发性特征和极其不可提前预测性,破坏性地震一般成灾地区面积比较大,伤亡比较惨重,损失极其巨大,对区域社会生活稳定程度也必然会同时产生很大影响。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就要了解地震相关知识,科学应对地震灾害。在地震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的配套建设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避难场所又是作为政府机关和居民社会机构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需要临时紧急安置避难灾民工作的场所。因此,加快稳步推进地震灾区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标准化建设很有必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城市减灾的论述,进一步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关键词:地震灾害、突发性、避难场所、城市减灾

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由来

地震避难场所目的是指为了让人们可以在某种突发性灾害现象发生后的相当一段或一定时期内,躲避由这些灾害可能带来造成的一些直接灾害或者某些间接伤害,并由此能够安全保障着人们基本生活,提前规划好的具有住宿、食品、医疗等基本功能设施的空旷场地。因此,建设地震应急及避难的场所是国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是由北京市地震局牵头组织实施建设运营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地震避难场所。它的结构设计主要遵循着合理建筑布局、有利群众疏散、平灾自救结合的技术原则,配置所需配置的附属设施。规划配置和配套设置安排了应急厕所、应急供水、指挥中心、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等。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文件中就明确的指出是"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计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随后,中国地震局又出台规定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文件,对规范我国城市地震应急与避难活动场所安全的具体规划准则规定和各种具体法规要求等给出明确了更具权威性的指导。陕西省实施的《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规范标准,对陕西省境内地震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的安全场址设计要求、功能区详细划分要求及结构布局等基本要求也做出了具体规范。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概况

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及重庆、西安等多个城市按照国家标准,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重要内容加快实施。纷纷依托现有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等城市公共避难场地等建立好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近年来,咸阳市地震应急避难的场所等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各县市、区基本都建立完善了地震应急疏散避难场所。2018年永寿县依托中心广场建立起了全县第一所县级地震避难场所,后来相继依托学校操场、县体育场建立起来了另外三所县级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从当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县级地震避难场所具有分布广、规模小、功能弱等特点,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要的大量配套的应急避难场所和与之配套的建设管理运作机制尚不完善,较难保障突发灾害事故应急避难的要求。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数民众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义不大;二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缺少政府的综合协调、统一布置、统一规划。三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发展配套远远不够。四是部门协作不到位。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不是一、二个部门就能完成的,牵扯的职能部门有数十个之多,如何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目前各级地震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困难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对应措施:一是加强领导,合理部署。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关系涉到国家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切身利益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只有在平时把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这项工作落实好,才能在难时、灾时从容应对,运筹帷幄;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部门应急资源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合协作机制。二是统一规划,具体实施。地震避难设施场所设施的发展建设还需要由政府作为主导、统一编制规划、统筹和协调,严格的按照目前国家规范有关各类应急活动避难场所类型、标准规定与场地配套及设施要求,做到政府科学组织规划、标准制度统一、协调和有序,加快与促进市县级公共应急生活避难基础设施场所规划建设进程。三是落实资金,配套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网络化建设作为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建设长期性的特点,而目前大多应急避难场所相关配套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比如资金保障,既要对场所硬件建设给予保障,更要对相关设施进行后期维护,否则避难场所即使建起来,也会在使用上大打折扣。四是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将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事关百姓的安危和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自媒体技术等形式进行宣传,从而普及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宣传效果,真正实现防灾避灾、紧急避难的目的。

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的百年大计,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怕的不是灾害本身,而是缺乏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意识。居安当思危,减灾人为先,因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对减轻城市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口撰、许慧鹏,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探 《防灾博览》2009—02期72—75

[2]陈征山、龚强、余庆坤,云南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探 《中国应急救援》2017—03期 49—50

[3修济刚、胡平、杨国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减灾[J]防灾学院报2018—01期32—35

作者: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地震监测中心 唐娟娜 工程师 15891356560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6738b7dd39eb685b12540d7b878b32c.jpg

避难场所平面示意图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G20181204100819.jpg

应急避险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