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视域下教师文化的发展困境与突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4

消费社会视域下教师文化的发展困境与突破[⃰]

苏桂芝

南宁理工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摘 要] 消费社会视域下,单纯的消费主义具有了文化层面意义,呈现物的符号化和观念市场化,教师文化面临着教师信念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教育价值在道德坚守与功利追求的摩擦、教师行为在个人与群体上的冲突三个方面。教师文化的困境突破可以从如下三条路径入手:培育正确的教师信念、坚持以价值为导向、化解教师行为冲突。

[关键词]消费社会;教师文化;困境突破

文化即人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塑造人。教师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突破。教师文化的核心是教师信念,影响人内在的价值形成与外在行为的表达。消费社会视域下,消费观念促使人的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发生改变,造成教师文化的内在逻辑的发展困境。解铃还须系铃人,从消费社会语境下探寻教师文化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能有效突破教师文化发展困境。

一、消费社会理论

(一)消费社会的形成

消费社会这一概念由鲍德里亚提出,是当代发达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消费社会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无限扩张的生产导致的生产过剩,消费世纪既然是资本符号下整个加速了的生产力进程的历史结果,那么它也是彻底异化的世纪。[[1]]换言之,过度生产导致消费社会的产生,是建立在生产过剩的基础之上暂时出现的。消费社会以消费原则为导向,消费的不单单是物品本身,而是物品指代的意义——符号意义。符号在现实社会中映现出关系本身,每一种物品的出现都将反映其背景情况,因而消费变成了符号的操控活动。正如鲍德里亚所说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2]]消费与消费社会是不同的概念,消费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不可缺少的一种消耗物品的行为。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人们的消费经历了从刚需需要再到想要的阶段,消费的实质也从享受功能到生产和集体的功能转变。简而言之,消费从一种被动的行为转变为主动行为,每一种消费行为都伴随着人与物、人与人的联结。消费可以凸显人们的身份地位、自我价值与个性,因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单纯是指经济上的消费,而更多指向生理上、文化上和社会上的具有符号控制的意义。但如果消费不加以节制的话,人们盲目追求体面就会很容易形成一种攀比的消费主义。由于鲍德里亚首先割断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因而单纯的消费主义转化为文化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未能增强进入社会现实的可能性。总之,消费社会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的共同推进,从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中心的社会正向以消费(包括消费服务)为中心的社会转变[[3]]

(二)消费社会的特征

1.符号操控化

在消费社会中,物品的商业性和功能性渐渐超越了本身,分别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实现个性化和具有其他领域上的功能。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4]]因而,物的符号化即是鲍氏消费社会的核心观点。也就是说物在进入消费社会时必然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符号具有消费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和编码的功能,它可以通过无限的图像、语言或是他物进行组织和变换,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符号但具有相同的操控意识形态意味。人们通过自主或是在符号引诱下进行消费时接受并认可了这一设定,同时人们也获得了符号所带来心理上的满足。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社会身份的建构[[5]],人们通过消费显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等级阶层。第二,观念市场化。消费是金钱的交易,人与人之间的消费是以金钱为纽带而进行的活动。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背景下,人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属于交易型的,利益关系与市场化观念充斥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中,没有什么不能用金钱解决,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金钱消费。每次活动都是一场利益的交换或是物物交换,这种局面打破了传统生产中所具有的人情味和情感归属。

二、消费社会视域下教师文化的发展困境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河的积淀才能生成,教师文化源于学校文化。哈格里夫斯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合作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具体为办公室文化、教研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等方面。教师文化在内容上包括特定范围的教师集体共享的态度、价值、信念、习惯、假设以及行为方式等,教师文化的内容外显于教师的所思所想、所说和所做。因而教师文化在内容上具体分为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倾向三方面。

(一)信念: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教师信念是支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也是丰富和重建学校文化的重要前提。教师信念主要包括源于个人经验和社会建构两个方面[[6]],因而教师信念可以看作是个体建构和社会信息的相互作用形成,是社会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其中个体建构大部分源于自身的兴趣与接受的教育观,属于一种自主选择社会现实的理想状态。古代的天、地、君、亲、师的并列顺序代表着教师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以知识和能力稳住主导地位,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随着社会历史的更新换代,教师不再以圣人的模样出现,而更多的是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园丁这一符号意义出现,这代表着教育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事业,而教师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指导者。

在消费社会中,社会信息包罗万象。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在消费这一荣誉符号,符号的编码和不断变换的功能使得教师的身份、形象、地位、个性与价值重新组合供人们消费。信念与人的认知、主观判断、评价、情感、态度、行为倾向等密切相关[[7]]教师信念体现在对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关心学生和教师角色知觉等方面,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消费社会中几乎充斥着与之相反的市场化、利益化、商品化的观念,是以消费物的符号化而进行自我建构。因而教师过于理想化的职业信念与现实环境形成反差,即使教师信念在精神层面是属于饱满的状态,但在物质层面平平淡淡,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上渐渐偏离。如果学校和社会未能调节这种心理落差,将使得教师个体散发着悲愤和失落的情绪。一旦教师的个人心态转变成教师群体心态再反过来作用于个体时,心理失衡自然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二)价值:道德坚守与功利追求的摩擦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相较于社会其他普通群体,教师群体在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主流文化方面占据优势,具有文化资本的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自然隔阂。其次,天、地、君、亲、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等一系列符号赋予了教师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道德素养,体现了社会的认可和价值认同。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良知、态度、价值体认远比其他行业更为社会所看重,教师的道德失范也为世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教师的道德坚守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和孤独的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市场化和功利化思想的抬头,世俗和功利化的追求不应出现在教育的领域。尽管人们认为以服务性质的教育在本质上超脱于一般的服务,不同于消费和交易的远离世俗生活的崇高精神的服务。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功利化的追求正在相互摩擦与抗争。在日常生活中,消费品的快速发展、更新换代快、物价上涨,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社会形成水平面上的和平与功利思想的暗涌。教师的价值体系呈现功利化和工具化。因而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也正由于价值体系的改变而常有发生,例如教师收受学生家长的送礼,因而对其孩子会额外的关心与关注。或暗示提醒全班学生在特殊节日送礼,从礼轻情意重礼重情意轻与从平等的师生交往到交易型师生关系的转变更能说明在物质消费的时代,有些教师的纯真观念正在被功利化、工具化的思想侵蚀,导致教师队伍盲目追求体面而形成一种攀比和理所当然的收礼的氛围。因而仅仅在精神层面的饱满是不足的,还应加强物质层面的供给,满足为人师、为人父母和为人孩的角色生活需求。

(三)行为:主体与他人的冲突

人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是多重关系的集合体。人对他人的关系类型为三种:他者。马丁·布伯区分了的两种关系。其中是占有、支配的对象性关系。以为中心,对物的实施操纵和支配,属于的附属品和占有对象,是实现和满足自我需要的工具和手段。这种关系具有等级性、不平等性和压制性。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本真关系,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种关系具有协商性、平等性和对话性的特点。在他者理论下,他者的关系既不是的操控与被操控关系,也不是对等的和谐关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他者的单向奉献,承担无限责任。行为是教师信念和教师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行为包括在教学方法方式的使用、情感的表达、语言的运用、师生交往等方面。其中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多媒体的使用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形成强烈的反差,新行为观念与旧行为观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碰撞。其次教师在个体主义和市场化思潮影响下,对学生的道德关怀和价值引领逐渐减少,交易式师生交往将师生之间生命共同体关系遮蔽。学生被作为一个教师晋升的工具,为了教而教,为了用而用,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和独特性,引发师生冲突。最后,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合作与隔离的冲突。合作型教师文化是建立在教师群体文化上的教师按照一定的方式,在交流中共享信息、共同协作、相互信任与支持以促进教师关系发展。隔离型教师文化是建立在教师个体文化之上疏于合作、不信任和相互独立的活动形式。教师工作的不确定性、无边界性和匆忙性质致使教师之间出现各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况。诚然,教师的行为既有本身性也有他者性的参与,是个体与群体在多重因素下相互博弈而出现的活动。

三、消费社会视域下教师文化的重构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8]

]因此,教师信念是教师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决定着教师文化的性质与方向,影响着教师的价值体认和行为。消费社会视域下最根本是解决教师的信念问题,信念、价值与行为三者是相互交叉影响着双方并促进发展,因而信念、价值与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育正确的教师信念

教师信念是教师内在精神的追求,是有关教师教育中的情感认知和价值传递。教师信念总体上是一个向善的追求,但在没有标准形塑时,教师的信念既有对错也有外显性和内隐性。教师信念的形成是由于自主意识与兴趣的出现、接受教育的观点与身边人的影响,教师信念的发展是由于受到从教后的教育实践、社会环境、教师群体与自身知识储备的等因素自主进行选择、改变、放弃或坚定某些信念。正确合理的教师观念有益于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输出与信念的塑形,反之,教师信念则是危险的和有害的。培育正确的教师信念离不开多方面的合作。首先,师范教育应当关注每位师范生的生活成长经历,关注原有经验,进行因材施教。针对现实社会,除了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知识应当给与更多情感上、精神上的经验支持,培养师范生自主选择、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意识的对原生信念进行筛选与甄别、重组与内化为新生信念。其次,教师信念需不断更新化为自身精神支柱。教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整经历一个连续不断的适应、改进和变革的过程。初任教师和熟手教师都需要全新的教师信念去缓和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的尴尬关系,舒缓教师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心理落差,以支撑教师多重角色所带来困难应对。诚然,教师信念最根本还是在于自主意识的觉醒,积极向善靠拢,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真的教育应该去蔽求真,重视人的精神成长与灵魂交流,重视自我与外界的心灵交流,才能达到人思合一,去往教师最深处的教学信念,根植在教育这片土地上。

(二)坚持以价值为导向

文化即人化,教师文化的核心即是我是谁的问题。消费社会消解了教师的价值,因而教师往往极易迷失自己,出现我是谁我在哪里的社会化问题。坚持以价值为导向,培养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新的价值体系。首先,教师的价值意识应由国家政策警醒。由国家政策出台相关条例,将教师的自我价值与群体价值法规化和条例化。时刻警醒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责任人应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纯洁高尚的价值。通过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价值意识的水平层次,使得精神与物质层面相统一。其次,教师价值观的转向——从工具理性到兼顾社会和个人价值。消费社会的市场化,将物符号化以此来维持关系本身,师生关系的平等本质被工具、交易式所遮蔽。重申教师是具有自我反思精神的人,是积极承担教书育人责任的人,是具有主动创造的人,有益于教师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共同作用下察觉内在生命价值意义的所在,唤醒教师我是谁的价值体认与由被动到主动的创造意识,实现教师文化从自在自为再到自觉的转向,摒弃工具主义,追求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因此,促进师生为我负责为他者负责的理念转变是教师责任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促进师生对他者的主动召唤与回应,实现被动向主动,被迫向自觉责任的承担。促进主体间的关系由平等互惠转向单向为他,从理性本质转化为伦理责任本质。同时也能将教师责任从框架中解放出来,实现教师责任的他者化,发展从机械履责导主动创造、从斤斤计较到无私奉献,从暂时有限到终身无限责任的价值精神,深度贴合现代教师的时代内涵。最后,提升师德修养,内化为自我价值。古代教师的美誉与现代教师的称呼都蕴含着对崇高师德的追求。加强师德修养,抵制诱惑与出言不逊,预防教师失范行为。

(三)化解教师行为冲突

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属性,是一种有意识的自主的活动。包括人的情感认知、思想观念、态度等方面。教师行为是一种角色行为,除了人类行为共同的特征之外,还有其教师角色的行为特征。[[9]]换言之,教师的行为使命是以角色为圆点,以责任多少为半径,将生活中的日常角色行为划成大小不同的方圆。教师行为就是教师职业精神和个性使然的表征,是在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中所采取一切手段方式的总和。教师的行为出现冲突是由于主体与他人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因此化解矛盾冲突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行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师生平等交往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与尊师敬长的优良品质。其次,教师学会运用教学机智。教师的行为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因而教师学会教和学生学会学是促进教学实践完满实现的条件之一。富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善于聆听学生的内心的声音,给予学生爱、信任与希望,善于化解师生、生生、同事与家长之间的冲突。最后,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合作探究,共同协作。通过同伴互助、群体研修等方式进行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更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教师自觉的行为是植根于教师信念和教师价值

外显现象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苏桂芝,女,南宁理工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5.

[[2]]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4.

[[3]]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

[[4]]闫方洁.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及其转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

[[5]]黄波.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谢翌,马云鹏.教师信念的形成与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32.

[[7]]李霞.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建构的三个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201218.

[[8]]肖川.信念之于教育[J].中国教师,200360.

[[9]]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