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付小林

身份证号码:510922197103230298

摘要: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任务的达成,我国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要想富,先修路”观念的指引下,全国建筑市场掀起了一场公路建设的热潮。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建筑行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型的持续开展,诸多来自学科一线的新型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行业市场,为现代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带来了生命支撑和施工活力,进而有力地推动我国交通建筑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混凝土作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主要材料,其技术突破与方案更新将大幅提升现阶段跨区域交通设施的质量水平和使用寿命。但混凝土自身的半成品特性与内容复杂性对于市场内的部分新兴承包单位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失败的混凝土建材设计不但会影响公路工程的质量,同时还会造成大量建材的浪费,与现阶段行业内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背离。为此尤其需要针对成功施工案例进行混凝土技术专项拆解,进而为后续同类施工奠定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桥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稳定发展,对公路工程施工要求更加严格。所以,为了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需要从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控制与管理。在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受到材料、现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为了减少问题的出现,需要结合公路工程施工现状,加强对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与分析,确定施工要点,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1混凝土施工技术相关定义

混凝土技术具体指施工人员根据混凝土施工技术,使混凝土材料自然成型,成型后直接将混凝土作为建筑、公路饰面的施工技术。在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时,施工人员需严格控制混凝土配置比例,保证混凝土成型后外观光滑、无破损、无污染,符合不同工程项目免装饰的基本要求。常见的清水混凝土可分为3类,分别为饰面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装饰混凝土,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其外观、装饰及施工效果会有明显差异。表现为以下3方面,(1)普通混凝土表面色差不明显,饰面效果是普通混凝土成型后的外观;(2)装饰混凝土成型后,混凝土表面会带有色彩或图案;(3)饰面混凝土完工后,混凝土表面会伴有假眼、孔眼等饰面特征组成的痕迹,但所有痕迹有规律可循。混凝土源于20世纪70年代,原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内浇外挂环节,是制作建筑面砖、博禄幕墙的主要材料,随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成熟,该技术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成为现代绿色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2.1配合比设计技术控制

沥青改性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设计技术控制工作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即目标设计、生产设计以及生产验证。其中进行目标设计步骤的必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目标设计可以根据国家及行业对矿石材料的规定进行,重点对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矿石材料用量进行控制,用以确保混凝土建材内部的矿石种类、等级、用量符合最低限度要求;第二,目标设计是进行马歇尔试验的基础,只有确保混凝土建材满足施工设计方案的各项指标,才能为其寻找适用于目标工程的建材级别配合比以及最优油石比,进而确定后续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拌和上料比值、进料速度以及用料数量。而对材料配合比进行技术性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沥青混合用料品类、等级构成以及油石比。而为了确定以上数值,就必须要在施工设计过程中将马歇尔试验贯穿始终。以沈通高速公路中K19+336~K20+336路段为例,该工程段路面表层5cm厚度范围内的改性沥青混凝土所采用的施工结构为SMA-16型,经查阅该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可知,目标路段混凝土建材结构中的最大预设颗粒半径为8mm,故在实际配合比计算过程中将筛分粗集料与细集料的筛孔半径确定为2.37mm。

2.2钢筋施工要点

在上横梁施工前,需要设置劲性骨架,为钢筋定位、模板固定提供依据。在劲性骨架设置时,应根据施工位置混凝土浇筑进程,分节焊接。节段之间连接钢板为边长10.0cm、厚1.0cm的方形钢板。劲性骨架位于横梁内侧,由长80cm、直径10cm等边角钢焊接而成,劲性骨架外边缘线、施工位置边缘净距离为10.8cm。在劲性骨架安装完毕后,技术人员应依据设计标准检查现场钢筋型号和性能。确认现场钢筋型号与性能符合规范要求后,在干燥的环境内,逐一进行捆扎、焊接。焊接前应进行试焊,以确定最适宜的焊接参数,确保钢筋施工质量。因案述桥梁距离地面200m,且坡度较陡,钢筋施工为高空高危作业模式,技术人员应优选分块整体吊装作业方式。即在地面分块加工钢筋骨架,按前期设计方案竖向连接成一个整体,在劲性骨架上固定腹板钢筋,其余钢筋则按序号摆放在索塔周边平台,逐一绑扎完毕后按顺序吊装。因单一钢筋骨架竖杆底部、路桥横梁底板为分段断续焊模式,一旦风级过大,首块钢筋骨架与连接钢板整体易被掀翻,因此,技术人员应将底部钢板与分配梁,借助拉杆与钢筋组成扁担梁形式,或者将一个对拉型钢安装在钢筋骨架之间,促使钢筋骨架与分配梁连接为一个高度稳定整体。同时,沿横向布置两道钢丝绳,纵向每间隔50cm布置防滑钢筋,为人员操作提供安全的环境。

2.3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公路工程施工准备环节中,应该重点分析施工材料的配合比。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之前的准备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给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如果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不满足施工要求,必然会给整个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容易产生各种施工问题。在实际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施工部门需要分析施工要求,确定最佳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操作,保证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具体应从以下结构方面入手:首先,在对沥青混合料配比过程中,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检查,保证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设定最佳的混凝土配合比。其次,在确定好配合比以后,不可在施工中进行修改,并做好施工过程质量检查工作,对进入到施工现场的材料质量进行检查,检查通过以后,将其存放在对应位置,做好防潮等工作。在材料使用之前,还要进行质量复查,防止在材料存放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影响沥青混合料质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实用性进一步加强。此外,在对沥青混凝土配制过程中,需要对施工材料质量进行科学管控,各个施工材料的使用与配比需要严格满足施工标准。例如,如果在混合料中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其使用量需要结合沥青混凝土种类要求进行确定,保证沥青混合料在配制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做好配比设计与性能检验工作,确保沥青混凝土质量符合施工要求。在沥青混凝土公路施工中,施工单位应遵循运输、摊铺、碾压的流程施工,并做好各个环节的施工操作、施工参数控制工作,提高沥青混凝土公路施工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薛斌.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路面施工中应用的关键点分析[J].居舍,2021(11):29-30.

[2]徐丽卫.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交通世界,2020(36):97-98.

[3]冯进斌,李小宾.浅析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路面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