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青年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研究

张兴文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省绵阳市621054

[摘要]目的:研究青年抑郁症患者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青年抑郁症患者13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之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5人。对照组采用精神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结合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调查对比,观察组患者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的共同作用,更有利于青年抑郁症患者康复。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疏导;精神护理;青年患者

抑郁通常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低落的情绪状态,也可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情感障碍,是临床中常见的情感类精神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3.5亿左右人患有抑郁症,平均20人就有1人目前或者曾经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患者不仅会对个人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经常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青年期是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段,这一是时期个体面临工作、升学、情感等多方面的任务与发展要求,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会引发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能够有效提升诊疗效果,促进患者人际交往、社会功能的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青年抑郁症患者13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之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5人。观察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29.2±13.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30.2±12.6岁。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数据和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精神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结合方法。具体如下。

对照组患者精神护理并配合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充分相信医生并能够配合治疗。②治疗时医生引导患者充分倾诉,耐心聆听及解释向其转达安慰、关怀与支持。鼓励患者正视疾病,加强治疗康复的信心。③治疗过程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④心理健康与宣传教育,护理人员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对病诱发抑郁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进行介绍,并指导患者日常生活,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在基本治疗方法上配合心理疏导与护理。具体包括:①心理疏导。医生做好与患者心理沟通,了解患者心理变化与心理需求,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情绪。②精神护理。对于青年抑郁患者,向其介绍抑郁症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度、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最终使患者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全面恢复。

1.3数据处理

统计分析选择SPSS23.0 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

1.4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焦虑情况、抑郁情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100分为满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SAS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DS、SAS 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详细情况见表 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AS 评分

组别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44.0±6.2

40.3±5.6

44.7±6.1

40.5±5.7

观察组

44.3±6.3

32.3±6.7

45.3±6.7

31.3±7.3

t

3.835

5.374

4.215

6.571

p

0.054

0.012

0.062

0.001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降低。干预前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在干预后SAS评分差异P值为0.012小于0.05;SDS数值评分观察组为31.3±7.3,对照组评分为40.5±5.7,两组差异P值为0.001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

在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

组别

很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对照组

21

32.3%

32

49.2%

12

18.5%

81.5%

观察组

37

56.9%

23

35.4%

5

7.7%

92.3%

p

-

-

-

-

-

-

0.003

从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出,对照组治疗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81.5%;观察组满意度为92.3%,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P为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抑郁症属于我国多发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以语言减少、思维慢、动作迟缓、情绪低落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在青年群体中较为多发,严重影响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抑郁症或是其他心理疾病的发生看似是由应激事件激发的,但实际上与患者的人格形成、成长经历、挫折体验、父母教养方式等有很大关系。对于患者来说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并接纳自己患病的事实需要很大的勇气,能够将自己的情况告知他人并走上治疗的道路,这个过程也是充满纠结和艰辛的。

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2.3%)明显高于对照组(81.5%),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综上所述,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在青年诱发 抑郁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症状,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在临床护理中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关啟亮,伍倬莹,彭红军,黄召江,邓劭敏.青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J].广东医学,2021,42(06):691-695.

[2]孟祥力.研究青年抑郁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1):218+228.

[3]宋丽萍,解飞,孟慧,申亚男,王艺讳,郭宏.中国文化心理学在抑郁症自杀自我控制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8,32(24):3956-3959.

[4]朱雪玲,陈璐,袁福来.青年重性抑郁症静息态大脑低频振幅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05):

[5]李亚洁,韩卫军,付玉喜,谢建军.健康心理干预疏导对青年“心因性”抑郁症的影响[J].医学动物防制,2016,32(01):87-88.

[6]高梅云,张楠,魏常娟,罗兰兰,程焱.青年和中年重度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比较[J].山东医药,2015,55(1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