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2
/ 2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规划研究

张仁猛

身份证号码:131025198805100054

摘要:我国城市综合防灾建设已逐步启动,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地下空间作为综合防灾规划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隔离性、抗震性和防护性,具有一定的应对多种外部灾害的能力。优秀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布局不仅可以储存防灾物资,还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有效地提供避难空间和安全通道。因此,地下防灾空间的建设和布局在综合防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时期防灾减灾的需要,应对外部极端天气和内部灾害造成的防灾避难,需要全面提高城市防空能力和城市应急疏散能力。要统一考虑防护和防灾功能,构建和谐统一的城市防灾减灾应急避难体系,实现城市人防空间、地下空间、防灾空间的全面融合,传统人防工程与非人防工程已整合在同一地下空间。在确保人民防空工程兼顾地下非人民防空工程功能的同时,地下非人民防工程也可以兼顾人民防空的防护和屏蔽作用,有效实现二者的转换和结合。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应急避难规划

1城市地下防灾空间发展与研究现状

城市地下空间由于其良好的防灾性能,在恶劣天气、环境灾害等情况下,特别是在战争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疏散和救援作用,抵抗武器袭击,杀戮和破坏,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世界主要国家都建造了大量的人防地下空间。这些人防空间主要以地下停车场和城市地下仓库的形式存在。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与城市共存,可以在战时发挥作用。目前,国外在城市地下空间保护的研究和实施方面做得很好,军民融合基本到位。然而,这些国家仍在发展中,在许多方面领先于中国。在我国,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开发与减灾相结合的理论研究、规划设计已有很多研究。在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结论中,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防灾避险已成为共识。对其防灾功能研究和城市地下空间与地面的协调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但在城市地下空间防灾一体化工程系统设计理念、三维分层规划设计、,项目选址和规模设计、平面分区等方面与民用建(构)筑物和空间功能密切相关。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过程中,地面空间通常是防灾减灾的主要空间。然而,从某种角度来看,地面空间并不能应对所有的灾害,在应对一些灾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极端天气下的风灾和炎症灾害。然而,城市地下空间具有自然保护能力强、内部气候相对稳定、整体空间遮蔽完整等特点。我们应该注意它应对灾害的能力。我们应该综合利用现有不断增长的地下空间,发挥其体积、规模和结构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防灾避难空间,并提供防灾减灾、应急避难所、物资储备、应急处置等功能,如缓冲和停留,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弹性。

2地下防灾应急避难空间特点研究

2.1人防工程是地下空间开发的根本,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基本

当代城市地底空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战争认识。对战争焦虑和对和平追求,二战结束世界世界各国增强了人防工程建设。人防工程在临战能够作为人民的庇护所,能够消防疏散和隐敝很多人员,还可以作为临战指挥中心、军工企业、物资库房、医院、发电厂和地底交通出行网络,确保城市的正常运作;平时多在当储物间。1950年,中国开始相继建设人防工程。通过1978年和1986年2次人民防战大会,人民防战建设“平战结合”原则得到明确,平时就能起到经济和社会作用。

2.2地下空间防灾应对能力

地下空间具有抗震、抗风、稳定性好的特点,能够从容应对以下灾害:地下空间对极端天气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地下空间具有一定的抗震缓冲能力。地下空间受地面灾害干扰较小,结构完整,缓冲能力强,抗冲击能力好,灾害完整性好,可用于短期缓冲和中期停留。例如,2020年武汉“疫情”战争期间,首义广场地下空间将改造为9.8万平方米的医院、13个防疫区和1000张病床,为武汉市防疫提供大量临时应急场所,为轻度疾病患者提供临时生活和休息场所。

2.3利用地下交通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保障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转

地底交通出行系统由斑点状静态数据交通设施和条状动态性交通设施构成。发展城市地底道路、地铁站、地底枢纽站等地底交通设施,能够动态性处理城市人流、运输物流问题;开发地下车库能够静态数据减轻各种各样车辆储放问题。地底交通设施的建设也规避了现有设备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地底交通出行系统还具有不占地面空间、防止风沙、暴雨、降雨等极端天气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影响等特点。这将大大的有有助于地面抗灾工作和灾后重建恢复。地底交通出行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城市交通出行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2.4地下空间内部易灾防护要求

地下空间内部灾害主要集中在内部火灾和内涝灾害,应考虑防灾减灾措施。1、防洪、防涝预控。地下空间建设应坚持“闭环管理、强口、多点控制、实时验证”的原则,做好防洪防涝工作。防汛防涝建设标准和设施设备实行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专项闭环管理。地下空间的出入口、风亭、风塔、连接通道等应采用挡板和闸门结合稳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重点区域采用双闸+缓冲室的模式,解决薄弱环节的防洪防涝要求。针对地下空间防汛防涝中的少量渗漏影响全局的问题,特别是现阶段,地下空间逐渐网络化、规模化。地下空间中涉及的每个可能的弱点都需要在多个点上加强和控制。应对地下空间周围的地形、水系、管网和道路的变化进行实时验证,并及时调整防水措施。2消防疏散。在规划设计层面,建立城市层面的防火救援体系,加强地下空间防火模式和防火标准的研究。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安全疏散模式,制定安全疏散计划。建立灾害条件下地下空间的标识引导系统,帮助人们安全、准确、快速地进入避难空间。同时,考虑地下交通与地下通道的结合,建立网络化、分散化、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将难民从危险地区疏散到安全地区或从市中心疏散到市郊。

2.5利用地下开放空间作为城市防灾疏散空间,提供城市人文环境场所

城市地底开放空间是城市复合型区域如企业办公、商业、园林绿化、游戏娱乐、交通集散中心、地铁站迅速交通等多功能复合城市路面空间功能和变换的重要内容。能有效组织人流,具有消防疏散、交通、路面与地底活动沟通、疏散出口等服务。引入自然空气和光源,开放的地下空间能够和外界产生较好的沟通,为消防疏散给予方向,降低黑喑环境里的焦虑;而且还能产生风的对流,火灾发生时成为的烟大出入口,有有利于灾难后的避灾。将太阳、绿色植物、水体等自然因素引入地底开放空间,能改善城市环境,摆脱地底空间的封闭式感,是当代城市设计的经常使用方式,为市民带来了更多的休闲空间。

2.6地下空间防灾应用场景

城市防灾应急避难所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极端天气、公共卫生安全、地质结构安全、战争次生灾害等,体现在突发性、临时性、突发性等多个方面,包括地质灾害、结构灾害和城市突发事件;临时逃生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的临时逃生,当灾难停止或间歇时,可以疏散到地面或其他更永久的安全区域;紧急性是指灾难在没有一定准备时间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3结论

全力开发利用城市地底空间可以更好的处理城市交通拥堵和土地忙碌的问题。利用地底空间的防灾减灾特性,开发利用地底空间是当代城市防灾减灾综合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能够满足人民空防、交通出行援助、城市核心要点保护、危险物品事故分类和城市防灾减灾紧急避险等服务。增加地底空间开发幅度,建设城市防灾减灾宣传体系地底阶段,同时从整体规划、设计、管理等多个方面重视地底空间安全,更强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地底空间,改进城市环境,惠及人民。

参考文献:

[1]赵宇.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相结合战略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0.

[2]李群.中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20.

[3]何智龙.城市人防工程项目与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0.

[4]谢新星.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地下空间探讨[D].长沙:湖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