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沩水交汇处的湖南古城镇——望城靖港古镇Wangcheng Jinggang: the Historic City and Town in Hunan Located on the Junction of Xiangjiang and Weishui River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4

湘江沩水交汇处的湖南古城镇——望城靖港古镇Wangcheng Jinggang: the Historic City and Town in Hunan Located on the Junction of Xiangjiang and Weishui River

 沈健,陈云

武汉山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48

摘    要该文从湖南靖港古镇的形成因素出发,结合其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了“两水五堤,新老分置”的古镇空间形态,阐述了“八街·四巷·七码头”的历史镇区空间结构及特有的街巷空间序列和节点空间,研究了古镇的建筑及其营建特色,以揭示靖港古镇的地域文化特征。

Abstract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forming factors of Jinggang, the historic town in Hunan province, ba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alyses its space form of “Two Rivers and Five Dykes, Separation of New and Old Area”, historic town structure of “eight streets, four lanes and seven ports”, the special street space alignments and node space. Furthermore, it has given a particular analysis on architectural type of Street Hou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s, which explore the regional culture features of Jinggang town.

关 键 词 湖南古镇  望城县靖港镇  历史镇区  天斗式建筑

Key WordsHistoric Town in Hunan Province, Wangcheng County, Jinggang Town, Historic town area, Tiandou  architecture

1  概述

靖港镇位于湖南省望城县西北,地处湘江西岸,与铜官镇隔江相望,南临老沩水,与新康乡以南岸堤为界,西及西南与格塘乡接壤,北面毗邻乔口镇。靖港镇距望城县城10km、长沙市25km,境内交通便利,既有濒临湘江、沩水两大水系之利,又有靖(靖港)格(格塘)公路、雷锋大道、高(高唐岭)乔(乔口)公路贯穿其境,水陆兼有(图1、图2)。

靖港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时期。靖港原名芦江,又名沩港,系沩水入湘江口,因唐朝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为歌颂其公德,遂名“靖港”。清同治《长沙县志》有载:“唐李靖驻兵于此,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靖港地处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民国中期,靖港商贾云集,市场活跃,发展为长沙县境内第一繁荣集镇,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盛三镇,有“小汉口”之称。1933年,建置长沙县直属镇。1951年,建立望城县,靖港划归望城县行政管辖。1957年,在镇西粮食管理站附近拦河筑坝,使沩水改道新康乡出湘江,根除了水患,但从此失去了天然良港的优越条件(图3)。

2  古镇选址与空间形态

2.1  古镇选址及形成因素

(1)选址

靖港古镇选址在沩水入湘江口,恰好处于河道一段弯曲处。古镇沿河自东北向西南伸展,其中主街位处沩水北岸,南岸堤在南岸,两岸隔沩水相望,以湘江大堤相连。从传统风水选址观念上看,靖港老街无疑是占据了最佳选址位置。全街沿河既可以满足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用水,而且呈河水环抱之势又能避免河道冲刷、淹涝之灾。因此,靖港古镇具备了相当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符合传统村镇选址观念中关于村镇选址、布局理论的(图4)。

靖港选址位于沩水入湘江口的冲击平原区,除这两大水系外,整个镇域河湖密布,主要通过堤坝与周围的陆地相连。古镇落址于此,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便利的水运交通,其冲击平原依老沩水河道的走势易形成码头;二是冲击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于耕种居住;三是其险要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靖港择址于此为自然之事。

(2)形成因素——自然、经济、军事并济

靖港镇地处北亚热带东部季风区中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9 C;年无霜期约285d;雨量主要集中在春夏之季的4-8月,总量1370mm,占全年总雨量的63%;相对湿度80%;日照率为45%,年平均日照数在1700h左右。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等特征,十分有利于发展水稻、茶叶、柑桔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靖港为天然良港,湘江又是湖南境内最重要的水系之一,湘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的货物多通过这条水路运输。靖港在明清时期依靠码头货运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凡滨邻洞庭湖的湘阴、益阳、宁乡等地及本地粮食土产多在此集散,成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的主要经销口岸之一。至清末民初,靖港有粮行50多家,粮栈、米号各20余家,还有一批其它工商业。

自靖港乘船沿湘江而上长沙只需1小时,可以说是长沙的门户之地,这里曾发生过数次激烈的战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靖港镇址具备易守难攻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一座非常适宜作为军事后勤基地和指挥中心的城镇。除唐代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外,1854年4月,太平军石祥贞、林绍璋部在“靖港水战”中大败曾国藩统领的湘军。抗日战争时期,王震领导的八路军在此发动夜渡湘江之战。同时,靖港还一度成为中共湖南省委机关的办公驻地。

2.2  古镇空间形态——两水五堤,新老分置

靖港古镇是以湘江、沩水为依托,利用其天然良港的区位优势逐渐发展起来的。古镇最初就是几个临水而居的居民点。明代中后期,随着水上贸易的不断发展,不仅增加了码头数量,同时也用麻石板沿河铺筑了街道,将分散的居民点串连起来,形成线状;由于大量的物资集散、运输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数量的增加,沿河街道顺沩水自东北向西南不断延伸,甚至发展到沩水对岸,形成带状的古镇形态(图5、图6)。

老镇区形态紧凑,以湘江、沩水两大河流为主要的水系脉络,兴农堤、横堤、湘江大堤、南岸堤和沩水大堤共5座堤坝限定了两岸的镇域范围。靖格公路建成之后,陆路贯通,古镇突破以河、堤、街道为空间意象的边界,向外扩张新区域。目前新区位于老镇区的西部约5km,靖格公路作为交通纽带将两者联系起来。老镇区以商贸、居住为主,新镇区以工业、生产为主,形成了“两水五堤,新老分置”的空间形态(图7)。

3  街巷空间分析

3.1  “八街·四巷·七码头”的街巷结构

古镇的主街贯穿镇区,分为5段分别命名为保粮街、半边街、保健街、保安街、少先路,加上横堤、兴农堤和沩水对岸的南岸堤,统称为“八街”。其中保粮街一段(保粮前街)现已作为靖格公路的一部分,通往湘江大堤。“四巷”是连接主街与兴农堤的四条巷道,由西至东分别是大巷子、桐仁巷子、当铺巷子、正义巷子。“七码头”均位于主街南侧,各有巷道拾级而下,由西至东依次是庙湾码头、楚河码头、桐仁码头、汴河码头、蔡家码头、义正码头、扇子(大河)码头(图8)。

3.2  曲折幽深的街巷空间

曲折性是靖港古镇街巷空间的重要特点。尤其是古镇主街,正是由于这种曲折性,人们才将主街分为5段,分别命名。整条街道曲折透出“Z”形走势,呈现出一个局部直线、折线、圆曲线的街巷空间。这主要有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因素造成。自然方面主要是由于街道走向受到河道的限制,并受到河水的冲击所致;人为方面主要是受当地商人重财思想的影响,风水上要求所谓的“关财”,即不能在视线上造成一览无遗的效果。此外,街道的曲折和宽度的变化创造了一种亲密感和兴趣感,并支持多种社会活动。站在街中,各建筑间前后错落有致,使所有店铺都有一定的经营私密性,创造出商业街特有的空间景观序列(图9)。

3.3  “一主多支”的街巷结构

古镇的商业店铺大多是以原宅基地为建设单元,它们积聚构成的商业街,形成以带状线型的布局为主,即以一条主要的街道为轴线,沿街两侧的店铺密集排列,呈现出线性延伸的生长趋势。尽管靖港古镇的街巷结构有主街和兴农堤两条平行的街道,但老镇区以主街作为主轴,以各巷道为支轴的“一主多支”的结构一直贯穿于古镇发展的各个时期。兴农堤原先只是围垸,后来得到发展,但只是一条辅助性的街道(图10)。

3.4  节点空间

(1)街与街、街与巷

古镇街道的曲折和宽度的变化创造出一种亲密感和趣味感,并伴随着多种社会活动。主街其中一段由于沩水冲击形成半边街,以堤坝的形式出现,其两端分别与保粮街、保健街相连。从街道交汇处进入半边街,相当于从一个较为封闭的街道空间突然转变为半开敞空间,令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街道与支巷的交汇处,往往存在较为宽阔的空间。这些都是由于街道空间序列的转化而形成一个个交汇互通式的空间节点。而这些街巷节点伴随着塔、堤和会馆等公共建筑一同出现,不仅体现出很强的公共性,也成为人们聚集、交易的场所(图11)。

(2)街巷与码头

古镇因水运而繁荣,码头沿河分布,现留存主要有7座,均为麻石板砌筑,呈扇形展开,再通过麻石板铺筑的台阶拾级而上,如今除了扇子码头仍在作为铜(铜关)靖渡口使用外,其它码头或是闲置,或是转变为居民日常生活使用,如洗涮衣物,养禽等,有些甚至成为垃圾倾倒处(图12)。

4  建筑类型与营建方式

4.1  丰富多彩的建筑类型

(1)按房屋产权分

私人房占80%左右;在古镇主街上有少数单位房和历史建筑,产权属镇政府(如会馆、邮局、寺庙等)等单位所有。

(2)按使用功能分

①公共建筑:靖港古镇的公共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娱乐各个方面,依照其具体的使用功能可划分为5大类:行政建筑、厂房建筑、会馆建筑、宗教建筑和文化娱乐建筑(图13)。

②店(坊)宅式建筑:古镇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古镇主街两侧沿街建筑多为店(坊)宅式建筑,兼具商业和居住两种功能。街面建筑形制规整,虽然缺少街道规划,但临街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商业因素。临街建筑1-2层,2-3开间者居多,宽约7-10m,进深较大,店面开敞对着街道,与街道相互渗透,同时商业店面区域隔离街道噪声,保证店后居住空间的安宁和私密性。靖港古镇主街上主要有前店后宅和下店上宅两种形式。

③纯住宅建筑:一般建筑规模一般较小,做法也比较简单。通常面阔2-3间,进深1-2进,临街面以砖砌筑,不同于店铺使用的木排门。房间围绕天井或内院布置,第一进的堂屋是整个家庭起居室兼吃饭的地方。走道在中间,两侧厢房为卧室,厨房和杂物间在最后靠近后院处,屋面上设有亮瓦用来采光。

(3)按建筑空间布局分

从形制上看古镇建筑,其原型应属单幢类和庭院类厅井式民居。建筑空间垂直于街道纵深发展,多数沿街建筑每进之间为天井,有的天井带天斗,因此呈现出单幢式、院落式、天井式、天斗式和天井天斗式等多种空间布局形式。

①单幢式建筑:将商业、生活等功能用房集合在一起,建成单幢建筑物,包括厅堂、居室、厨房、库房等房间。这类建筑不强调室外院子的利用,没有或无明显界限范围的自用院子,其中以保健街20号周宅为代表(图14)。

②院落式建筑:院落式建筑进深方向上的布局通常为:沿街建筑——天井——建筑——后院,或沿街建筑——后院。其中一部分建造之时即为院落式建筑,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天井式建筑中的天井损坏后将天井拆掉改建而成的,其中以保安街22号谭宅为代表(图15)。

③天井式建筑:天井上缘由屋顶四向的屋檐或墙壁组合构成,下底铺地面积大于井口,凿内池,留沟防,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功能。古镇主街的大多数街屋都有天井,而且有些有两个或以上天井,这与街屋小面宽、大进深的平面特点是分不开的。半边街70号的徐宅就是典型的三进两天井建筑,天井除了解决采光、排水、通风等技术问题外,也从空间上划分了店、起居、厨卫三部分功能(图16)。

④天斗式建筑:天斗是在天井上方立梁架,加盖屋面,使天井露明不露天,空间形态有如现代中庭。这种形式在江汉平原、江西和湖南等炎热地区都有发现。以保健街64号杨寿福堂为例,即在天井上方增加一带有亮瓦的双坡小屋顶,既能遮挡风雪,又能保证通风、采光,一举两得,是对天井式建筑的一种改善(图17)。

⑤天井天斗式建筑:在天斗式住宅中,如果同时具有天井和天斗两种建筑构架,称为天井天斗式建筑。在靖港古镇现存建筑中未发现此种建筑,但据镇政府领导虢正宏同志介绍,保健街122号宏泰坊原有第一进屋顶上具有天斗构件,现在第一进房屋完全损毁,无法识别,现存第二进屋顶有双天井,若以前第一进真有天斗,则宏泰坊属于天斗天井式建筑(图18、19)。

4.2   营建特色

(1)小面宽、大进深的建筑平面

古镇大多数街屋的沿街立面通常只有一个开间,宽度在3-4.5m左右,纵深往往多达三、四进,开间与进深的比例一般在1:5到1:7之间,少数建筑甚至更狭长。古镇街道的商业价值和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建筑纵向发展的趋势。建筑的排列见缝插针,充分利用空间,呈现出小面宽、大进深的平面形式。

(2)灵活运用的木构架形式

古镇建筑多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相邻两户通常共用一道山墙,屋面形式采用硬山搁檩式。为了丰富建筑的内部空间,采用了灵活的结构处理。临街的第一进房屋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很少有通长的立柱落地,易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便于经营。第二进以后多为自用的住宅房间,勿需连续大空间,故采用穿斗式构架,而且选材不必像抬梁式那样对尺寸要求大。这样的结构形式既能满足临街开设店铺的需求,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充分体现了古镇以商业为主,兼顾居住的功能特点(图20)。

(3)多变实用的砖墙砌筑方式

长沙地区的砖墙通常使用烧砖,又称“窑砖”,系由黏土砖坯经砖窑烧制而成。清朝以来,砖的尺寸较为复杂,各地不同,靖港使用的条砖尺寸大约为长×宽×厚=320×150×65mm;另外常用的有一种“六一尺”砖,长×宽×厚=266×200×33mm。这两种均为青砖,红砖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逐步流行使用。砌墙的砌法分为“眠砌”和“斗墙”两种。砌筑方式最常见为镶思式,在侧砖一顺一丁的基础上,每隔一层用平砖一顺一丁砌一层,有的隔两层平砌一层。斗墙具有耗砖量小、施工快,自重较小等优点,一般两层及两层以下建筑采用较多,且斗墙在防热、隔音等方面效果较好(图21)。

(4)广泛运用的亮瓦

因建筑开间小,进深大,且共用山墙,无法开窗,为解决采光问题,当地使用了一种亮瓦材料。亮瓦是用透明的玻璃制成,形状与普通青瓦相似,光线能透过它照射到室内。在需要采光的地方将普通的瓦替换成亮瓦即可,一般每隔一纵列设一块亮瓦,每列上可设多块,数量十分灵活。堂屋内设4-5块,多时8-9块,厢房内2-3块。亮瓦材料简单实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光线照度(图22)。

结  语

望城县靖港古镇在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特色。首先,古镇的选址和布局、街道的空间形态、街巷尺度体现了商业集镇在自然条件影响下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要求;其次,院落、天井、天斗等建筑构件体现了靖港建筑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态性、节能性,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第三,古镇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是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湖南古镇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学、考古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砖墙中,用砖平砌的部分称为“眠”,这部分砖也称为“眠砖”,立砌部分则称为“斗(陡)砖”。

参考文献

[1] 李百浩,庄程宇.因驿而兴的湖北古镇——孝昌小河镇.华中建筑,2006(3):133-138.

[2] 易伯,闵雷,刘炜.因集而兴的湖北古镇——监利程集.华中建筑,2005(4):147-151.

[3] 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二卷)——地理志上册(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4] 湖南省望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望城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 (清、同治十年)长沙县志

[6]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8] 欧阳虹彬,张卫.洪江古镇建筑的文化含义透视——在社会心理的层面上进行探讨. 华中建筑,2005(7):100-1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