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8
/ 2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分析

于林华 

德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乐陵市分中心,山东省,253600

摘要: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对公路建设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路基是公路的基础,其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重量荷载,并且公路路基是施工设计图和施工实际地质地貌的结合产物,受到的自然影响因素较大,施工难度相对较大,施工工期长,其工程造价在公路整个工程的造价中所占比例小,所以路基工程对于施工方产生得经济效益较少,为了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做好路基施工的技术控制,这样才能提高路基工程施工效益,推动我国公路建筑事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分析探讨

一、公路路基施工现状分析

       (一)路基沉陷

        公路路基出现沉陷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没有对公路路基部位存在的软土地基进行有效地处理或处理方法不恰当;(2)在公路路基与其他桥涵洞相互连接部位处所设置的材料质量不佳或没有经过很好的碾压处理,从而导致材料没有被充分地压实,导致出现路基沉陷问题;(3)填方路基没有得到很好地压实而导致路基沉陷;(4)在公路路基施工的过程中,土质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水分而导致填土压实度没有达到规范的要求,致使路基不能承受上部荷载而出现沉降问题;(5)为了追赶工期而不顾施工要求,在还没有得到充分自然沉降的路基上就开始路面施工,从而导致路基沉降等[1]。

    (二)纵向裂缝
        引起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纵向裂缝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1)在对路基进行填筑的时候,路基的宽度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待路基填筑到一定高度后才发现宽度设置的过于狭窄,或者填筑过程中所用的中线出现偏拉问题,只能够用镶边填补来进行弥补,但却在对路基进行镶边的时候,违规对台阶进行开挖和碾压,或者没有做好又下而上式的分层填筑处理,从而导致路基施工完成后,在镶边下层出现纵向裂缝;(2)在对公路路基表面的植被进行清除和软基清挖的时候,没有彻底清除基底所存在的淤泥,或者没有将基底中的淤泥全部移除到公路施工范围外,致使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边缘下层部位的路基没有得到充分地压实,进而导致纵向裂缝的出现等。
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填方路基
        在路堤填筑前,要先选择一填方路段作为试验段,土的松铺系数在试验段内测定出来,并达到压实遍数以满足不同压实要求的需要,测定出每台班最大完成工作量及每台班最合理完成工作量,以制定出设备的最佳组合等技术参数,用做指导生产。试验路铺筑必须在施工前进行,进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当试验路基的平均填筑高度为80cm 时,清理与挖除原地表面后,翻松表层30cm,然后平整压实(压实度≥93%)后填筑;当大于80cm 的填土高度时,原地表面清理与挖除后整平处理路堤基底,并在填筑前进行碾压(压实度≥85%)后填筑。
        注意在摊平过程中保持每一土层的填筑要保持有一定的路拱,以确保路基的排水在施工期内疏通,每层填土为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满足要求,每侧至少宽出50cm,应超过相应标高下路基宽度。平整完成后根据在试验段内所测定的在相应压实度要求下用20t 振动压路机所需有压实遍数进行碾压,第一遍碾压时不振动,然后由弱振至强振,先慢后快,碾压时小半径曲线由内侧向外侧、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按纵向进退式进行,碾压时确保无漏压、无死角,轮迹重叠0.4-0.5m碾压均匀[2]。
       (二)路基的排水
        (1)排水。通常的情况之下,根据施工之前情况要有临时排水的系统,能一定程度避免地表水渗入问题。在施工的路段上安放一定数量的排水板,也可以设50 cm 的砂垫层,促进排水。外设的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的拦水带,制造出集水槽来做排水工作。可以每隔20 m ~50 m 的间距,做好每一段排水槽的衔接工作后,将雨水引入设置好的水沟。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超高的路段中,排水系统可以通过安装在中央路段已有的排水沟做排水连通工作。所有的施工时,必须保证排水设施的及时维修,一定要使得排水系统工作顺畅。
        (2)降水。地下水,一般常用暗、盲、渗沟等来做排水,它的特点是以渗透排水,如果水流量很大,选择渗沟。滤层之中使用砂砾滤层,已研制的钢圈加滤布,还有合成纤维构成的软式透水系统管,直径为8 cm ~30 cm,能方便路基的地下排水工作[3]。
       (三)路基填筑
        首先要在填筑过程中控制层厚,根据试验段确定每层压实厚度及最佳铺填厚度进行控制。施工作业段摊铺土石方后,松土厚度用尺量测,每填一层都有足够的余宽,应超出路堤的宽度,以确保路基边缘的压实度。均应视土的类型、湿度、设备及场地条件来确定压实机具类型、压实的分层厚度、碾压(夯击)遍数,最终以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有条件的应做试验段以取得施工参数。
       (四)路基压实


        路基压实,压实应先轻后重,以适应逐渐增长的土基强度;先慢后快,以免松土被机械推动;为了方便形成路拱,应先边后中。在碾压前应由路中线向路堤两边整成2%~4%的横坡,先整平。应由低的一侧边缘向高的一侧边缘进行弯道部分的碾压,方便形成单向超高横坡。需将前后两次轮迹重叠12-20cm。为了避免引起不均匀沉陷,应特别注意控制压实的均匀。分层压实的压实厚度应特别注意,每层不应超过20cm。同一水平层不得混填,应采用同类材料。当路基出现弹簧土时,应挖出弹簧部分,并晒干后再回填。应同路基一起将路基边坡全断面分层填筑压实。
        不同的土质不能混填即为防治办法,对不同的土质分别进行击实试验,应通过铺筑试验路获得相关的技术参数来指导施工,标准实验要准确,确保压实质量,经常检验纵横坡度,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每层土的厚度均匀,坚持桥头涵洞处规范填土,压实度均匀,保证达到压实标准。

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
       (一)施工基本流程

首先是路基图纸设计,制作路基放样,在清理地表后进行土方挖运,然后进行边坡修理,工作就绪后开始路基填筑,最后进行路槽平整压实。在整个流程中需建立排水系统,并对路基的压实度进行严格检测。
       (二)路基开挖

路基开挖技术多种多样,需根据工程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开挖技术。对公路路程较短的公路路堑采用横挖方法,在深度不大的情况下可一次性挖到图纸设计的高度,路堑深度较大的施工路段采用分阶段纵向开挖方式,具体分成数个台阶依次开挖;超长的路堑采用纵向分层挖法开挖。在雨季时,需在开挖路段建设适当的纵横向排水系统,防止路堑积水,及时对路堑边沟、边坡进行休整防护,巩固其稳定性。
       (三)路基填筑

对于路基的填筑,假如地面横坡在1:5~1:2.5之间的坡度,
要在之前的地面开挖台阶,通常不小于2m的台阶宽度,设内倾2%的横坡;假如地面横坡陡于1:2.5,则要实施验算路基填放的基底稳定性,保证抗滑稳定系数满足技术标准要求,不然要对基底实施重要的处理或设置相关的支挡方法。路基填筑要依照逐层填筑、分层压实的原则,逐层填筑的形式是逐层由下向上施工。在路基大规模填筑施工作业前,先要实施100m左右长度试验段的施工,然后对路基分层填筑厚度、松铺系数等一连串的施工作业参数进行确定,以保证路基压实度满足要求。需关注的是,对于不一样的路基填料,一定要分层填筑施工作业,禁止不同材料的填料混填。对于填石路堤施工,要严格路基施工技术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分层填筑,控制不超过40cm的分层厚度,并设置小于15cm粒径的碎石过渡层,保证填石路堤顶面无显著的孔隙和孔洞。为保证填石路堤边部的密实度和边坡稳定性,对于填石路堤边部要使用不低于30MPa强度的硬质石料实施码砌,以提升填石路堤的边坡稳定性。
       (四)路基排水
        (1)地面排水。我国建筑施工中地面排水设施种类较多,常用的有边沟、截水沟、跌水及急流槽等,这些排水设施在地基施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一级以上的高度公路排水施工而言,排水沟周围还需相关辅助设施协调工作,通常,加固材料以浆砌片石为主,近年来,水泥混凝土预制板也得到了较多应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进行水网地段的路基施工时,传统逢沟设涵的做法已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建设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改进该设施,重新布置灌溉沟渠,为路基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2)路面排水。其目的是排除路面积水,减少因积水渗入导致路基边坡被冲刷的问题。路面排水施工时,路拱横坡的角度应≥2%;雨水排出路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排水,另一种是分散排水。集中排水工艺要求较高,通常在硬路肩外侧设置预制块,预制块材料以混凝土为主,也可设沥青混凝土拦水带,将路基两侧的雨水集中在一起后统一排出。分散排水受地势影响,通常用于西北地区,路线纵坡不超过0.3%的长路段。
       (3)地下排水。路基地下排水的形式较多,主要采用暗沟、盲沟及渗沟的形式,传统地下排水施工中运用的砂砾料反滤层被土工织物取代,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地下排水通常采用直径在20cm左右的软式透水管。
结束语
        在公路建设工程中,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质量控制对于整个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了公路后期使用寿命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在工程项目中加强对路基施工技术质量的控制,要根据不同的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合理科学措施来提高路基质量,从而提高公路整体质量,促进我国公路建设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先强.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6(04).
[2]王双柱.关于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的相关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
[3]武有军.关于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