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涂芳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400060

【摘要】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于我院生产的76例产后盆底肌障碍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产妇分为2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相关情况。结果: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失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来看,均是观察组患者的情况更加理想,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阴道横截面肌力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女性产后给予其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使其尿失禁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盆底康复护理;产后护理;盆底功能

产妇早分娩过程中,因子宫与生殖道过度扩充,易导致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情况。该疾病的患者极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等症状,而且会对女性的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1]。因此,加强对女性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干预,对于保证女性生活健康使得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2]。本文则主要针对产后盆地康复护理效果进行探究。现将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中女性患者,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5.64±4.69)岁。观察组中女性患者,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5.36±4.8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存在意义。本次研究在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入组患者均以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晓研究内容,且均为自愿参加。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自主进行盆底康复训练。

观察组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在患者生产后42-90h内,对其进行下列护理干预:(1)肌肉收缩训练。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讲解盆底肌肉收缩训练正确方式,以此使得患者肌肉组织得到训练,引导其肛周肌肉组织活动,保证收缩次数≥3秒/次,完成收缩后可休息10s。该训练需持续20min,且患者每天应进行40-60min/d。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进行锻炼,保证锻炼时间、速度、强度合理,保证锻炼效果。(2)理疗干预。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使用盆底生物反馈仪进行治疗,将探头置入阴道,并将电极片贴于患者下腹部、髂前上棘处,45min/次,2次/周,共需治疗6周。患者需进行阴道垂体治疗,将阴道垂体置于患者阴道内,患者需夹住垂体,并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垂体质量,以此使阴道收缩力得到提升。患者需进行肛门收缩训练。训练过程中,患者需保持肛门、会阴部、尿道呈收缩状态,保持5s左右放松,重复上述步骤,15min/次,1次/d,连续治疗6周。

1.3观察指标

运用ICIQ-SF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尿失禁评分测定,总分为21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尿失禁情况越严重。

运用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价,量表工设有8个部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于产后60d、75d、90d通过手测试方法对患者盆底肌肉收缩强度进行测试。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若存在P<0.05,表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

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失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来看,均是观察组患者的情况更加理想,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尿失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组别

例数

尿失禁评分(分)

生活质量评分(分)

对照组

38

15.43±2.31

87.53±7.62

观察组

38

10.32±2.14

92.84±6.39

t

-

10.003

3.292

P

-

<0.001

0.002

2.2盆底肌肉收缩强度

观察组阴道横截面肌力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盆底肌肉收缩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测阴道横截面肌力(nxm)

60d

75d

90d

对照组

38

2.65±0.25

2.87±0.41

3.35±0.33

观察组

38

2.87±0.36

3.51±0.43

4.66±0.62

t

-

3.094

6.640

11.498

P

-

0.003

<0.001

<0.001

3 讨论

女性盆底肌肉,不仅需要支持、承托、维持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器官,保证其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而且,还要参与到控尿、控便,以及阴道紧缩度等多项生理活动中。妊娠期时,孕妇逐渐变大的子宫和胎儿,会对盆底肌组织产生长时间的压迫。而且,在女性分娩时,第二产程过程、胎儿头部过大,或是会阴侧切等,都会对盆底肌肉、血管、神经等造成一定损伤。这也是使得产妇日后出现盆腔器官脱落、尿失禁等现象的主要原因。盆腔器官脱落与尿失禁会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恢复产妇盆底肌肉的组织损伤,对于避免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疾病位置较为特殊,患者在治疗期间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对治疗工作的进展产生一定阻碍

[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使用盆底康复护理方式对产妇进行干预,故其尿失禁情况、生活质量以及阴道横截面肌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功能锻炼以及理疗干预方式对产妇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对于其盆底肌功能恢复具有积极影响,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产后女性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得其尿失禁、阴道横截面肌力等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君霞,孙芳芳,王红梅.盆底康复延续性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效果及性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10):1654-1655.

[2]原蕊,戴伟芳.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妇科肿瘤术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03):481-483.

[3]王丽.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