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须“聚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课堂提问须“聚焦”

郜淑红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五沟中心校235137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平时,老师们一般都是通过“串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往往因为所提的问题缺少整体感导致学生认识单一、思维肤浅。笔者认为:只有抓准课堂提问的“聚焦点”,才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

一、聚焦“学路”设计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问题非常关键。教师在上课前要备好教材更要备好学生,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设计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问题,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比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一去二三里》,这是学生刚接触的第一篇课文。首先要问学生的是:1.你认识田字格吗?2.知道插图跟课文有什么关系吗?田字格、插图”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刚接触课文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我们不能忽略掉。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对“田字格”暂不清楚其作用,对“插图”与课文之间的关系也是很模糊的。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笔画名称、笔顺规则、书写顺序、识字方法都是本课的重点,但如果你在授课的过程中直接问学生:会写好这些生字吗?其效果就是学生学会写这些生字了,但很难保证能正确地在田字格里书写。阅读教学一半时间要读懂课文,一半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的插图是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最先的课文插图学生都不明白的话,那你如何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呢?

所以设计的问题要关注“学情”。要摸清学生的原有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学生才会做到真正地理解课文,才会真正地牢固地掌握知识,才能有效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二、聚焦“文路”设计问题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部小的文学作品,每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都充满色彩,富有韵律的话言美,给学生启迪的思想美。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的问题要因文而异:有的适合帮助学生写作,有的适合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有的适合帮助学生继续探究……等等。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的第一自然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桅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桅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段话写翠鸟外形的可爱用了一个自然段,抓住身体的各部分特点把它的外形写的非常逼真。课标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要学好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段话。可设计的问题:“这段话怎样写出翠鸟的可爱?”这样一问学生肯定会找出与平时不同的表达方法。我们平时观察一种动物按照的顺序一般是:从上到下即“从头到爪子”。而这段活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是从脚————————眼睛——嘴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并能很快地知道如果按照那样的观察顺序写下来的话,就会写成了翠鸟的标本,而不是活生生的翠鸟了。

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细读文本努力发现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并结合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点”来设计课堂问题。这样就能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有效的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目的。

三、聚焦“题路”设计问题

每一篇课文都有课后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前,其它的课文在课后),思考练习题提示了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专家说,如果把一篇课文当作一处名胜的话,课后问题就是一个出色的导游,充分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来没计相关的问题,能很好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的课后思考练习题二:“我们来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讨论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以一面五星红旗为主线展开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如何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有效生成和升华。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面包店老板对中国留学生改变了态度,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面包店的老板对我的态度先是怎样?后来又是怎样?2.“我”的哪些行为或做法使面包店的老板改变了主意?3.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我的内心情感?这几个问题之间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的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文本中区捕捉重要信息,理解内容并激发学生去探究去联想,从而有效地解决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四、聚焦“编路”设计问题

国际阅读能力测试中,阅读能力考查的内容大致可以包: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理解、反思与评价。

台湾的赵镜中教授认为:教语文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教语文也要交给学生阅读能力。他列举一个例子是在美国的语文课中有一篇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写的《第一次航海日志》。授课老师设计的问题:你怎么判断岛上的美景给哥伦布留下深刻的印象?哥伦布送给西班牙的“样本”最大的初衷是什么?跟据哥伦布的叙述,第一次与当地人相遇是怎样进行的?如果哥伦布写作的目的是请求进一步支持,那么他在证明自己探险活动的价值方面做得如何?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学生凭借文本的信息、生活经验、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概括并作出读者自己的判断,除了在文本中找证据外还必须继续探究才能回答问题。这就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几乎每一单元都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单元的单元导读就为我们指出教学方向,即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到运用写法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导读中:专题内容是“不懈的努力与成功”,学法要求是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依据单元导读,设计的问题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考虑。比如本单元的第二十七课《鱼游到了纸上》,可以这样设计个问题:1.一个星期天,为什么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就早已挤满了人?这个问题光到文本中去找没有答案,需要凭借文本提供的信息自己去猜测、推想鱼缸边为什么挤满了人,这就需要学生在重整信息后去理解。2.“我”挤进去看最初的想法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本文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3.本文作者写了青年“看鱼”、“画鱼”两部分,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领会青年的品质,揭示文章的主旨—体会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不仅让学生去感受、理解还重整信息能力、解释能力。4.如果这篇文章由你来写那位青年人,你会怎么写?这个问题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由他来写会怎样抓住青年的外貌、动作来写,给学生创新、创造、生长的能力。

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特征是既包括着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运用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从每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中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设计行之有效的问题来帮助提高学生的能力。

老师在认真领会语文课的教学方向下,设计的课堂问题要力求体现引导性和发展性原则,要给学生创造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从“学路、文路、题路、编路”等方面来考虑并设计问题,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课文重点难点,同时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

作者简介:郜淑红(1979 .10-)籍贯: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性别 :女   最高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