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审美教育历程及其体系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4

浅析我国审美教育历程及其体系建设

朱瑞, ,指导教师:金兰名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需要丰富。因此,本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育建设工作,试图以此窥探审美现状。从“审美教育体系建设与审美教育普及”“审美环境的不平衡性与审美标准世俗化”、“审美文化创新与地方性审美经验结合”三个维度简述我国审美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三类现象。最后本文从“大众教育”“基础教育”“高等院校教育”三个层面将我国审美建设分类,以“理论”、“实践”双途径展望审美教育建设

关键词:审美教育 美育 教育

一、我国近代以来审美教育历程

(一)萌芽阶段

十九世纪早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全国各界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理论来试图改变当时的旧社会。美学作为西方人文学科的分支,历史渊源已久且经过现代哲学家、美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梳理下,已然成为了一门较为完善的学科。当时的旧中国人们信念涣散,鲁迅先生曾喻为“吃人的社会”。美学作为追求感性与理性之间和谐的学科很快受到了中国学者的追捧。其中作为典型代表的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蔡仪的《新美学》。毛泽东先生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蔡仪先生则提出了“美是典型”相关观点。

(二)发展阶段

  由于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深入在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讨论由朱光潜的长文《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拉开序幕。朱先生在文章中对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美学观点进行了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检讨。学者们纷纷发表文章对朱先生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批判,同时阐明自己的美学观点。此次大讨论围绕着美的本质展开分为主观派、客观派、主客统一派和实践派。主观派以高尔泰先生为代表提出“美是观念”。客观派其中代表人物蔡仪在《新美学》中提出:“美是客观”。实践派以李泽厚为代表提出“美是一种客观社会的存在”。主客统一派则是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

(三)深化阶段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讨论中,逐渐确立了唯物主义美学观念,即明确了“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这一基本思想。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我国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过程中建立了对后来影响重大的“实践美学”。其中重要观点“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等对如今的审美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对于我国而言,美育是审美教育与美感教育的结合。美育通过教育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艺术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

二、我国审美现象浅析

(一)审美教育体系建设与审美教育普及

  首先审美教育的不平衡性体现在教育体系建设上。从教育体系上看审美教育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经历了一段较为沉寂的状态,十八大以来审美教育又逐渐被提高了其地位,并在近些年取得了重要进展,可仍留存许多问题值得探索,中国教育体系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也多崇尚学科中心课程论,这种理论将知识视作课程的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视为目标,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知识轻经验。此外,义务教育阶段作为美育的重要时期,仍有部分不足。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师资规模从二零一五年的五十九点九万人,扩大到二零二零年的七十七点八万人。而对比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21.8万所高校,1.56亿在校生而言,仍有很大提高空间。

  其次在审美教育普及上。近些年来在政府的提倡下越来越多的审美文化产物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推进了美育的建设。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下,新媒体革命的浪潮以及商业化的干预,大量商业性质的文娱活动成为人民审美的主要对象。因此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也需要与时俱进,审美教育的普及问题变得愈发重要。市民阶层的审美教育普及工作以社会美育熏陶为主,近些年来兴起的自媒体、短视频行业也都对审美教育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育传播与美育自觉,为美育推广工作助力。但审美产物与经济利益联系起来影响了审美目的的单纯性,也导致审美标准世俗化。这种审美标准的世俗化有利于审美建设,但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小觑,近些年来“审丑文化”、“炫富文化”都是审美标准世俗化带来的不良产物。对于这种文化风向,202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部署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大众审美取向,提高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

(二)审美环境的不平衡性与审美标准世俗化

  美育普及不仅代表下沉推广,也要将高雅艺术层面的美育进行推广。高雅艺术在由于自身因素等影响与精英主义有一定联系,在推广过程中与世俗化审美产品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大众自发性与规模性不足。近些年来高雅艺术展现出新的特点,高雅艺术开始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推出的产品由于利用最新科技手段等原因往往价值不菲。虽然其精英化特点的艺术品在小范围内仍具有十足潜力,但在大众推广时阻力十足,甚至大众认为是“智商税”。此类审美大多依附于新兴技术,带来较高经济价值与关注的外表下背离了审美无功利性原则,人们对艺术品的追捧实质上都是对其经济利益的追求。例如2021年大火的数字艺术藏品多数依赖区块链技术,专业壁垒较高影响文化推广。这类产品的实质往往引向的是商业领域而非美学产物本身。所以今后高雅艺术的创新与推广问题以及高雅艺术的自发性也将是审美推广的关键议题。

  其次,审美教育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审美环境上。学生阶段作为美育的重要阶段,

(三)审美文化创新与地方性审美经验结合

审美文化经历了上述发展与变革的同时,愈发意识到审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在寻求审美文化创造的新道路上,把地方性审美经验变成了实现创造的关键抓手。"地方性审美经验"一词源于人类学研究中"地方性知识"和美学研究中"审美经验"两种范畴的融合与重组。在我国审美人类学研究中,最先由王杰教授在长期深入研究民族间审美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并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地方性审美经验”主要是用于概括和指称用于概括和指称全球化语境下非西方主流文化在审美维度上的存在方式与存在形态。

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主流文化依旧以后殖民主义姿态冲击着全球地方性审美经验。在艺术市场商业化大背景下,资本注入、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导致地方性审美经验逐渐被西方主流文化所同化。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我国艺术文化工作者开始注重地方性审美探究,分析国内审美经验矛盾结构与存在方式,试图推广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审美产物,掀起国内“国潮热”。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广泛,历史悠久且门类丰富,想要从我国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育地方性审美认同,需要深刻探索,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但现如今商业资本快节奏与流量化的裹挟下,创作者无法了解本土文化核心,只顾皮毛。从而衍生出大批披着中国传统艺术外衣的西方文化产物。这种不伦不类的结合品,在其直接结果上导致审美异化,低质量文化经不起时代考验,随着人民审美经验的增长,低质量文化终将会被淘汰。在否定过去低质量文化的同时便会引发新一轮审美思考,从结果上看,这种反思性审美运动会在悄无声息中间接提高国民审美素养。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主办,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共同承办的 “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创意展在辽博举行。此次推出的“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创意展,以“非遗+文物”形式,突出展现明清瓷器文物珍品与剪纸技艺的融合。此次展出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文化创新与地方性审美经验结合的宝贵经验。

审美文化创新与地方性审美经验结合这种趋势是有利于我国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这种结合创新将减轻审美产物同质化问题,为传统文化宣传寻找新的路径。美学从事者想在这条路径上有所作为,创作出高质量结合产物,就必须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话语权地位,深刻落实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育为核心的美育观,依靠人民大众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审美产物。

三、我国审美教育建设

(一)高等院校层面审美教育建设

高校作为培养美学人才集中专业化的机构,我们更应当注重审美教育的高精尖化培养,应对我国审美教育领域对于专业化高层次审美追求的需要。

审美教育体系的不平衡性的问题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也存在。在高校专业设置中,近些年来开设审美理论相关学科院校逐渐增多,总体比例仍较小。《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和进一步落实为我们提供了五育”并举,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理论支持,但就目前而言仍有较大开发空间。因此笔者认为应在高校中提高专业审美学课程比例。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主,开展专项学习,共同促进相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普通高校非专业类学科,定期开展讲座、艺术展等相关活动,使同学们受到文化熏陶,提升审美素养。

  首先对于专业院校而言,专业化学生应当具备高水平审美能力与创造“大众喜闻乐见的美”的能力,广大艺术院校作为主体人群更应当担起重任。近些年来“大众文化”大众娱乐“已经成为了文化宣传领域广为流传的口号,这些策略对于传播文化、发展文化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可是与此同时,这些倡导也成为了艺术、美学领域专业化、精尖化路上的不利因素。因此在专业院校审美教育建设层面应注重美育建设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联,在高雅与通俗的筛选中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努力探索实现美育成果雅俗共赏。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高校审美教育上极为注重与大众文化的联系,积极开展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受到当地市民的一致好评。沈阳师范大学通过高校学子义务教授艺术课程的方式,提升沈阳城市文化水平,并且形成高校与地方互动合作的新平台,让高校教育更懂、更会、更爱大众文化。沈阳师范大学号召学生感受大众文化,并积极正引导其主动识别大众文化的精华,促进了审美教育的自觉性。

  就非专业院校领域来看,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需要美育来帮助我们拓展视野。美学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开始,便已对美有了简单思考。美学发展的历史中蕴涵了古今中外思想史、哲学史的变迁。而且我国所践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善于与生活中的实践结合,利与理解。美育学习者以美育为载体认知千百年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新视角,还可以从其他西方哲学思想的角度理解实践。作为我国主流美学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它从历史上便是对各种哲学观念的不足与优点总结出的美学观点。因此广泛涉猎不同视角也可以促进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从理论途径展望审美教育建设。我们要扩大视野,丰富,加深学科联系。在理论建设时拓展广度的同时紧密联系,拒绝哲学美学、艺术美学、社会学美学等领域之间相互孤立,培养全面化人才。过去学科建设中,由于美育范围广,从不同角度的出发形成了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各个领域联系并不密切。哲学美学学科知识领域宽泛,艺术美学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学美学视野偏重实践。艺术美学只有美育建设展现出全面性,才能促使美育实践全面考量反哺社会生活,从而扩大其实用性。因此在未来学科建设中如何促进美育建设内部紧密联系,首先应从理论方面入手,做好底层逻辑建设。

从实践途径展望,高等教育作为美育培养的集中化专业化教育模式,要深耕审美教育现有成果资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开拓视野。将创作视野专注于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与地域性文化创新中。推广高雅文化,包容大众文化,在美育实践中寻找未来美学发展方向。

(二)基础教育层面审美教育建设

重视高校教育层面的审美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审视整体各阶段,以此来改变审美教育受众不平衡性问题。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基础教育层面上做好审美教育工作也极为重要。

随着近年来家长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各类教育机构的兴起,审美教育在年龄上逐步提前。但目前的审美基础教育更强调成果的外显性,轻视审美内化教育。基础教育层面审美教育现存较为重要的问题便是基础教育中审美教育广度存在割裂与孤立问题。

现如今我国审美教育经常与艺术教育相混淆,然而无论是中国传统美学还是西方哲学美学,都包括但并不仅限于艺术美,其中还含有道德美、自然美等多个方面。美学一词最早由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创造,他以拉丁文为之命名,其希腊文的词根意思为感性的,也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鲍姆加通认为“美学”应当是一门这样的学科:它审查感觉与感性的认知,力图在认识体系中给予它应有的地位。人们通过美学把握感性认知从而认知世界感受世界。在我国的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将最终目的指向了人的生活。

基础教育层面审美教育工作目前主要依赖于艺术教育。主要原因是因为混淆了艺术教育与美育的概念与关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文学、音 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审 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因此,受教育者要在具体的艺术实践(创作和欣赏)中学习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印发的《深化改革创新引领推进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和社会美育力量参与中小学美育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反映出国家对学校美育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对基础教育层面美育建设工作的全方位探索。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地区一些中小学合作后,为学生们营造了和黄蒙拉、朗朗、吕思清等知名艺术家零距离交流的机会,接受专业的艺术指导,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提高了美育课堂的质量,更为美育探索提供了新的灵感。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剧学院等高校也参与中小学美育教学,帮助同学们通过京剧、音乐剧等形式为抗击疫情加油鼓气。此次探索是中小学美育探索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力量的优秀案例。

从理论途径展望,要结合教育科学理论和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将美学理论融入感受教育中,以儿童兴趣为驱动感受美。大众教育层面上,我们需要重视大众教育实践成果,从成果上反思总结理论经验。我们无法过度依赖人民大众在理论层面的精深建设,但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是评判理论知识的重要标准。

(三)大众教育层面审美教育建设

笔者在上文梳理了教学工作在促进我国审美教育工作建设的两个视角,审美教育建设工作依赖教育,但并不仅限于学校教育,社会层面的大众审美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也较为复杂。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缺少集中化,系统化的梳理,但大众教育的自觉性更为明显。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本质在于通过自然事物、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丰富性,在广阔而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从本质中可以确定,美育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社会的工作。 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作为美育教育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两个基本途径。从审美主体上看,优秀的美育成果需要成熟的观众欣赏,现如今社会层面上,大众审美整体水平不高,导致高水平成果反馈效果不足。因此在将审美话语权交由人民群众的同时,也应当提升群众审美水平,创造有利的审美环境。美育成果创作者也需要思考如何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新时代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水平差异化却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者有效了解人民喜好,更不能脱离群众谈群众。时代在进步,人民也在进步,创作者不应当以精英主义心态创作,更不能固步自封以旧眼光审视群众。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注重积极宣传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正确审美认同价值观,避免商业化、市场化固化人民审美趣味。2021年“辽宁博物馆公开课——走近唐宋八大家”在“人民网 ”客户端进行了直播,中国移动在山东、福建、湖南等地的在线教育平台也同时转播,直播当天共有近300万各地网友在线上课。此次线上公开课作为大众教育层面的美育的实践典范,在人民群众中取得较好反响。

从审美客观环境来看,近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各地方性市民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颇具规模。人民群众在审美活动中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宣传文化。在新媒体革命的冲击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今后大众教育中,我们更应当积极利用新兴新媒体如元宇宙等工具,加大审美教育辐射效果,扩大影响力。

从实践路径展望,发展好大众教育可以为审美教育建设培养有素养有能力的审美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民大众,有想法有期待有要求,在审美文化认同上有主观判断力。在美学实践中,人民群众所创作出来的成果可以丰富美学实践样本。

结束语

  我国审美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进程较晚,仍具有待探讨的问题。但整体审美教育建设稳中向好,近些年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未来的审美教育建设中,坚定中国马克思主义美育道路,推陈出新,完善审美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我国审美教育必定会拥有更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碧著:《美学何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

[2]孙文刚.当代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172-173

[3]中共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N]. 人民日报 ,2020-10-16(4)

[4]方李莉.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5]周福盛,黄一帆.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价值、困境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01):105-114.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78/A01/s4561/jgfwzx_zcwj/202010/t20201019_495584.html,2020-10-1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5/t20200521_457227.html,2020-05-

21.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l,2021-

[9]易扬扬.论新时期高等学校美育之现实困境及应对[J].当代教育论坛,2021(06):85-92.DOI:10.13694/j.cnki.ddjylt.20210922.001.

[10]黄俊兴,林美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新时代学校美育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04):22-29.DOI:10.15993/j.cnki.cn35-1198/c.2021.04.028.7-24.

作者简介:朱瑞 男 1999.9.15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金兰名  女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