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融安地区祠堂建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柳州融安地区祠堂建筑研究

刘少琨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0

摘要:宗祠在习惯上称为祠堂,也称祖祠、家庙、家祠等,是一个家族供奉其祖先的场所, 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其功能也由原来单纯用于祭祀、供奉发展到后来具有族中聚会、议事、执法、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成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村屯的多功能活动中心。

  近年来,基于丰富地方祠堂建筑形式与社会生活史料的初衷,我们把宗祠在柳州融安存在的状况列入课题。宗祠作为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作为乡土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宗族暨其族众活动的平台,一个祠堂的历史与形制,就是一部社会史,可以反映柳州传统文化在地方传延、阻断到局部重新拾掇的历史。宗祠不仅是一种建筑,延伸开来,则体现着民族、家族、经济、崇信、礼俗、治乱等诸多社会事象和历史变迁。

[关键词]柳州;古建筑;祠堂

一、引言

融安县位于广西柳州市北部,县政府距离柳州市区120公里,全县行政区域面积2901.28平方千米,融安县辖6个镇、6个乡:长安镇、浮石镇、泗顶镇、板榄镇、大将镇、大良镇、雅瑶乡、大坡乡、东起乡、沙子乡、桥板乡、潭头乡,县政府驻长安镇。融安县东与永福县相连,东北与龙胜各族自治县及临桂区接壤,东南与鹿寨县相接,南与柳城县毗邻,西与融水苗族自治县交界,北与三江侗族自治县为邻。境内宗祠主要分布在长安、浮石、潭头、大良和东起乡等,部分祠堂分布在公路干道附近的西村、大良、东起乡、东江、山口等村镇,长安镇、浮石镇、潭头乡的祠堂分布在融江流域附近,长安镇地处湘、黔、贵交界,扼融江之要,且河面一带江流平缓,遂以地理形势之利吸引商旅驻足,自古以来长安镇成了桂、黔东南和湘西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由村落逐渐发展为市镇。

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已知融安地区祠堂建筑现存及祠堂残址在39座(表1)。融安境内许多精湛的宗祠建筑都出自湖南人之手。湖南人之外,亦有广东人。这些外地工匠的引入,也导致了外地建筑风格的引入。

表1 融安地区部分祠堂分布和基础信息

融安县浮石镇东江村

栗坡屯王氏宗祠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祠堂内左右设廊楼,属三间两廊式。面积298.97平方米

融安县大良镇山口村

覃式宗祠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两进一井三开间,泥砖垒砌木瓦结构,悬山顶,抬梁式,

融安县大良镇西村

陈氏宗祠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两进一井五开间,硬山顶,青砖木瓦

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

里居屯张氏宗祠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两进一井三开间,青砖木瓦结构,硬山顶,镬耳墙,马头墙

融安县潭头乡东相村

凤山屯莫氏宗祠1

单进五开间

融安县潭头乡底村

莫氏宗祠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

两进一井三开间,前设门楼,

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

北村屯覃氏宗祠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1842年

青砖外墙木瓦结构,硬山顶,两进一井五开间,

融安县东起乡红日村

东岭屯钟氏宗祠

两进一井,上厅五开间,下厅三开间,泥砖垒砌木瓦结构,悬山顶,。

融安县浮石镇谏村

黎村屯余氏宗祠

清嘉庆初年

三进两井三开间,硬山顶,青砖木瓦。上梁厅为抬梁式。

融安县长安镇大巷下村

吴氏宗祠

清宣统二年1910年

融安县长安镇小洲村

回龙屯覃氏宗祠

民国元年1912年(1994年维修)

两进一井,硬山顶,青砖木瓦,天井旁设置两廊。

融安县大良新和村

石家屯石氏宗祠

清代

2座。两进一井,悬山。两进一井三开间,青、泥砖混砌

融安县长安镇大巷村

中村屯秦氏宗祠

1931年重修

祠堂旧建,新砌院墙和门楼,硬山顶青砖木瓦,单进一井三开间。

融安县长安镇大巷村

木樟屯罗氏宗祠

清道光(光绪)

硬山顶青砖木瓦,单进三开间,

融安县潭头乡东相村

泰山屯夏氏宗祠

两进一井三开间,硬山顶,青砖木瓦,祠体旁有偏房。抬梁式。

融安县大将乡龙妙村

李氏宗祠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融安县潭头乡潭头村

龙官屯陈氏宗祠

1875

两进一井三开间,青砖木瓦结构,硬山顶,上下厅抬梁式

融安县潭头乡龙城村

龙城屯刘氏宗祠

两进一井,一院一门楼,三开间

融安县潭头乡背岭村

北山屯欧式宗祠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两进一井三开间,青砖木瓦结构、硬山顶。

融安县东起乡红日村东皇屯

龙家祠堂

初建清光绪十三年

两进一井三开间,改建为砖混结构

二、融安地区祠堂建筑平面形制

融安地区的祠堂修建年代跨度从清乾隆时期到民国时期均有。祠堂多为青砖或者泥砖木瓦结构,硬山顶屋顶形式,平面布局多为两进一井三开间或者五开间结构,少数为三进两井三开间,单进三开间或五开间,大门的形制多为凹斗式,龙城屯刘氏宗祠与浮石粟坡王氏宗祠正门入口为八字形(图1)。融安祠堂建筑议事厅的面宽都在9-11米,明间的横向跨度均比次间宽。

图1 融安两进一井三开间祠堂平面

三、融安地区祠堂建筑剖面形制

融安的祠堂前厅和后厅的明间均为插梁式木构架,次间均为硬山搁檩。插梁式木构架是一种融合穿斗和抬梁特点的构架方式,其重要特点是将承重梁的一端或两端插入金柱柱身,承重梁传递大部分屋面的荷载,具有抬梁特点,而檩条由落地柱或短柱或类似柱子的承托构建支承,瓜柱骑在梁头上,梁头均插入短柱,这具有穿斗特点。笔者所选的融安县祠堂案例后厅的承重梁均为九架梁,中跨进深3.7米~4.2米,短柱之间无牵枋。(图2)。融安县长安镇的祠堂均有随檩枋,与相邻的三江地区祠堂相似,而融安南部的祠堂建筑的檩条形状大部分为底部削平且无随檩枋的形式。

融安县大良镇山口村覃氏宗祠

融安县长安镇大巷村吴氏宗祠

图2 融安地区祠堂建筑剖面图

融安祠堂的瓜柱与梁头的交接方式有几种形式,有穿斗式瓜柱梁架和沉式瓜柱梁架。穿式瓜柱梁架的特点是大梁上的各层梁是穿过瓜柱并出扁平状梁头,就是将梁头削成扁长方体的榫头,穿过瓜柱上长方形卯口。沉式瓜柱特征是梁直接从瓜柱上端沉入瓜柱内,在瓜柱上部挖槽,梁在交接口削薄,从上到下放入,这样梁头可以维持梁身的圆柱体进行装饰。融安县的大良镇和长安镇的祠堂有两种沉式瓜柱,位于融安南方的大良镇祠堂瓜柱为圆柱体,梁与瓜柱形成状,融安北部的长安镇祠堂虽同样是沉式瓜柱梁架,瓜柱为上小下大的葫芦状,交接处削成弧线形似反括号状。该地区的瓜柱大部分为蛤蟆嘴;有些祠堂的瓜柱中间有一道造型线,这样座在梁上的交接处就成了鲫鱼嘴式(图3)。

瓜柱乘檩与梁头交接示意图(广府祠堂建筑形制演变研究_杨扬)

浮石镇祠堂

大良镇祠堂

长安镇祠堂

图3 瓜柱与梁头的交接方式

四、融安地区祠堂建筑其他构件特点

  1. 柱子

    融安祠堂建筑的金柱柱础都是比较矮的,一般30公分不到。多数没有装饰,该地区多为湘赣移民,湖广地区的柱础础身上是鼓状的础肚,融安祠堂的柱櫍上部有一圈珠串纹饰。也有最朴素的圆柱形和素覆盆柱础。融安地区祠堂建筑在装饰方面并不重视,柱础几乎没有图案雕刻。融安大良山口覃氏宗祠的柱础也用了南瓜状的础身,该地区祠堂的檐柱和廊柱为了应对雨季不使落地柱潮湿腐烂,柱础都较高,一般为四边形础脚,八边形的柱身上再顶一个鼓状的础顶(图4)。

融安大良山口覃氏宗祠

融安大良西村陈氏宗祠

融安长安镇大巷村吴氏宗祠

融安长安镇小洲村回龙覃氏宗祠

图4 融安地区祠堂部分柱础

  1. 梁枕木

    融安地区祠堂建筑的梁枕木是以异型驼峰的形式出现,融安长安镇大巷中村覃氏的梁枕木是在该形状的基础上进行木雕(图5)。

融安长安镇大巷中村覃氏

融安长安镇回龙屯覃氏

融安长安镇大巷村吴氏

图5融江流域祠堂建筑梁枕木图

五、小结

融安祠堂建筑多为湘赣移民建造或其他汉族请湖南工匠建造而成,该地区的祠堂建筑由湘赣地区沿江河流域经过桂东北地区一路演变而来。平面形制上多为两进一井三开间,没有固定朝向,因道路总体是南北向,建筑多数坐西朝东。在剖面形制上融安靠近三江的北部地区祠堂建州有别于融安南部祠堂建筑。融安北部地区的插梁式梁架结构又区别于广府式的插梁结构,瓜柱相对来说比较细长,还用了减梁、加穿枋的形式来节省大木料、增加净高的同时稳固结构。长安镇所处的位置是起到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既有三江地区的建筑特点也有融水地区的建筑特点。在清嘉庆时期,多是湘赣移民和部分客家人从浔江—融江来到怀远县与融县(今融安) 融江中游流域附近平原地区择址定居建筑祠堂,所以三江与靠近三江的融安县长安镇的祠堂建筑多是湘赣式建筑,又结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穿斗式木构架的建筑特点。到了清道光至清光绪时期,以湖南人为主的湘赣移民顺着融江到如今的融水县和睦镇和融安县大良镇附近建立祠堂,这个时期这个区域的祠堂建筑融合着湘赣式建筑与广府式建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罗方贵. 柳州宗祠[M]. 广西: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

[2]谢小英. 广西古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基金项目:柳州传统建筑的形制与布局研究——以融安县祠堂与民居建筑为例(2020KYC08);

作者简介

刘少琨,女,汉;出生年月:1989.11-;籍贯:湖南;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职务: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地域性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