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臧希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运城    044000

摘要:通过梳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文献,从黄褐斑源流、概念、诊断、辩证论治、现代研究等方面,总结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

  1. 黄褐斑病名源流探析

有关黄褐斑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面尘”。黄褐斑可按照中医“黧黑斑”、“肝斑”进行辨证论治。明朝之前无“黧黑斑”的记载[1],但有些与黧黑斑相关的记载,如:“面尘、䵟、黑曾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面黑如地色”的描述,《灵枢·经脉》中有外邪侵犯少阳经脉,可令“口苦”,“甚则面微有尘”,侵犯足厥阴经脉,也可得“面尘”的说法。《诸病源候论·面黑皯候》认为:风邪侵袭皮肤,痰饮脏腑,均可导致黄褐斑。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言“膈间支满,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始见“黧黑”一词。宋代赵佶《圣济总录·面体门·面䵟黑曾》曾记载䵟黑曾的临床特征;“黧黑斑”这一病名首见于《外科正宗》。明清开始才将“面尘”等症状,作为一种疾病治疗,且未将黧黑斑与雀斑分开论述,而是一并命名为“黑斑”,直至近代才将黄褐斑、雀斑分开为两种疾病,并将黄褐斑称之为“黧黑斑”。

2.黄褐斑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本病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2],病机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肾不足。七情不调,心烦急躁,忧思抑郁,肝失调达则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则会损耗阴血,郁而化热,肝火上炎,血热不能华面而致该病;气结气滞则血运不畅,导致气滞血瘀。血瘀积于面部而生成“黧黑斑”,故中医有“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之说[3]。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气不足则纳少不化,不能营造气血。气血两虚,肌肤失养。脾虚失健运,失去统摄之权,则运化不利,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内停,浊气上犯,蕴结肌肤而生褐斑。女性产后或者更年期发生黄褐斑主要责之于肾精亏耗[4]。肾水亏虚,不能涵木,肝阴失养,血液运行不畅,故而形成色斑。

3.黄褐斑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如下:①面部有皮损为黑斑,平铺于皮肤,色淡褐或淡黑,无痒痛感觉;②发病部位为额、颊、眉、鼻背、唇等;③多发于女性,起病缓慢。

4.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以及优势

本病中医治疗总则[5]:疏肝健脾补肾,理气活血化瘀。在治疗方法上宜内外合治,标本兼顾。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手段多样,操作方便简单,临床试验已明确中药复方、针灸、穴位埋线及刮痧等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皮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尚无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最优方案,故应进行更系统、更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

4.1内治法:肝郁气滞型治宜活血化瘀、疏肝理气,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肾水不足型治宜补肾养血、化瘀消斑,采用益肾化斑汤加减治疗;脾失健运型治宜健脾益气、养血调经,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活血、化瘀消斑, 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彭一[6]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肯定,与西医治疗相比,在有效率、积分下降指数、颜色积分、面积积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杨谦[7]等人通过临床实验研究方法,设立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口服,观察组+加味当归芍药散口服。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90.57%,对照组73.58%,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损颜色评分(1.09±0.82)和面积评分(1.07±0.57)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3±1.02和2.32±1.08),P<0.05。证明加味当归芍药散对黄褐斑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周渐云[8]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可有效减轻皮损,治疗黄褐斑效果确切。 王双勋[9]等人研究发现桃红四物汤结合当归芍药散运用于女性黄褐斑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色斑面积与斑色情况,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4.2外治法:主要有针灸、穴位埋线、刮痧、中药面膜。林宝珍[10]等人通过试验发现,研究组(接受雷火灸、针刺结合治疗)的皮损颜色积分、皮损面积积分均低于运用西医常规干预的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证实女性黄褐斑患者应用雷火灸、针刺结合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可促使皮损恢复正常,有效调节激素水平,缓解应激状态,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开展。毛忠南[11]等人通过试验发现经络美容法治疗黄褐斑疗效优于西药组。丁一帆[12]研究发现,面部刮痧不仅可有效改善黄褐斑患者的病情评分,而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纯的西药干预。 

中药面膜[13]取材天然,操作方便,安全持久,其中的有效药物成分通过透皮吸收,可为皮肤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改善局部皮肤的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宣导气血、防衰驻颜的作用。单用该疗法或将之与其他疗法合用均可取得显著疗效。张丽

[14]等人通过对中药面膜辅助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探讨发现中药面膜辅助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明确,复发率低。付玉娟[15]等人对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数据采用专用软件RevMan 5.0版进行统计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P<0.000 01) 。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较之其他疗法,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症状、体征均有较好疗效。蓝海冰[16]等人通过对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中药面膜改善黄褐斑面部症状疗效满意,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通过近年来对黄褐斑中医药治疗的不断探索,可以看出近代医家对黄褐斑的研究做出了大量成绩。针对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叶一林. 埋针结合中药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

[2]黄褐斑中医治疗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18(04):372-374.

[3]穆志娟. 黄褐斑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6):762-763.

[4]李流云. 中药外敷、外洗联合美白玉容汤治疗肾虚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李阳,高明周,王杰琼,乔明琦.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22,33(05):1191-1193.

[6]彭一.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D].暨南大学,2020.

[7]杨谦,李燕红,何荣国,李锦亮,邬运学.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对COX-2、Nrf2表达的影响[J]. 江西医药,2020,55(06):748-749+766.

[8]周渐云,吴继勇,卢雪玲,姚守恩.补肾活血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2):3591-3594.

[9]王双勋,张小卿. 桃红四物汤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女性黄褐斑有效应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07):158-160.

[10]林宝珍,陈芳. 雷火灸、针刺结合治疗对女性黄褐斑患者皮损及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影响[J]. 中国医疗美容,2020,10(11):86-90.

[11]毛忠南,王世彪,常亚霖,汪海燕,毛立亚,张晓凌,何天有. 经络美容法治疗黄褐斑及其对患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12,32(09):789-793.

[12]丁一帆. 面部刮痧为主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3):180-181.

[13]左立,孙亦农. 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01):185-187.

[14]张丽,陈振平,杨慈航,李婉溶,杨志波. 中药面膜辅助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探讨[J]. 中国美容医学,2020,29(03):106-111.

[15]玉娟,韩东岳. 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J]. 吉林中医药,2014,34(11):1143-1146.

[16]蓝海冰,曲剑华,杨岚,徐萍萍. 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53-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