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促就业保就业的措施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地方高校促就业保就业的措施探究

王建秋

楚雄师范学院  云南  675000

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发现应对能力显著增强等目标。”为了深化落实这一政策,从国家层面开始,逐步蔓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毕业生“促就业、保就业”的措施。

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主要压力来源于:

  1. 毕业生总数增加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招收新生的规模都在持续扩大。1999年以前,高校扩招年平均增长率在9%左右。1999年当年,招生总人数增加50余万人,当年招生总数接近160万人,增长速度在50%左右。到2019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启动全国1418所高职院校扩招计划,总计扩招100万余人。以云南省地方本科院校一个二级学院为例,2019年有本科毕业生245人,到2020年毕业生人数增至290人,增长幅度为18.37%。2023年,预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89人,与2019年当年相比,毕业生增长幅度为58.78%。

  1. 就业岗位数减少

近几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波动较大。我国属于制造业大国,由于市场经济波动改变了我国制造业的企业运营模式,很多大中型企业被迫转型,从人员集中的聚集性制造业转为自动化程度高的自动化制造业。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让国民捂紧钱袋子,以备不时之需,导致很多商品滞销,企业面临资金链中断的风险。一些综合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市场经营业务的管控和停滞让弱小的中小企业很难爬起来继续往前走。部分大中小企业的颓靡导致新员工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岗位数急剧减少。

  1. 应聘渠道变更

当今社会,互联网日益深入全民生活,用人单位招募毕业生的渠道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常用的招聘渠道可以归纳为两种:

①现场招聘会

此招聘方式较为传统,应聘人员必须到达指定地点,与用人单位HR进行面对面交流,此方式可以直观的展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和风采。

②网络招聘会

招聘企业通过在各大知名的人才招聘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招聘企业可以快速的接收大批量求职者的信息。如果求职者人数众多,招聘企业往往会对求职者的简历进行初筛,如何在海量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亦成为毕业生的困扰。

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当今社会,高校如何促就业保就业成为了每一个高校必须深思的问题。为了促就业保就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学生考研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升学深造。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加大学生考研的宣传力度,以考研为契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活跃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做好考研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减轻负担,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在学生上,开设考研辅导班,为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上的困扰,多角度、全面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 鼓励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

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主持或参与各项科研项目。高校层面需要打开各个专业的科研竞赛渠道。以我校为例,师范类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实验创业设计大赛、科学教育讲课大赛、华夏杯全国教师技能大赛等;电子设计类专业鼓励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工程类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除了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还可以鼓励大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师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的参与情况,还可以与学生第二课堂相结合,达到一个好的参与效果。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只学书本上的内容,要在实际学生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改变生活。很多用人单位选聘人才,已经不仅仅只关注卷面成绩,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1. 强化校企合作,校领导访企拓岗。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坚持“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理念,主动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义不容辞地担当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通过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深入的合作,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也更好地促进学校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建议意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社会需求情况,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积极继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大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拓展就业创业岗位,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1. 开展线上招聘会,引进高质量企业进校开展专场招聘会。

学校可以把专业比较对口的企业引进来,让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增加应聘成功的几率。

  1. 校与校之间通过就业平台,共享且精准推送就业信息。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平台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该系统功能较为完备,但很多高校还是会开发属于自己高校的就业管理系统。系统开发过程中,就可以打通校与校之间的通道。如同一个专业,很多高校都有,平台打通之后,系统就可以精准的推送招聘信息给这个专业的所有学生。

  1. 强化落实就业导师制度,做到就业“一对一”精准帮扶。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为学生指定一名就业帮扶导师,全方位负责这名同学的精准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为各自所指导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咨询、心理疏导、岗位研判以及推荐就业。在指导每一个同学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其存在的行业定位、岗位录用标准、市场需求、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积极平和的就业求职心态。

  1. 鼓励学生在新经济下灵活就业

日新月异的新经济环境,延伸出很多灵活就业工种。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杜绝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对有一些特长的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对有一些致力于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学生,鼓励其边工种边备考,至少先养活自己。这部分同学就可以鼓励他们从事灵活就业工种。

就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中国属于人口大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四者共同努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