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与并发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与并发症的影响

郑念东,游国亮,万晓强,雷波,吴虹刚

乐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价值。方法:择120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行静脉溶栓)、观察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脑神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管收缩期峰流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介入溶栓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 

Effect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ombined with neurointerventional thrombolysis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s an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Zheng Niandong, You Guoliang, Wan Xiaoqiang, Lei Bo, Wu Honggang

Lesh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Lesh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4000

Subject name: A real-world study on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project number 20PJ29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ombined with neurointerventional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ethods: 12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to control group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observation group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neurointerventional thrombolysis) to compare the effect.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 cerebral nerve scor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ombined with neurointerventional thrombolysis is very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it can improve their cerebral nerve function.

[Key word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neurointerventional thrombolysis;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complications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患病后具备复发率、威胁率与死亡率均较高的临床特征[1-2]。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状况,与其急救时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对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时,应在60min之内才能保障效果3-4。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功能降低,该病发病率升高,以头晕、偏瘫、意识障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之一,早期溶栓能减少脑神经受损程度,利于患者预后。但需注意的是,在对患者开展治疗时,静脉溶栓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血管再通率较低,绝大多数患者需要开展二次手术方可治疗[5]。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在临床应用并迅速开展,其通过取栓促使脑血管再通,使缺血性脑组织恢复供血,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择120例患者,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2019年07月至2021年09月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且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资料可对比,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

组别

例数

男/女

年龄(平均)岁

观察组

60

38/22

18-39(26.12±1.14)

对照组

60

35/25

19-38(26.25±1.21)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展开溶栓治疗,首次开展治疗时,剂量为0.9mg·kg-1,静脉推注10%,剩余采取滴注方式,应该1h内完成。

观察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随后临床医师在数字减影设备的引导下,对患者进行穿刺(右侧股动脉插管),将插管置入动脉鞘后,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脑血管的循环以及闭塞情况,将导丝置入导管位置。确保其抵达病变位置之后,推注氯化钠与尿激酶混合液,速率在1mL/min,其中氯化钠剂量应在70mL内,尿激酶应在70U内。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痊愈:NIHSS评分降低幅度≥91%;显效:降低幅度<91%,≥50%;有效:降低幅度<50%,≥45%;无效:降低幅度<45%。痊愈、显效与有效之和占比为治疗效果。

(2)NIHSS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DL量表,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进行评估,其中,NIHSS量表包括11项,0~42分,0~1分为正常;2~4分为神经轻度受损;5~15分为神经中度受损;16~20分为神经中重度受损;21~42分为神经重度受损。

(3)血管收缩期峰流速指标。利用CVA-LH检测仪,检测并记录最小血流速度(Vmin)、脑血管阻力(R)、最小血流量(Qmin)、脑血管动态阻力(DR)以及脉搏波速(WV)指标。

(4)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患者发生尿路出血、牙龈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的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利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高,P<0.05,见表2。

表2  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效果

对照组

60

22(36.67)

30(50.00)

8(13.33)

52(86.67)

观察组

60

55(91.67)

4(6.67)

1(2.50)

59(98.33)

X2

4.324

P

0.038

2.2 NIHSS评分

干预前,两组水平相似,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更低,见表3。

表3  NIHSS评分(±s,分)

分组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观察组

60

19.66±5.45

13.56±4.28

6.819

<0.001

对照组

60

19.83±5.23

10.69±4.13

10.624

<0.001

t值

0.174

3.738

P值

0.862

<0.001

2.3 血管收缩期峰流速指标

干预前,两组水平相似,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更优,见表4。

表4 血管收缩期峰流速指标(±s)

组别

时间

Vmin(cm/s)

Qmin(ml/s)

R[(Pa·s)/ml]

DR[(Pa·s)/ml]

WV(m/s)

观察组(60例)

干预前

7.12±0.95

3.92±0.51

2116.37±181.46

448.46±80.37

23.16±3.24

干预后

10.28±1.24

5.28±0.74

1784.25±146.33

483.26±42.33

20.16±3.22

对照组(60例)

干预前

7.13±0.84

3.98±0.54

2114.85±181.22

448.35±85.14

23.41±3.22

干预后

9.15±0.44

4.31±0.59

1876.22±124.39

461.28±50.16

21.48±2.16

组间对比(干预前t/P值

t=0.061,P=0.951

t=0.626,P=0.533

t=0.046, P=0.963

t=0.007,P=0.994

t=0.424,P=0.672

组间对比(干预后t/P值

t=6.652,P<0.001

t=7.939,P<0.001

t=3.709,P<0.001

t=2.594,P=0.011

t=2.637,P=0.009

2.4 并发症发生率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低,P<0.05,见表5。

表5 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尿路出血

牙龈出血

消化道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

60

4(6.67)

3(5.00)

5(8.33)

12(20.00)

观察组

60

0(0.00)

2(3.33)

0(0.00)

2(3.33)

t

8.658

P

0.003

3 讨论

临床在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实施治疗时,关键便是对血栓进行溶解,并且抑制新血栓的生成,从而对患者梗死范围进行控制,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的程度[6-7]。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早期脑细胞出现缺血现象但未发生坏死,即发病4.5以内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能挽救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利于预后。阿替普酶主要组成部分为糖蛋白,可以与纤维蛋白结合,切断纤维蛋白网

[8]。除此之外,其与血栓表面能够进行有机融合,对纤溶酶的活化起到刺激性作用,加快患者血栓的溶解速度,对其脑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10]。阿替普酶作为临床常见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属于常用静脉溶栓药,优势显著(起效快、预后较佳且操作方便),在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实施治疗时,效果显著。但需注意的是,单纯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其对大血管闭塞的融通率较低,且当血栓体积较大时,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影响[9]。同时,患者病情及个人体质存在差异,因此,使用该药进行溶栓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

当前在开展血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后,优势显著,不仅临床创伤较小,且对临床医师的要求较低,操作更为简便,其介入溶栓位置较为准确。因此在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开展治疗时,该方式应用较为广泛。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出现症状6h后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其过程之中加入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对患者血管再通率进行提升,改善缺血及缺氧问题,使其脑部血流灌注得以恢复。但需注意的是,由于脑细胞缺血及缺氧耐受力较低,当患者脑组织受累后,而采取内介入治疗之间的时间段中,脑神经可能已出现伤害且该伤害为不可逆。除此之外,在患者脑组织缺血及缺氧下的代谢物,在实施内介入治疗之后,依旧会对患者的神经造成损伤,对患者的预后有所影响[10]

当前临床在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实施治疗时,联合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效果较佳,在确保患者血管处于再通状态的同时,改善坏死和缺血区域,对其流量以及血液循环进行有效改善,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联合使用上述两种溶栓治疗后,可以缩短患者受损神经恢复时间,改善脑循环与神经功能,减轻脑组织损伤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利用药物对患者静脉展开栓治疗,效果显著。在对文献的治疗内容进行阅读后得知,在患者病发后3h内,采取药物溶栓治疗才能使患者在短期内神经功能获得较佳的恢复。随着我国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医疗水平技术的提升,可将上述急救时间延长至4.5h,进一步提升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生存概率。在实际使用后可知,若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单纯采取药物溶栓治疗,无法确保患者所有的急性闭塞的血管实现再通,因此应联合使用其他方案开展治疗[11]。当前临床常选择将药物溶栓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而在取栓材料的更新换代后,可以进一步提升血管再通率。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使用血管介入治疗对医护人员以及医院的相关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加之该方式治疗费用比较昂贵,且医院需要具有绿色通道,各科室医师进行有效配合,才能确保在药物溶栓治疗后,能够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更高衔接,缩短患者发病治疗时间,在短期恢复患者血流,降低风险。

综上所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邢效如, 郝雅男, 孙志,等. 血管内支架介入成形术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动脉血流速度及预后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0, 20(12): 2289-2292+2328.

[2] 张良兵, 操礼琼, 何玮.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 30(4): 44-49.

[3] 石珂珂, 杨恒, 肖炜平,等. 基于Faster-RCNN的正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血管检测与时相分期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0, 28(4): 379-387.

[4] 王洁, 黄德绪, 余宗超,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成功调整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从左侧颈内静脉误入纵隔2例[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 38(5): 435-437.

[5] 魏云波, 张曙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0, 12(8): 41-44.

[6] 杨德清, 冯长美, 秦丽. 精细化护理模式对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29(15): 1683-1687.

[7] Liu CD,Liu NN,Zhang S,et al.Author Correction: Salvianolic acid A prevented cerebrovascular endothelial injury caused by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rough inhibiting the Src signaling pathway[J].Acta Pharmacol Sin,2021,42(6):1014.

[8] 王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9(7): 46-49.

[9] 王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 26(18): 153-155.

[10] 齐敬伟.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 21(5): 551-553.

[11] 徐文武,丁小强. 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联合不同时间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神经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 32(11): 84-88.

课题名称: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课题编号:20PJ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