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心理传记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朱元璋的心理传记浅析

罗红梅

中共天祝县委党校 

摘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传记中各种互相矛盾的、反差极大的形象集于一身皇帝——最贫苦的农民与富有四海的皇帝、最无助的游方僧人与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最爱民的帝王与最残暴的君主。这种差别主要是他的性格所致,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

关键词:朱元璋  皇帝  情感焦虑

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出生最卑微的皇帝。结合朱元璋的历史和人生轨迹最显的特征就是情感焦虑,有着偏执型人格障碍——敏感多疑,自卑自我,嫉妒心强,惧怕挫折,心胸狭隘,为人固执。他性格的形成与他早年经历有什么关联呢?

一、朱元璋的早年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

朱元璋幼年多病,家境赤贫,读过两个月的私塾,却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年少时的朱元璋受尽了人世间的种种侮辱和疾苦,当时能填饱肚子就是他的最大愿望。就连这个卑微的愿望也在黄河水泛滥,元朝官员烂到根的贪污腐败而不能实现,面对如此的灾难,他只能悲痛的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他面对不堪的命运不得不去寺院做和尚,这位他的学识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后来他参加农民军,选择走上“叛乱”的道路。其实后人分析,他这样做只不过是强化他造反的心。潜意识里,朱元璋是内心是躁动不安的,从小看遍人间百态,他只是缺乏一个契机而已,他参加农民叛乱,却被人称为“贼”“盗”。因为严酷的早年经历造就了他自卑偏执,敏感多疑的性格。

二、为什么朱元璋在开国后对功臣官吏大开杀戒,但爱民有加

朱元璋出生布衣,自己就经历过富民、地主的压迫。他们欺凌百姓,横行霸道,百姓深受其害。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对百姓宽仁,包括减少徭役,实行教化等。同时,他对官员的惩戒力度不断加大。他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大量地减少官员的编制,减少衙门的数量,减少政府开支。明朝官员的俸禄很低,他们还要到对官员的监察、考核制度。这样一来,官员的生活并不轻松,官职较低的官员甚至会忍受饥寒之苦。《大诰》中说(黄冕堂,刘峰1998):

今后所在布政司府州县,若有康能官史,切切为民造福者,所在人民必知其详。若被不才官更同察人等捏词排陷,一时不能明其公心,远在数千里,情不能上达,许本处城市乡村者宿赴京面奏,以凭保全。……所在城市乡村者民智人等皆依朕言,必举此行,即岁天下太平矣。民间若不亲发露其奸顽,明彰有德,朕一时难知,所以嘱民助我为此也。若城市乡村有等起灭词讼,把持官府,或拨置官吏害民者,若有此等,许四邻及阖郡人民指实赴京面奏,以凭祛除,以安吾民。

朱元璋对官吏越发严惩、大开杀戒,发明了无数酷刑惩戒官吏,却爱民有加,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

按理来说,朱元璋幼年家里虽贫寒,但父母哥嫂对其依然疼爱,并且在皇觉寺抄经诵佛至少受到了一些佛教仁善的观念。我认为这并不冲突,朱元璋早年一贫如洗,胸无大志,每天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劳碌奔波,在推翻元王朝的这一路上,他经历了太多次危险与困境,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他自打孤零一人起就明白只有自己才会救自己,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宏图霸业,摇身一变成了天下九五至尊的帝王,身份的转变让他有了更多的顾忌和疑虑。他是想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国”,解救百姓与于深火热之中,但底下的官吏依然有残留腐败的元朝思想,认为做官就此可以飞黄腾达了。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可以做出一些解释,成就需要是指想做得更好、获得成功和感到有能力的需要。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他会有更强的成就需要,想把一切都做到极致,一切的贪污腐败、一切的制度政策他都想解决好,他想看到一个百姓安居乐业、官吏兢兢业业两袖清风、皇权高度集中的天下,这样他的子孙万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而他会在自己认为开创的盛世中获得满足感。他把这种需要发挥到了极致,加之经历了过多的打打杀杀,性格越来越偏激暴戾,官员们怀着万分小心行事,但依然有许多人被杀,帮他成就霸业的功臣几乎无一幸免、胡惟庸案前前后后一万多人命丧黄泉。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即破坏、伤害和攻击他人或自己的动力,或许在他中老年时可以为他的过度杀戮提供一个浅显的解释。朱元璋或许是感到了焦虑,他在担心的一些功勋卓著的臣子谋权篡位,担心贪官污吏横行霸道,担心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因此他需要应对危险、防御危险,以减轻自己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大多是无意识的,或许是早年的饥寒交迫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或许是他看遍了蛮横霸道贪得无厌的官吏,他用自我防御机制里“替代”的方法,(即用以避免一个人对某一客体或事物的不适当的或难以接受的情感认知,然后将那些情感宣泄在其他合适的或可接受的个体或事物身上)当他看到某一贪官污吏的所作所为,会激起他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愤怒,一旦有人让他感到有威胁,他就会格杀勿论。

三、朱元璋对官吏惩戒如此严苛,但为什么对胡惟庸纵容长达七年之久?

胡惟庸是中书省左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在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独揽丞相大权,且掌权七年之久。他越发猖狂,贪污受贿,排挤任何对他有威胁的人,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力,官员升迁、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吴晗,2012)朱元璋在除掉胡惟庸后对其评价:

“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蛊害政治,谋危社稷”。

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一直干着各种苟且的勾当,但朱元璋并没有立即惩戒他,我认为并不完全是灯下黑,其中另有原因。

朱元璋能站在权力的最高峰,是无数次拿命换来的,他绝对是不愿意与人过多分享的。而现在,胡惟庸为非作歹独断专行,对他的权力产生了威胁,所以他必须想办法铲除掉。可是,除掉一个胡惟庸依然会有另外的“胡惟庸”在丞相之位与他分权。因此,真正让朱元璋忌惮的是屹立在胡惟庸身后那个千年不倒的丞相制度。朱元璋偏执的性格让他一向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凭什么让其他人插手。丞相制度在历朝历代中都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可朱元璋就是想废除丞相制度,如果说废就废,那无疑会在朝堂中引起巨大的反对,而胡惟庸这样一个十恶不赦肆意妄为的行为举止,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让臣民无法反驳的理由。

四、朱元璋一生的简要总结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撒手人寰,一场皇位之争已悄然在朝廷中风起云涌,可是这个时代的后来事终究与他无关。

朱元璋生逢于乱世之中,是这个时代造就了他的丰功伟绩。他从最底层的农民到至高无上的帝王,开创了一个延续277年的大明皇朝。他经历了无数次血雨腥风,在刀光剑影里武动乾坤,在无数前仆后继的士兵尸体中奋力厮杀,在阴谋欺诈里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中。和他同时代的英雄人物并不少,但不得不说是他的天赋与努力还有一帮忠心耿耿的兄弟一起开创了新的朝代。他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功勋,他也有着许多严重的过失,这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功过是非皆交由历史评判。

【参考书目】

1.《朱元璋传》,吴晗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再版

2.《朱元璋评传》,黄冕堂、刘峰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朱元璋传》,吴晗著,北方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4.《朱元璋二十讲》,毛佩琦著,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