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公园城市建构路径探索——以盘州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山地公园城市建构路径探索——以盘州市为例

廖,轶

500382198810169074

摘   要:生态文明背景下城镇建设模式面新挑战,公园城市理念与模式的提出为探寻城市营建和人居环境营造的新路径。本文以山地城市盘州市为研究对象,提出公园城市建设五大建构路径,以期为其他山地公园城市的建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公园城市;  建构路径

一、研究背景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是一直以来城市规划学者的愿景,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赖特的广亩城市,再到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都尝试在城市中将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融合。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公园城市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的范式。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城镇超过总城镇数量的三分之二,山地城市与周边的自然生存环境相互依存关系较一般城市更为密切,因此探索山地城市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对策具有广泛意义。本文以盘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公园城市理念,提出山地城市四大建构路径:以统筹生态空间筑格局、以编制蓝绿网络优结构、以整合全域公园建体系、以识别生态廊道链网络,以期为其他山地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项目概况

盘州市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位于六盘水市西南部,东邻普安、南连兴义、西与云南省宣威、富源交界,北与水城县接壤。境内属喀斯特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体,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隆起,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4%,丘陵地占9.2%,坝地占2.4%。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达62.66%,是珠江防护林的重要生态建设区域。本次盘州市山地公园城市建设重点从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面提出公园城市的建设方法与对策。

、方法对策

3.1筑格局——统筹市域绿色生态空间布局[1]

(1)多要素叠加分析,构筑市域绿色生态格局

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通过对区域内各类自然、人工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的叠加系统分析,构筑盘州市域绿色生态格局。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三方面集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从水土流失脆弱性、石漠化脆弱性集成生态脆弱性分析,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最终形成“三山四水多节点”的市域绿色生态格局。

(2)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要求与措施。

为实现加强保护市域重要生态资源,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统筹生态保护和城乡建设格局的目标,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

3.2优结构——编织彰显美丽山水的蓝绿网络结构

(1)彰显山水之境,优化公园城市蓝绿结构

现阶段规划导向已从城市扩张转向生态约束,强调了结构化蓝绿空间在规划体系中融入的必要性,表明了构建适宜的城市蓝绿空间结构对于生态系统稳定、城市结构优化、城乡融合意义重大。

严格保护生态基质,实现透绿进城,维持生境稳定;精准识别组团间山体、水系、道路生态廊道,链接城乡绿色生态空间,强化“组团式”布局结构,协作优化盘州“一核一心一带多廊多道多节点”中心城区蓝绿结构。

(2)顺应发展之势,合理布局中心城区绿地

合理布局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生态斑块。一是耦合生态斑块与城市蓝绿结构,形成“玉珠落盘、绿链串珠”的绿地布局网络;二是把握不同片区特征差异,因区施策,精准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3.3建体系——构建城乡融合的全域公园体系

(1)挖掘资源禀赋,建构全域公园体系

挖掘资源禀赋,建构全域公园体系,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公园融城空间格局,实现自然、人、城和谐共生。

贯彻“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规划理念与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充分挖掘自然人文资源,构建全民共享、均衡连续、功能复合、特色凸显的全域公园体系,具体包括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3大类、10小类。其中自然公园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包括山体型郊野公园、水库型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

(2)创新“EOD”开发,建设品质活力空间

遵循“聚人-营城-兴业”的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山地公园城市生态开发建管方式,前期以公园建设为触媒推动城市新区发展与壮大,利用优美的环境与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人才聚集,后期带动周边商业、产业和居住的开发,营造“公园+”新经济,快速提升城市空间价值,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3.4链网络——打造层级分明全域联通的绿道网络[2]

(1)串联城乡游憩空间,构建全域绿道大网络

以“生态优先、绿色健康、彰显人文、协调发展”为规划理念,考虑市民的日常户外休闲健身需求,兼顾绿色出行,建设自然生态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绿道网络。尊重市域绿色生态空间格局,围绕区域绿道建设强化自然公园、郊野公园、重要旅游景点、特色传统村落等城乡游憩节点间联系,支撑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构建以“三环”+“七射”为主体结构的市域绿道体系结构。

(2)加快城市绿道,织补市民游憩小网络

中心城区范围内结合老城更新、新区建设、主干道整治、河湖治理等工作,以“社区休闲绿道、城区公园绿道、内河沿岸绿道、登山休闲步道”为建设重点,充分提高绿道的人口覆盖度,提升市民对绿道的感知度,完善驿站、公厕、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人性化的休闲环境,满足居民日常观光、休闲游憩、健身的需求。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盘州市为例,提出以统筹生态空间筑格局、以编织蓝绿网络优结构、以整合全域公园建体系、以识别生态廊道链网络的四大建构路径,以优化山地公园城市建构路径。然而,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建设新模式,建设、维护、管理成本之高,如何较好的落实公园城市规划设想、如何在花费巨大金钱、精力建设公园城市之后实现后续维护、精准管理仍需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晓江, 吴承照,王红扬等. 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J]. 城市规划, 2019, 43(3):9.

[2]史云贵, 刘晴.公园城市:内涵,逻辑与绿色治理路径[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

[3]杨雪锋. 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名城, 2018(5):5.

[4]王浩.“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公园城市规划建设讨论[J].中国园林,2018,34(10):16-21

[5]毛华松, 罗评. 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研究[J]. 中国名城, 2020(3):7.

[6]林莉.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溧阳市为例[D]. 东南大学.


[1]简化章节内容,点到即止,避免核心涉密内容流出

[2]每个章节文字写法,可以按照第四、五章来弄,这样文字就减少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