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文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4

农村人文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朱红萍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摘  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而其中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是关键。调查发现,当前我市农村人文素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将“环境美、人文美、建设美”有机结合,推动人文精神逐步融入农村公共空间,让乡村拥抱美丽,让文明融入乡村,让村民在日常中生活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现状农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Investigation of rural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countermeasures

Zhu Hongping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Jiangsu, China )

Abstract: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farmers is the key. Surve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Zhuhai rural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still has larger promotion space, should seize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opportunity, the "environment beauty, cultural beauty, construction" organic combination, promote humanistic spirit gradually into the rural public space, let the countryside embrace beauty, let civilization into the countryside, let the villagers in daily life humanistic work.

Key words:Humanistic quality; status quo; rural area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张家港市沙洲职业工学院朱红萍支持的2022年度张家港市社科应用课题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文素养提升途径探究研究,分析张家港市农村人文素养现状问题及相关原因,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1  基本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国历经千百年的进程,农村与城市都有了各自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乡镇,随着乡村振兴地不断深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如今的农村乡镇在房屋建筑上以及生活环境上,与城市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近几年,张家港许多乡镇都区域化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如杨舍镇善港村、大新镇中山村、凤凰镇双塘村、杨舍镇福前村、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锦丰镇南港村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都走在其他乡镇的前面。五年美村建设路,“十三五”期间,张家港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助力提升民生福祉,把打造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的生态环境融入高质量发展中,一年接着一年干,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累计建成1个苏州市美丽村庄示范点、15个苏州市康居特色村(数量列苏州第一)、430个苏州市三星级康居乡村,不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让美丽乡村丰满起来、立体起来。进入“十四五”,此项工作仍将继续推进。

为了能客观归纳总结出张家港农村人文素养的现状,课题组对张家港周边主要村镇人文素养现状进行摸底排查。课题组成员借助问卷星调研平台,设置了有关农村人文素养现状的调研问卷,深入张家港几个典型乡镇社区开展了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文素养提升途径”的问卷调查。发出问卷约1000份,收回890份,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36-45岁之间。文化程度有小学、初中、高中及本科以上。职业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外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退休人员等。其家庭经济来源在企业打工、经商居多。89.72%的人认为,在城乡融合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提升很重要。50%⁓70%的人认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电动车不带头盔和乱闯红灯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乡镇人文素养水平的基本满意的占43.93%,满意度水平不高。农村人文素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制约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经济能力、社会主流导向、高职负担量、政府措施乏力等。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想法和行动的占57.01%,41.12%的人有想法但没有付之行动。

综上可知:在农村人文素养提升方面有一定的空间,政府与村民应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农民的人文精神

1.1 美丽乡村人文素养内涵建设有待提升

近几年,我市多个乡镇区域化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如杨舍镇善港村、大新镇中山村、凤凰镇双塘村、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乡镇的外在环境变美了,但村民的人文素养仍需提升,有些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现象时有发生,这也让我们充分意识到进一步提升农村人文素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政府与村民应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从法治建设、价值观引导、科学文化素养等角度,为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人文素养内涵建设贡献力量。

1.2 人文精神融入乡村文化公共空间不够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鲜活载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公共空间的建设对提升村民的人文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科学、有效、合理地构建乡村公共空间,让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无限的辐射力,是政府、群众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些走在前列的乡镇,已效仿美丽乡村建设典型将艺术融入乡村公共空间,推动艺术设计与农村生产生活需求、乡村治理机制和产业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艺术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也有乡镇借力文旅融合,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经济效能。张家港部分乡镇在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上也走在前列,但在人文精神融入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存在问题

实现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努力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是关键,当前我市农村人文素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调查研究可知,乡村农民人文素养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农村干部队伍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村干部的形象一直是一面镜子,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定能将各项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通过调研可知,我市部分乡镇在农村干部队伍中一些资深干部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新技术、新专业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能力不强。而通过政府公开招聘的年轻农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是高了,但年轻气盛,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经验。这样的农村干部队伍是无法发挥最佳为民服务工作效益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新、老干部各自的优势特长,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

2.2 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有待改善

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塑魂育人提供了动力。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助力。

新时代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主要包含重农事、家为本、尊尚礼、和邻里、勤持家等道德诉求和价值观念。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应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投身创造,以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提升农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我市乡镇在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上已走在前列,但还有一定改善、提升的空间,比如,如何淬炼乡村文化品牌、挖掘乡土特质、构建乡村特色文化长廊、提升乡村文化治理水平等。

2.3 人文精神融入乡村公共空间有待深入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邻里之间不可缺少的户外社交活动空间,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成为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场所,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景观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我市一些乡镇在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上进行了多方尝试,比如益空间·湖畔书房和南丰镇科文中心等,都曾入选张家港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一幅幅水清岸美、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宜居画卷铺陈展开。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结合我市乡镇当地的人文特点,将乡土人文之美深入融合到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增强村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合理规划。

3 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市农村区域人文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特提出几点建议:

3.1 努力构建村干部人文素养监督评价机制

村干部的人文素养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面镜子。通过健全和完善村干部个人素养提升专业理论学习和监督考核制度,提高村干部的基层服务工作能力。通过定期和不定期、规模化培训,提升农村干部队伍的人文素养。也可通过请进来教、带出去学等方式进行集中培训,分类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每年年底评选明星村干部,树典型,宣传明星事迹,营造村干部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

3.2 根植乡村,努力打造美丽乡村文化产业

众所周知,洁美的乡村文化能凝聚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教育和塑造人们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使每一位农村人都能自觉地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产生一致和自觉的行为方式,使村民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我们应将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有机融合。艺术对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定期通过城乡间人文艺术的交流互动,提升农村人文素养。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相对淡薄,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欠缺,不利于村民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因此,可通过经典诗文传诵等方式,让其对经典诵读于口,濡染于心。

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对提升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可在乡镇社区的街道和公共空间,布置蕴涵正能量的名言警句标识牌,设置能量书吧等,通过感官、音频等方式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村民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的人文氛围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如何挖掘乡土特质、淬炼乡村文化品牌,打造特质的乡村文化产业十分重要。而关键的一环便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乡民的高素质的工作队伍。着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观光园、乡村生态博物馆、乡愁馆、非遗传承等,发展有温度、有文化、有内涵的乡村文化产业。

同时结合数字经济,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将乡村文化遗产、品牌特色等文化产业数字化,开设高素质农民线上培训班,提升农民网络文明素养打造云端课堂,更大程度地足市民们的文化需求

在构建美丽乡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让村民们发挥主人翁精神,鼓励并扶持一批农民开展自主创业,通过乡镇相关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法治观念、环保意识、服务意识等,使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政府智能部门可定期进行抽查考评,年底进行星级评优表彰等,这样水涨船高,以便营造更加和谐、美丽、富裕的乡村景象。

3.3 构建以人为本的乡村公共空间

我们应打造邻里街坊有温度的氛围。融洽的社会关系,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有助于形成农村市民互相尊重、互帮互助的好氛围。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村民议事亭等公共生活空间,让村民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非正式的交流,促进形成尊重宽容、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积极推进乡村口袋公园、街边小广场、社区小舞台等城市公共空间健身区,塑造空间功能多样性,突破村民串门障碍,尤其对于乡村城镇化后,居住在高楼里的村民。

鼓励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社区文明建设等公共事务,增强村民责任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让村民融入农村公共空间建设中,增强村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营造出村民真正需要、享受的生活空间,涵养村民精神生活,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富有乡情乡愁的场所。

要将星级家庭、示范户、书香家庭评选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只是挂个牌而已。逐步清除农村生活陋习,树立祭祀文明新风。通过收集、整理典型案例,建立社区文化馆、博物馆等,打造邻里街坊有温度的氛围。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村民议事亭等公共生活空间,让村民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非正式的交流,促进形成尊重宽容、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积极推进乡村口袋公园、街边小广场、社区小舞台等城市公共空间健身区,塑造空间功能多样性,突破村民串门障碍,尤其对于乡村城镇化后,居住在高楼里的村民。鼓励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社区文明建设等公共事务,增强村民责任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3.4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的提升

随着新经济、城乡融合发展,不少新兴产业在农村也生根发芽,随之产生了乡村新职业人。网红、农家乐、旅游、餐饮等成为部分农村人谋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新型职业人内在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城市和乡村的窗口。他们在正式上岗前应通过乡镇相关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法治观念、环保意识、服务意识等。政府智能部门可定期进行抽查考评,年底进行星级评优表彰等,这样水涨船高,以便营造更加和谐、美丽、富裕的乡村景象。

同时,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要适度融入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城市卫生和环保规则,改变原有的旧习惯,遵守城市中已经存在的各种规则。同时,保护城市的公共产品,不随意破坏,比如出入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触摸展品等。改变原有的生活文明准则。将田园化的农村生活文明准则,逐步适应城市商品化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为张家港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语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缩小城市与农村的人文素养之间的差距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政府与市民齐心协力,本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为民办实事,真正做到惠民、利民,不断提升党群的人文素养,为高质量的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燕.运用网络发展个体人文素养的思考[D].重庆:西南大学。2008.张海德. 三维数字化建模与逆向工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9-10.

[2] 吴云鹏,熊秋玲.人文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J].新校园, 2010.12 :84.

[3] 刘春宏.浅谈当代农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J]. 农村科教, 2014.(13): 51.

[4] 王思瑶马秀峰.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应然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21.8: 76-80.

[5] 李沛莉,张金伟.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情感教育:问题指向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0,(04):60-63

[6] 杨海华,闫孟宇,殷慧雅.农村社区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具身转向[1]当代职业教育,2021,(01):59-65

作者简介:姓名 朱红萍(出生年-1978),女,汉,江苏,教师,副教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机械自动化。

课题基金项目:2022年张家港市社科应用研究立项课题(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文素养提升途径研究);2022年江苏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资助(编号:2022GRGDYX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