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3
/ 2

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探讨

方钟祥,谢萍

广东省汕头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  广东 汕头 515000

要:化工生产设备是保证行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条件,所以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了化工建设结构体系中重要构成条件。本文详细分析化工检验设备管理概论,并且以此作为基础条件,总结出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以及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维护策略。

关键词: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规划设计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指的是设备保养方案,其中包含:设备运转可行性、设备引进、设备安装调整、型号选择、初期管理、设备运转保养等方面,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现状,想要保证化工检验设备正常运转,需要制定出系统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为同行业设备管理体系创建提供一定的经验。

一、化工检验设备管理概论

化工行业是一个涉及许多变量的生产流行业,所以设备检验与日常管理具有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参数。对于行业发展来说,硬件设备是化工行业企业生产与建设的基础条件,成为保证产品生产和硬件装置安全运转的重要条件。其中化工生产设备主要包含:压力容器、生产塔设备、材料储存设备以及换热设备等多种类型。由于设备在实际运转过程中普遍具有高温、高压以及强大腐蚀性等特点,对于化工行业运行的经济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水平需求。

为了满足化工生产基础条件,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企业管理部门除了需要综合分析和考虑设备内部结构、生产材料以及制造技术工艺以外,还需要将硬件设备与生产外部环境、经济水平以及管理效率等方面之间的协调性。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与成长,信息化已经成为加快现代化化工行业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化工行业将网络与生产相互结合的同时,同样将化工检验设备从机械化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转变[1]

而化工检验设备的转变水平直接决定了化工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变,而在化工行业运转时,硬件设备想要实现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则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处理专业技术手段,将化工设备生产规划、方案设计、设备生产以及设备安装维护等信息和数据转变为非结构化生产参数,以此作为基础条件构建出管理模型,并且使用现代化数字管理模式完成设备信息表达、数字化流通等功能。

化工检验设备使用传统管理方案时,其设备引进购买、设备安装调整以及设备日常运维等方面需要设定不同类型的部门开展相对独立化的管理,所以此种管理方案在信息和数据共享方面能力较低,一旦设备在特殊运转状态下,各种运行数据无法及时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不仅不能确保化工检验设备所产生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还增加了化工检验设备工序管理工作难度。

所以想要彻底解决化工检验设备在自身性能检测、设备制造、安装调整等之间的信息流通问题,应积极引进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理论,有效构建出化工检验设备数字化生命周期管理结构体系,保障装置的安全高效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一)设备规划设计

对于化工检验设备运行模式来说,其设备方案设计实施流程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础条件,所以一般情况需要由方案设计企业开展一系列内容规划。在设备规划设计时首先应保证数据编码、规划标准以及设备检验质量的顶层方案设计工作,并且尽可能防止方案设计产生严重的错误。

在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上,设备智能化运转方案实施开展内容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化工生产技术以及设计模式拟定行业开工生产文件、专业技术手段以及生产标准等方面,并且利用以上信息和数据建立三维参数模型。而信息模型在后续运转环节上需要呈现出化工检验设备外部形态尺寸数据,以此作为基础条件建设出完整的资料库以及电子元件数据库,确保信息校对与审核人员在模型构建环节上,可以联合相关的技术对化工检验设备模型进行审核。除此之外,化工检验设备使用时,还应根据设备使用现状和实际情况设定运转要求。比如:设备名称、信号、设备各个零部件所使用材料、设备外部尺寸数据、化工检验设备工作压力参数、压力设计方案、设备种类、化工检验设备基础容积等方面,其中设备管道最低属性要求需要根据管道型号、铺设标准、管道连接形式、管道长度以及特殊需求等。如表1,化工检验设备运行参数[2]

表1化工检验设备运行参数

RE-101

RE-102

盘管(二次冷却)

盘管材质

00Crl 9Nil0

盘管材质

00Cr19Ni10

管径57*3.5

中心距: 2900mm

管径57*3.5

中心距: 2900mm

管长

上盘管166m

管长

上盘管168m

下盘管175m

下盘管168m

换热面积:

61.2m2

换热面积:

61.2m2

氮气分布管

盘管材质

00Cr19Ni10

盘管材质

00Cr19Ni10

管径45*3.5

中心距: 500mm

管径45*3.5

中心距: 500mm .

夹套管

夹套管材质

00Cr19Ni10

夹套管材质

00Cr19Ni10

管径 108*4.5

管长46.9m

管径 108*4.5

管长46. 9m

换热面积:

4.6m2

换热面积:

4.6m2

设备规格

直径3400*9395 (7030+2365)

直径3400*9331 (7010+2321 )

容积: 55.6m3

容积: 55.6m3

重量: 19040kg (其中不锈钢16900kg )

重量: 14820kg (其中不锈钢13180kg)

搅拌券

转速: 100r/min

功率: 55KW

转速: 100r/min

功率: 55KW

工作压力

设备内0.909MpaG

夹套,盘管0.4Mpa

设备内0.124mPa

夹套,盘管0.4npa .

工作温度

设备内: 1300C

夹套,盘管151度

设备内: 1300C

夹套,盘管151度

角钢,螺栓,挡板

0Cr18Ni9

角钢,螺栓,挡板

0Cr18Ni9

在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过程中,设备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则是实现三维方案设计模型的转变,即化工检验设备平台想要正常开展则需要不断持续延伸,有效与后续设备引进、安装、管理相互结合,以此保证设备全生命管理模式的正常开展。

(二)设备安装调整

化工检验设备购买时,为了保证设备使用性能和寿命,应积极引进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概念,并且利用设备实践现状,计算出设备检测所需要支出的成本,同时结合设备安全风险的技术分析,增加化工检验设备的经济投入力度。设备引进时,应根据化工生产具体方案以及生产计划,结合设备使用要求进行招标,并且设备生产和制造的整个流程还需要积极委托第三方进行监督和管理。

设备安装调整直接影响设备后续运行状态,所以在设备安装规范的制定上以及设备使用性能的调整上,应按照设备安装规范进行逐项检验。设备使用状态经过检测符合标准要求之后,由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实施二次复检,有效检查设备安装精度和参数调试情况,保证化工检测设备能够在后续生产环节上正常操作和运转 [3]

三、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维护策略

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进行使用性能管理和维护环节上,设备运转质量直接决定了化工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效果、支出费用等,所以化工企业所购买的设备如果不能在引进初期就按照全生命周期结构体系的基础要求进行维护和完善,则无法保证化工检验设备正常运转。

(一)设备检查管理

化工检验设备日常管理环节上,设备日常检查和性能把控是确保该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为此化工企业想要保证自身生产效率,应定期对化工检测设备开展性能检测以及专项内容检查。比如:季节性检查等,有效对化工检验设备可能产生的隐患问题和缺陷进行详细分析,针对此种设备使用现状,应积极开展源头管理,针对化工检验设备所产生问题进行详细统计和技术分析,有效寻找设备可能产生类的缺陷、设备运转参与率以及问题解决率等参数指标,为此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原始信息记录进行数据保存,一般管理部门随时随地进行检查和审批。

(二)设备维护保养

想要保证有效进行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运维部门需要根据化工检测设备基础使用性能,同时充分结合各种设备使用情况、保养时间、管理内容以及专业要求等方面,有效编制出设备基础保养方案和规划内容,明确化工检验设备周期性的保养要求,以及不同层级的保养条件,确保设备维护保养达到标准要求,从根本上提高设备使用频率,减少设备维修费用,降低设备故障成本的产生几率[4]

(三)设备检修管理

设备检修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主要由专人进行设备故障处理,所以该工作内容所展现的目的则是始终保证设备运行参数与设备运转状态,所以化工检测设备应制定检修标准文件,并且按照设备检修、方案规划、设备状态控制等方面总结设备检修策略,有效建立设备检修和保养时间周期,深度挖掘设备检修维护作用。

四、结语

与此可见,化工检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结构体系在建设环节上,主要由维护方案、设备生产以及功能调试主等方面共同构成。通过构建出此种管理结构体系能够有效消除设备运转信息和数据的孤立问题,实现标准化信息数据流,为企业智能化生产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泉.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分析[J].陶瓷,2022(08):182-184.

[2]侯世宇,高吉发,宗鹤宏,张华卓.浅谈信息化系统在中哈管道压缩机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2(15):43-45.

[3]刘伟.BIM技术在建筑幕墙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14):96-98.

[4]吴劲松,徐辉,阚磊,周宗业,周圆.麻地梁煤矿综放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2,48(07):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