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清代辽宁海洋史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浅谈对清代辽宁海洋史认识

王雁

辽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31

国际海洋史的研究出现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其主要标志是学术组织“国际海洋史委员会”的建立。在国际上,海洋历史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历史学会在2008年将海洋历史研究纳入为历史学的专门史学科;在日本,松浦章、上田信、中岛乐章等学者日益关注海洋史学的研究,注重从全球史视野下研究明清东亚海域史。在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圆桌论坛上,国际海洋史委员会秘书长因戈·海德布林克教授就提出:“科际整合是海洋史研究的新方向。团队合作是海洋史研究的新方式。”[1]近年来,海洋史也成为我国史学界研究一个热点和重点。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苏海洋大学等研究机构开展研究较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以来,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海洋史的研究空前繁荣。

就海洋史的研究范围,著名史学家冯尔康曾指出“(中国海洋史)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史,具体地说,或者说研究重点是贸易史及对贸易双方的影响;沿海地区发展史及其特点;航运和航海技术史;文化交流史;移民史和海外华人史;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大课题等等。”[2]这几个方面正是多年来海洋史研究的重点领域,也是取得成果最为丰厚的领域。就区域海洋史研究的现状看,辽宁地区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有赵光珍等的《辽宁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国海洋文化辽宁卷》等通史类著作。在学术论文方面,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研究方向百花齐放。如朱诚如的《清代辽宁海运业的发展及其影响》、谢景芳的《论清代奉天与内地间粮食海运贸易》、许檀的《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沿海港口》、《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张公政的《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海疆危机》、高志超的《论后金时期的迁海》、高志超、王云英的《清前中期黄海海防述论》、冯佐哲的《清代前期中日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等等。早期对于海洋史的探索,史学界主要把精力集中于海运业、海军战争、海洋经济研究的传统领域,随着全球史观的加强,海洋社会和文化生活研究的深入,海洋史的内涵大大拓展,并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海洋史研究范围的“新海洋史”。海洋文化史则是用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历史上一切跟海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艺术等内容,甚至还包括海洋天文、气候、地貌、资源、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基本囊括了近年来海洋史的研究范围。如果将辽宁海洋文化的内容具体的纳入到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中,我们更容易清晰的看到辽宁的海洋史、海洋文化史的概况。在文化史研究中,通常将文化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层次、制度层次、行为层次以及心态层次。物态文化层是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产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总和,既包括常见的衣、食、住、行、用这些触手可及的物质产品,也包括生活活动的条件与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诸要素。海洋文化的物态文化层则主要包括注重跟海洋密切相关的物质产品、生产生活方式。具体到辽宁的情况,关于清代的渔业捕捞、航海贸易、海上交通、海上移民、海上战争、港口和港口城市变迁等都是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海上运输方面,清代中前期的海上运输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国内运输,近代以后逐渐增加了国际运输,值得关注的一个是运输目的地的扩大,一个是运输货物种类的增多。在移民方面,因为辽东海路距离山东较近,清代辽东的许多移民是从海上来自于山东等区。在军事战争方面,清朝1840年前后,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在辽东海域游弋,军事力量、商品货物、宗教文化逐步渗入至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而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也是在此爆发。清代辽宁地区的港口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清代早期的主要港口城市为锦州、牛庄、旅顺等,近代逐渐兴起了大连、营口、丹东等地,在清朝的最后几年,清政府开始筹建葫芦岛港,基本构成现代辽宁港口城市的雏形。制度文化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行为和调节关系的准则。在海洋文化的制度文化方面包括政府的制度管理与海洋政策、重点包括管理机构、军事机构等。辽宁地区是清代的发祥重地,是陪都重地,是边疆重地,清代辽宁主要实行旗民二重制的统治方式,对于海疆的管理尤为值得深入研究。在军事管理方面,清末打造建立北洋水师,兴建旅顺港,成为当时世界的一流军港。在清代施行了较长时间的禁海和迁海政策,这对于人们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利用海洋具有一定负面作用,这些政策在辽宁地区也有实施。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的行为模式。在辽宁沿海地区和海域范围内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留存下来海洋文化和渔业文化,其中较为典型南有辽南地区的放海灯活动。每年正月十三辽南地区渔民通过放海灯等形式,祈求来年出海平安、捕鱼丰收。心态文化是指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等内容,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例如文学艺术作品和哲学宗教等内容。在海洋文化的层面可以表现成为海洋信仰的产生与传播、海洋文化的形成、海洋艺术的表现等内容。在文学艺术方面,辽南地区形成了海洋故事、谚语、诗文、歌谣等,还有渔民在劳作中诞生的长海号子等。在宗教信仰方面,辽南沿海普遍有妈祖信仰,建有众多的妈祖庙。

辽宁省具有中国最北的沿海省份,从地域资源、历史资源和现实角度分析,海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亟需发展。第一,从地域角度看辽宁的海洋文化。辽宁是一个海洋资源大省,同时拥有黄海和渤海两个海域,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辽宁省海岸线总长292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2292.4公里,岛屿岸线627.6公里,全省管辖的海域面积达到6.8万平方公里,拥有优良港址44处,渔港77处。具有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个海滨城市,形成了与海洋不可分割的海洋文化。第二,从时间维度看辽宁的海洋文化。辽宁具有悠久和浓厚的海洋文化。辽宁地区的海洋文明出现较早,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相关遗址遗迹发现。在丹东和大连地区的滨海遗址中,先后发现了仿舟陶器和打渔器具,说明在辽宁地区至少在六千年前就有了最初了海洋活动。封建社会时期,秦皇汉武都曾巡游至碣石、起建行宫。之后历代,海洋活动内容不断增加。到明清时期,海洋文化的内涵愈加丰富,从物质到生活到精神世界,无所不包。值得一提的是2013-2015年开展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和2018年开展的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都是考古界大事,为甲午海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第三,从现实意义看辽宁的海洋文化。辽宁是东北唯一一个沿海省份,拥有2000多公里海岸线,具有深挖海洋文化资源的空间。辽宁是国内较早关注海洋经济,并提出“海上辽宁”的地区。2004年以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8年国家提出了“辽宁要转身向海”的思路,要求辽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近年来,辽宁积极促进港口资源整合,2019年辽宁港口集团成立,逐步推进和实现辽宁港口深度融合。辽宁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为深入开展海洋史的研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对辽宁海洋史的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今后辽宁海洋史研究要力争在全球史的视域下,发挥以史明智、以史为镜的史学功能,对于启发海洋意识、传播海洋历史、增强海防观念、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注释:

[1] 因戈·海德布林克、张广翔、周嘉滢:《海洋史:未来全球史研究的核心学科》,《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9期。

[2]冯尔康:《大力开展海洋史研究正当其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8日第四版。基金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2022年课题“明清以来辽宁地区的海港、海运等海洋史相关问题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