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3

关于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韦一文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广州;510550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必须多方的力量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在新时期,要积极探索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形成多方共赢、协同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新的发展格局呼唤创新应用型人才,符合产业和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于2019年1月由国务院制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要把高等职业教育贯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与发展趋势中,把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加强服务地区经济、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既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又要注重有效构建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解决校企联合育人双向赋能的直面瓶颈与制约,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间的协同模式,学校和企业间属于合作伙伴关系。许多学者对校企合作的内涵有着不同的阐释。有学者(2006)指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市场引导和社会运作机制的需求,它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利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开发适合不同教学模式的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李新生(2006)指出,校企合作要教育人遵循平等的互利的原则,在优势互补合作中,高等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将学校的课堂设定到企业,使学生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和考核,以学生为正式员工,以培养适合企业或产业需求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张宇等(2008)认为,企业和学校双方主体之间的一种相互选择行为属于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参与的一种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导向的运作机制。通过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以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各方面的发展及社会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协同育人的内涵

在进行协同育人的研究中,学者主要集中在政府、产业界、大学、科研机构的状况和建议、策略等方面。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政府、产业界、大学、研究机构等人才培养主体共同参与,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形成产、教、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王素君(2015)认为,协调育人是指以政府和行业机构为中介,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将市场规律和教育教学相结合,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目的,通过人才、知识、物质资源的交换和共享,进行系统性活动。朱绍友等(2015)指出,协同育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是教育者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合理配置和利用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陈爽(2015)认为,协同育人的本质就是行业、企业、政府、学校、中介机构、用户等进行大跨度整合的伙伴,通过对职业教育资源和因素的激励和约束,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实现产业、企业、政府、学校、研究机构的多方共赢。刘辉(2017)认为,协同育人在于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有用性,使学生与企业、政府、行业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校企合作实践上,德国“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的“合作办学”等一批主要发达国家也形成了很多具有独特特色的实践模式。德国“双元制”中存在着“双元制”的思想,即学校和企业,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等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是一种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将企业与学校、校企合作贯穿于整个办学过程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了高科技人才的技术人才。日本“产学合作”也被称为“官产学合作”,在官产学联盟中,主要承担着政府科研组织,从建立科学技术的角度,打造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就开始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资金投入和研发主要由企业承担;学校负责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工作,并负责与之相应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学校、行业界共同努力,使其发挥最大利益,让地合作正常进行。

三、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对校企合作育人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尽管时间比较晚,但也有所建树。苗艳华等人(2014)归纳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育人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9种校企合作模式。王冬吾(2014)从校企共议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多方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对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究,分析培养模式的特点、意义、运作模式等,对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进行实证探究。李攀(2015)归纳出了“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3+1”模式、“2+1+1”模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陈兴文(2016)对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闭环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人才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协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闭环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闭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陶阳(2017年)探讨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从学校、企业、学生的基本利益出发,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工学结合为特色”。罗如学(2017)提出了“始了解、中实训、末实习”的校企全程参与的协同培养模式。陈熔,桂文龙,胡海婧(2017)认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创建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协同机制,健全协同育人体系。李亚查(2019)运用中职汽修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组建实习活动、加强专业培训等形式,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进。林海霞(2019)提出了校企多方联合育人的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多种形式,总结出育人模式的良好效果。四、校企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

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实行校企联合育人,具有较高的普及性。Santoro、Chacrabati(2002)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合作的基本因素是高校专业学校的专业设定自身条件因素,例如师资水平、课程结构等。2003 年学者沃尔德曼·大卫等人认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对于高校协同人有着重要意义。政府参与和政策扶持,可以有效地解决独立机构设置、文化冲突、利益分配等问题,从而制约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问题。林德洛夫(2004)等认为,要发展校企协同育人,要确保校企协同高效的运作,必须政府介入。Blockey(2005)认为,校企合作是影响学校和学校协同的重要目标。但Harald Knussen(2015)综合指出,学校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是学校自身条件、企业、政府三方的共同作用。肖海霞 (2016)指出,企业的经济成本要想付出经济成本,要承担更大的职责和风险,同时缺乏政策、法规的制约,缺乏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教育者受到阻碍。董树功,艾頔(2020)指出,产教融合企业的内外两部分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分为主观认知、客观物质,外部因素有学校、行业、国家三个方面,

五、校企合作育人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文献资料的分析,我国校企协同育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构建和协同育人平台上。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家立法不健全、投资资金不足、校企协同育人动力不强、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产业院校毕业生供给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协同育人质量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教学质量不够高。杨红荃(2015)认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校与公司的合作存在着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完善,相关产业组织对其指导和监督力度不完善,企业与学校合作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刘杰(2017)认为,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传统的落后的理念还停留在蒂固上,校企合作费用分摊参差不齐,缺乏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对各方具有保护和约束力,高职高专整体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学历层次不高等问题,德忠(2017)指出,目前许多职业学校与公司的合作还不深刻,仅仅是浅层的合作,而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公司追求利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了学校与公司深度协同变得困难。徐梓轩(2017年)针对甘肃 L学院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合作育人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资源不足、课程体系中实践性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要在政府要制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推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要建立健全专门的合作育人管理机构,学校与企业的发展专业和课程,共同实习基地,强化校企合作师资培养和相关对策和建议,配合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考核与督导工作。

六、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及对策

王振洪(2011)认为,为了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学校要对专业课程系统进行再建设,为加大职业实践教学投资更多教学资源。孙雷(2016)认为,要推动校企合作育人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第三方中介组织。同时,也应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明校企合作育人。新波等(2017)认为,企业参与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按照企业和市场需求确定专业方向,通过江苏理工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实践,与企业结成产学研合作体;校企联合,师资力量得到提升;研究课题的校企合作发展课题;设立校企合作专委会;建立长效机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对策。戴国宝等(2019)提出建立健全校企深度融合的激励机制,完善制度并管理规范,加强校企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层面的企深度融合理念,加快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运作模式。周笑非(2019)指出,要建立政府政策调控机制、互利共赢的动力机制,传统教学体制要改革,教学管理要有互动性和开放性。金刚 (2019)指出,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方法,协调校企利益,企业受聘人员的授课时间和方式要灵活安排,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拓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高校教师进企业学习,在知识结构上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将校企协同育人实质性地推向深入。林丰云(2019)认为,要以共享式合作为目标,协商制定规范化管理体制,开发一站式合作平台和协同、深层次合作的开放教育教学基地。黄珊(2020)从对OBE理念的内涵、实施原则要点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当地本科技术人才的特性,对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以需求为导向;就东北石油大学而言,校企按照OBE理念逆向制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方案制定原则、OBE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毕业要求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产出导向的理论课教学、能力导向的实践课教学、面向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善机制等,通过校企协同的方式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OBE观念下健全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保障体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方面入手,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切实提高应用人才质量。朱艳峰,贺佐成等(2020)探索实践协同育人模式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五同”协同育人模式,即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人才培养、团队成长、资源共享。王磊(2021)认为,从完善顶层设计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基本保障、加强主体建设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动力、加强主体建设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动力四个方面去促进高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通过查阅文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形式等问题,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机制落实、协同育人效益发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能促进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形成的共同作用,为我国工业升级和经济建设提供动力,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精细实施,使学校和企业的双向赋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姜春燕,张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场运行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风,2022(07):142-144.

[2]方文超.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2):51-54.

[3]杨睿.课程思政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协同育人有效方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5):88-91.

[4]袁从贵,郭文龙.中高职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6):1-3+8.

[5]尹倩倩,常晓蕾.校企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1):173-174.

[6]刘岳恒,傅甜甜.基于“商学融合,行企互嵌”的高职商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21(39):52-54.

[7]沈萍,雷宁.欠发达县域中职校产教融合现状、问题和应对之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04):35-37+46.

[8]温美婷. 江西服装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0.

[9]黄珊. OBE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0.

[10]韩新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1):69-75.

[12]刘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13]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02):57-60.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基地课题(2021JD19);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21年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20101432);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211182);广东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基于协同育人机制职业本科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GDGZ21Y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