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护理干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护理干预分析

刘红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分析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护理干预。方法:从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发热二病区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简单随机抽样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试验组(15例)与常规组(15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与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冠肺炎患者通常伴随着较强的心理应激反应,对患者施加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新冠肺炎;心理应激反应;心理护理

新冠肺炎自开始就受到社会广大人群的关注,并逐渐制定、完善严格的防控隔离措施,针对有武汉旅游史、武汉居住史、从武汉疫区返回人员都需居家隔离14天[1]。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根据相关分析得知:大多数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少数人出现自伤、自杀等意念,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较大。针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进行干预,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发热二病区所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58例,分组方式为简单随机抽样法,组间分布为试验组(n=15)与常规组(n=15)。试验组新冠肺炎患者男女性别分布为9/6。年龄范围为16~68(38.15±4.62)周岁。常规组新冠肺炎患者男女性别分布为7/8。年龄范围为12~63(38.18±4.18)周岁。两组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得知P>0.05,统计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可比性校准结果合格。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每天定时为患者送去必备用品,并叮嘱患者尽量少离开病房,带好口罩,勤洗手,做好防护措施,为患者讲解新冠肺炎的病理知识,让患者对该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做好病房消毒工作。试验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1)入院后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次日即开始接受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每天花费大约半小时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包括共情、安慰、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让患者感到身心舒适,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2)健康宣教:在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时,要适当为患者普及一些有关新冠肺炎的病理知识,提升患者对疾病的病理认知,同时为患者讲解一些治愈案例,告知患者治愈率很高,让患者不必过于忧心,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患者出现自伤行为;(3)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沟通技巧,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对于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心理状况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沟通与交流,抚慰患者的心理状况,最大限度地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患者顾虑。

1.3研究指标

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效果。

1.4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百分比(%)表示,并分别应用t、x²检验。经处理后的数据将统一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结果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对比

经护理,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1:护理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护理效果

试验组

15

11(73.33)

3(20.00)

1(6.67)

14(93.33)

常规组

15

7(46.67)

2(13.33)

6(40.00)

9(60.00)

4.6584

P

0.0309

2.2SAS评分、SDS评分对比

    经护理,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SAS评分、SD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SAS(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试验组

15

62.45±4.26

48.26±2.62

65.28±4.26

51.36±2.25

常规组

15

62.18±4.75

53.66±3.45

65.36±4.56

54.28±2.66

t

0.1639

4.8277

0.0497

3.2460

P

0.8710

0.0000

0.9608

0.0030

3讨论

人民群众在面对突发性传染疾病时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尤其是在传染疾病的高发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新冠肺炎患者患病后难免会由于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形成抑郁等不良心理,从而使自身陷入一个不良心理状况中

[2]。心理护理是基于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达到缓解患者负面情绪,让患者采取积极心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目的[3]。在本次研究结果中: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组;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对新冠肺炎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缓解患者发生心理应激反应,降低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章思思,谢文瑶.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护理对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0,35(9):24-26..

[2]杨洋,耿岩,马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人员隔离期不良情绪分析及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20,18(05):555-556.

[3]郑素红,潘珍.综合心理护理对急诊科清醒患者情绪应激反应的干预价值[J].心理月刊,2020,15(0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