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张源玲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441200

摘要: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成效。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住院部于2020年6月~2022年3月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基础护理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儿病情变化持续调整护理管理方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知识与技能考核,并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且实验组患儿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成效显著,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儿科病房;儿科护理;质量管理

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管理[1]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其为做到最合理、人性化和时效性等而持续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根据患儿病情需要做出相应调整的规范化操作,促进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目前,家庭中孩子就是宝,孩子生病家长特别注重儿科病房的治疗环境、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因而医护人员的微小疏忽均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医患摩擦,导致护理工作更加紧张,所以需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为了不断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医院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住院患儿进行护理管理,结果除护理人员儿科护理知识和技能显著提高外,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效果和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3月入住我院儿科病房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9个月~16岁,神志尚清楚,愿意接受并能够自主配合调查者。②无严重心、脑、肾等危重急病证。③无精神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4岁,平均(5.6±3.1)岁;实验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14岁,平均(6.6±2.7)岁。经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常规儿科基础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基础护理法联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方法。两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对照组护理方案

护理人员对患儿基本病情进行初步了解,对患儿进行日常生命体征监测,并记录;执行医嘱,进行相关治疗;对患儿家属普及相关疾病常识,帮助患儿家属调节患儿饮食等[2]。

1.2.2实验组持续质量改进方案

在儿科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持续质量改进。①实行护士首问负责制,每个护理管理服务流程都提供高效能的护理服务,强化责任护理小组的管理。②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及时沟通,掌握患儿病情的真实情况,以及患儿最新病情动向,指导患儿家属下一步在哪些方面与医护人员配合,消除医患隔阂,增强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促进患儿尽早康复。③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在饮食、衣着等方面进行调节,在收集和分析患儿病情的基础上,按照持续质量改进方案为患儿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和衣着方案,帮助患儿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以助于疾病的控制。④病区在使用“护患沟通路径”对患儿家属进行全程沟通的同时,定期发放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设立不记名信箱,以获取患儿需求及反馈,掌握护理服务优劣之处,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及时调整措施,尽可能让患儿尽早康复,让患儿家属满意[3]。

1.3评价指标

根据SF36量表,对两组患儿入院时、入院后3天和出院时的护理疗效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和患儿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结果显示,经持续质量改进,两组患儿护理后的病情改善情况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见表1、表2。

此外,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由实

施前的(90.2±3.5)分提高到实施后的(93.5±3.9)分(P<0.05)。

讨论

儿科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是医疗改革的需要,亦是多年护理工作的总结和患儿及家属的需要[4]。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院管理逐步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不断使医疗行为更加科学、合理。以往我国的基础护理方案是一种科学的确认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在护理中运用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方法和措施,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人文等多层面的整体护理。但护理实践中,患儿及家属不仅仅需要护理和治疗,更需要个性化、人性化的关怀。加之儿科疾病变化快,需要护理人员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因此儿科护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符合成本效益规律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管理新模式。它可以协调院内护理人员针对某一疾病进行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实施严谨的护理计划,从而缩短治疗时间,避免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医疗和护理服务[5]。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儿科患者中常遇到无法正常与患儿沟通,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随时监测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针对患儿的病情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患儿病情是时刻变化的,儿科的持续质量改进正符合这一规律。持续质量改进用于儿科护理,可避免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因常规护理的缺陷而导致护理效果不佳,从而引发医患矛盾。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疗效和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参考文献

[1]朱金雁.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133-134.

[2]刘勤.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39-40.

[3]延春红.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4,35(26):5951.

[4]谢红艳.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99-100.

[5]金芳,邓露雪.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35(20):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