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架构孩子“需要”的科学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3

如何架构孩子“需要”的科学活动

杨红晓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机关幼儿 325600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是儿童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机制,终身受益。在科学活动中,孩子的好问、好动、好探索,表明了孩子有探索事物的需要,有着强烈的获得某种事物或对象的必要感的体验,它是推动孩子进行活动的动机。因此,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必须分析、了解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进行科学活动的设计,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促进个体的发展。

关键词:兴趣、需要、教育策略

一、理论依据

(一)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需要是有机体、个体和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兴趣是人积极的接触、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的兴趣不仅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且也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就使兴趣也得到丰富和提高。可见,基于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的兴趣,会推动人们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些事物,积极从事这些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它是个性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在科学活动中,只有注意到了孩子的需要,了解了需要的存在,满足了孩子的需要,才能更好发展、丰富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开展科学活动教育,达到科学活动的教育目标,真正使教育活动成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机制。

(二)重视孩子发展需要是“教育走向生本”的体现。

教育走向生本是指教育行为必须以儿童为依据,建立在儿童这个个体上,充分认识到儿童这个个体的存在,全面依靠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的一种教育,即教育的儿童观。它倡导以发挥儿童主体性为关键,正视孩子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的目的性和孩子的发展的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实施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促进幼儿最佳发展的教育行为。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存在,较少的考虑教育对象的需要,这也是传统教育缺少的人本化、个性化、有效性的原因。“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实践证明,实现教育的儿童观,展现儿童的自主性,必须了解孩子的发展需要,“孩子需要什么”,然后考虑“教师能给于孩子什么”,即制定实施建立在孩子需要基础上的教育行为。只有建立在孩子发展需要基础上的教育行为,才是有效的、适宜的,真正实现“教育走向生本”。

(三)满足孩子发展需要,教师的角色定位更趋从容。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是提供资源的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借助一个手势或一个词;同时在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成为一个工作的共同体,共同建构活动。一个课程的品质如何,主要是看其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角色是如何定位、互动的。因此,做好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就必须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发展需要,发现孩子的发展需要是教师在活动中与幼儿成为工作伙伴时获得的。两者互相支持,互相制约。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基础上的科学活动设计,使教师更好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使科学活动更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差异性,促进孩子发展,真正贯彻纲要提出的教师的角色定位,实践纲要精神。

二、科学活动中孩子的需要

根据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和认知特点,孩子在科学活动中存在着以下几种需要:

(一)接近需要或认识需要孩子在探究世界过程中,会体现出对某些事物的倾向性,表现一定的希望和意念。他们通常会以言语、行为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现出来。如在设计《餐具中的奥秘》的活动中,教师发现孩子在午餐时拿着瓢羹与同伴争论:“镜子里的我会翻跟头的!”“不对,我家里刷牙前的镜子才是镜子,它不会翻跟头的!”……在探究《胖子、瘦子和其它》活动前,发现一个小朋友不停地用透明手枪装水,“嘿,水变手枪了”,倒出装满,如此反复多次、专心地状态俨然是个小研究家;要毕业了,孩子们互相抄电话号码,也就成了社会活动《我的名片》的由头。

(二)探索的需要。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新的发现,表现在内心就有一种不平衡,为维护平衡,孩子有进一步对各种事物加以观察、探求各种新的方法与手段,从而解决某些问题的需要,即通过自己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探究其中奥秘的需要。如上例孩子关于镜像争论,孩子会迷惑:瓢羹也是镜子吗?它是什么样的镜子?为什么瓢羹的正反面又会不一样呢?还有其它什么东西也会这样?什么时候出现翻跟头的自己?什么时候自己会变小?有没有办法使自己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呢……如此种种,激发孩子想试试做做、玩玩,通过摆弄和探究,揭开心中的迷惑,满足探索的需要。

(三)表现的需要。

孩子在探索中对自己的获知或感受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或用语言、或用动作、或用绘画等他们的语言展现他们的思考和认知,展现他们独特的认知过程和世界。如在《和水捉迷藏》的活动中,孩子们用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发现,“绿豆和水捉迷藏,水没有藏起来”,“糖和水捉迷藏,糖藏起来了!”在《找凉快》活动中,孩子们用绘画叙述自己的感受:“躺在树底下的吊床上可找到凉快”;“让太阳变小一点可找到凉快”“雨也可找到凉快”;“残疾满头大汗,因为他们不会找凉快”……;《谁有小工具》活动中孩子们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探索结果,纪录了不同工作的人有不同的工具,感受工具能给他们带来方便。当然,他们在表现需要时会采用以上两种或两种方式的结合。

(四)分享需要,即归属需要一个人有被他人感知、注意、合理关注的需要,体现人需要得到认同的倾向。知道自己显然不同于他人,感到自己的独特性是正常的,找到集体中自己合适的位置。孩子也同样希望把自己的感受、表现让同伴或其他人感知,展现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

(五)愉悦的需要。

在整个科学活动中,这种需要渗透于各个需要中,即需要满足的快乐体验和一定的成功感。孩子满足一个需要都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个性的良好形成,同时推动新的需要的产生,成为行动的动机,产生和培养更为广泛的兴趣。上述几种需要在科学活动中依次而生,它们之间不是互相割裂,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前一种需要是后一种需要的基础;后一种需要在前一种需要满足的情况下产生。

三、教育策略和教育设计

孩子在科学活动中存在着这些需要,作为教师,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发展,即教师应有那些教育策略,体现在科学活动中又如何设计呢?

(一)满足接近需要的教育策略

1.教师善于捕捉相关内容,生成拓展为相应的教育活动内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时时处处注意孩子给你的信息,能察言观色。以一个教师专业工作者的敏锐的目光来审视孩子的举止言行,抓住机遇,挖掘教育价值的内容开展活动。即要做一个倾听者,从孩子的作品中,孩子的言谈中,从纪录中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具有“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的理念,上例中教师如果没有注意到两个孩子的争论,也就没有《餐具中的秘密》的探究活动,没有“小手枪的个体探究”,也无法形成《胖子、瘦子和其它》的探究。表现在教育设计上“以学定教”,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确定相关的教育内容。

2.进一步引发探索的欲望,激发“矛盾”孩子的兴趣、注意点易转移,教师针对孩子的特点,在认为有教育价值的题材时,要“推波助澜”,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激发“矛盾”,印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推动孩子进一步的需要。在教育活动中,通常以矛盾法和一连串的疑问来促进幼儿形成强烈探索的需要,推动幼儿的兴趣。如在《胖子、瘦子和其它》中,教师与孩子们玩耍“超级变变变(变身形)”的游戏结束时,说;“那你们认为水长什么样子的,是胖胖的,还是瘦瘦的?还是其它样子的,为什么?”设置矛盾,给予孩子思考空间和方向,推动孩子思考,引入下一环节。活动设计中为“设置疑问,引起兴趣”阶段,一般为5分钟左右。

(二)满足探索需要的教育策略

1.教师创造探索条件这是教师支持者的表现,教师为幼儿创造探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教师创造,也可以是教师与幼儿、家园共同合作完成。如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在《餐具的秘密》中,教师与幼儿共同提供厨房里的不锈钢大菜盆、饭勺、不锈钢的桶、餐盘、碗、茶杯等;《胖子、瘦子和其它》活动中,利用家园收集透明的多种形状的器皿,有些准备则是知识上的。

2.给予一定的探索时间在探索活动中,而且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探索时间,便于孩子深入真正重视活动的过程,通常为11---12分钟左右,具体视孩子探索情况而定,忌探索的形式化,为探索而探索。

3.在孩子需要支持时给予材料、知识等支持,即形成孩子发现式下的教师引导、支持如“和水捉迷藏”中,有的孩子糖放多了,发现不溶,与其它幼儿不一样,孩子很奇怪,教师引导说:“在让糖藏一藏试一试(搅一搅)?想一想为什么回这样,有其它办法试试?”孩子马上又投入“工作”。有时教师可以提供辅助的材料,帮助孩子探索。这种支持要注意适时、隐性、注意个体差异,保护孩子的探索的方法和信心。在教育活动设计中为探索阶段。

(三)满足表现需要的教育策略:

1.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给予表现: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认知世界。教师根据内容提供合适的材料用于激发幼儿记录。如用记录纸、绘画、语言、图示等。

2.对有些表现材料教师做一些技巧上的说明,保证表现的有效性。

3.不同的年龄段注意表现方式难易程度,如小班更多用语言进行表现,且贯穿于探索过程中;大班则可用记录、绘画等丰富的形式,在探索完毕后作表现记录。

4.给予表现的时间、机会。在活动设计中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充分让孩子展现自己的感受,忌形式化。在教育活动设计中为表现阶段。

(四)满足分享需要的教育策略

分享不仅能体验成功感,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集体中有认同感和找到自己的位置、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育设计中给予分享的空间安排,哪怕只有两分钟。范围上可以是集体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父母之间;形式可以是展评、自我介绍等;时间上可以活动结果或活动探索。如“谁有小工具”中,孩子们以专题展览“谁有小工具”介绍统计表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成就;“胖子、瘦子和其它”则是小朋友们边探索边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同伴与教师听,然后再由教师和孩子共同在集体面前简单的分享活动。“餐具的秘密”则把孩子延伸到家庭,“找找家里有吗“?“与父母谈谈你的发现”。当然,分享形式视孩子的年龄而定。在教育活动设计中为分享交流阶段。

(五)满足愉悦需要的教育策略

孩子在探索中,对于孩子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帮助,尊重孩子的每一点发现,而且及时地明示孩子,让孩子感受其中的快乐,保持良好的情绪投入探索活动。形式上可以是语言的、动作(如摸头、拍拍等)或活动性的奖励,范围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小组或集体。如《胖子、瘦子和其它》,教师对探索快的,用“你能试试我们周围的材料,它们能与水捉迷藏吗?”奖励其把探究范围从教师的材料向周围扩展,满足其需要和愉悦感。分析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的需要,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进行活动设计,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是合适和有效的。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途径,一种纲要精神的转化为具体活动的体现,能促进孩子发展。

参考书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

3.《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罗雅芬等译.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