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策略——以中国近代史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策略——以中国近代史为例

张会演

泉州实验中学  362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历史这门学科中,其最具特殊意义的核心素养无疑就是“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不仅体现了这门学科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人民应该具有的情怀和精神,对于学生本人以及国家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教育渗透

引言:

正所谓“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我国上下五千的历史文明,其所蕴藏的智慧是无穷的,在高中时期开展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庭,愿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一切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队伍,不断去优化和完善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力争达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目的,为祖国输送更多爱国爱家的知识分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一、挖掘名人事迹,体会家国情怀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每段历史都存在着非常多优秀的历史名人,像是进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发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等等,通过挖掘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将其分享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家国情怀。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首先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然后去挖掘他们的先进事迹,然后再带着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明白这些历史人物是在何种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斗争的,又是在通过何种手段进行斗争的,最后再让学生根据以上历史人物的学习,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十九课《辛亥革命》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孙中山作为代表性人物,让学生了解是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他一直遵循着“振兴中华”“天下为公”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落实到了行动中,这份心怀天下,忧国不忘家的家国情怀,在他逝世前的三份遗书中也有所体现,一份《国事遗嘱》,嘱托国家大事;一份《家事遗嘱》,嘱托家人;还有一份《致苏联政府遗书》,为救中国而出谋划策。可以说,孙中山先生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都没能忘记自己的家国情怀。通过这一番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段历史,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到体会什么是家国情怀,另外还能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而促使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开展情境教学,感受家国情怀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情境教学,对于“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开展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出合适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从中亲身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供教师选择的情境创设手段有很多,像是角色扮演、问题情境等等,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以此来确保情境教学的质量。同时为了所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另外,教师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来确保学生在情境中的体会更加深入,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教师可以选择创建问题情境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提前准备好有关“红军长征”的视频资料,这一资料通常可以去相关影视剧或纪录片中截取,然后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准备好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到“红军长征”发生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这种了解要比文字、图片等来得更加直观,带给学生的感受也更加深刻。最后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提问,像是“红军长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的?在长征期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红军长征对于我国近代发展而言有什么历史意义?”“在当时,红军长征有没有可能避免?为什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自行去查找相关资料,整理“红军长征”期间的历程,并总结红军长征经历的时间和重要战役,明确红军长征可以取得胜利是何等困难。基于以上问题和学生们查阅的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这部分知识,分析“红军长征”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情况,使学生深刻了解这段历史,从中受到鼓舞,催生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进行古今对比,凸显家国情怀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材里所包含的历史素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将历史中那些苦难的岁月与当下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现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朝代更替和社会变革都会经历流血和战乱,而我国的近代史发展更是经历了数不清的灾难,从鸦片战争的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的结束,我国所经历的既有内忧,又有外患,能从这一次有一次的灾难中发展至今,着实不容易

[6]。所以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当时社会人们所经受的水深火热,与当下进行对比。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其在1949年10月1日我国举办了开国大典,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自这一天起我国拉开了新的篇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1949年到今天经历的所以开国大典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生就可以从中清晰的发现,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实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中国已经彻底摆脱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局面,在面对美国这种霸权主义国家,也能以强硬的态度予以回击,不会再像曾经那样妥协让步。通过这种古今对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已经逐渐变得强大,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维护祖国强大统一的情感。

结束语

总得来说,家国情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主要内涵所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家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要想培育学生们的“家国情怀”素养,就一定要先教学生们尊重并正视历史。而高中作为学生读书生涯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既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同时又关乎到了学生三观的逐步形成,在这一阶段的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挖掘名人事迹、开展情境教学,进行历史对比等多方面入手,确保学生历史成绩得以提升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从而培育出更多爱国爱家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的蓬勃发展舔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何亚波.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 (009):175.

[2]张美兰.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0,(3):2.

[3]戚建满.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J]. 学周刊, 2019, (16):64.

[4]彭会鑫.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8):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