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30
/ 2

感染性疾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分析

海力且木·玉山

新疆库尔勒市巴州人民医院 8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感染性疾病患者在临床中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老年患者60例开展研究。常规组应用传统护理,实验组提供心理护理。分析对比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明显,同时还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疾病;心理护理;护理策略

传染病主要是指微生物等病原体而导致的人和人之间相互传播的感染疾病,临床中不同的传染性疾病在具体的传播途径方面带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在不同治疗科室当中,发生传染病的类型各有不同[1]。针对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患者而言,许多患者在治疗期间不仅需要承担疾病所带来的各种痛苦与折磨,还会承担关于疾病传播性而导致的心理障碍问题,导致患者的心理负担相对较重[2]-[3]。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感染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水平,本文基于论著分析方式探讨感染性疾病老年患者在临床中接受不同护理方式及其效果差异。详细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老年患者60例开展研究。基于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划分为两组患者,实验组患者30例,男女分别16例、14例,年龄(62.44±1.50)岁;常规组患者30例,男女分别17例、13例,年龄(63.24±2.3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价值,P>0.05。

入选标准: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临床工作配合依从性较差;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脏器功能损伤;存在精神障碍;临床资料不完整。

1.2方法

常规组应用传统护理措施,主要是让患者规范用药接受治疗。

实验组应用心理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掌握患者心理情况。因为传染性疾病本身带有传播性,再加上部分患者需要隔离性的治疗,所以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科患者都存在恐惧心态,同时还会因为隔离的原因而出现孤寂、自卑的情绪。对此,在提供心理护理之前,应当针对性的掌握患者的心理情况,针对孤独与自卑的患者,应当及时告知患者隔离治疗的必要性,并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提供针对性护理支持。及时告知患者的病情,尽可能多的做好对传染病患者的关心,告知患者传染病的必然传播途径,强化患者对于传染病的正确认知。针对焦虑不安的患者,应当告知患者以往治疗状况,消除对于疾病的恐惧与陌生感;2、针对患者的家属提供心理护理。患者的家属属于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的重要主体,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做好与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告知疾病治疗以及传染防控的注意事项,同时介绍疾病基本状况,在家属的支持与理解基础上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3、提供差异化心理护理。针对不同特征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支持。针对年龄比较小的患者,可以借助为患者播放动画片实现对情绪的调节,针对年龄较高的患者,可以指导患者下棋、听音乐、看报纸,借助多样化方式调节自身的情绪。针对孤独感较为明显的患者,可以鼓励患者和其他的病友进行交流;4、隐私保护。在临床护理服务期间为了让患者保持治疗参与的主动性,在护理服务期间需要针对个人权利,规避患者存在尴尬的表现,在患者的主张要求之下,可以单独为患者介绍检查和化验单相关内容。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

心理情绪基于SAS、SDS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证明患者问题情绪越严重。生活质量通过SF-36量表统计,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通过论著分析方式进行研究,研究软件选用SPSS26.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P<0.05证明两组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护理服务后的抑郁与焦虑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抑郁焦虑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组别

抑郁评分

焦虑评分

生活质量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常规组(n=30)

25.2±1.5

19.5±2.2

21.2±3.4

16.9±3.8

40.24±11.60

64.22±10.56

实验组(n=30)

24.2±2.0

10.2±2.4

23.8±2.4

5.1±3.2

40.29±10.58

46.24±8.50

T值

1.213

9.302

2.213

9.618

1.797

10.20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传染性疾病属于医院治疗与运转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并发症,在传染性疾病发生之后,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进程,同时还会对医院的治疗工作形成潜在威胁。对此,针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4]。针对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患者而言,在治疗期间有必要提供心理层面上的支持,针对患者存在的孤寂、恐惧等情绪提供针对性护理,能够促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水平

[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感染性疾病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能够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借助药物、皮肤以及饮食等多方面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可以促使患者接受系统化的指导,从而让患者顺利恢复,从而达到对疾病的康复与预防控制,可以作为常规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明显,同时还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丽娟.乙肝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4):265-266.

[2]曾凤好.心理护理对慢性乙肝患者抑郁状态的干预价值[J].心理月刊,2021,16(08):79-80.

[3]金善锦.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结核患者门诊治疗期间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4):115.

[4]胡雪林.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结核患者护理效果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0):125+159.

[5]徐凤茹.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