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时代性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双减”政策的时代性要求

刘晓亮, 刘丽苹 ,陈亚娟

摘要:“双减”政策将教育减负问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减负进入到改革深水区。精准把握“双减”政策的时代性要求对于完成“双减”政策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各地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可遵循构建高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确立公共教育体系的主导地位、激活并强化公共教育体系的课后服务功能、明确并规范校外教育的补充性作用、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并重塑教育生态的逻辑要求,从而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育减负,教育要求

2021年度西城区“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与学生心理与行动变化及学校应对措施优化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

课题名称:“双减”政策落实对家长与学生的影响及家校社协同应对策略研究

课题批准号:ACGB21481

“双减”政策的时代性要求

2021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不仅仅是单纯的减负政策,而是系统谋划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布局,其中蕴含着新的时代性要求。

一、构建高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决定了教育利益相关主体的教育价值观和办学导向。对整个社会来说,在被应试教育裹挟的评价体系下,社会公众会普遍崇尚“分数至上”的偏狭的教学质量观。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当以考试分数为主的教学评价成为教师晋升、学校排名与教育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时,学校自然就会将考试和升学压力传导给教师,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关注分数、升学等外在性指标,而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尊严与内心感受,继而偏离育人初衷。对于家长来说,部分家长不顾孩子的发展特点,盲目跟风,不断给子女报各种培训班,加重子女学业负担。

“双减”政策要求基于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高质量育人教学理念,实现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和优化,转变过分注重分数的社会现状。遵循“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同时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高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指针,促进学生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兼顾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的尊重以及健康快乐成长的支持。高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统摄教育生态中各主体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行为,有利于从根本上修复基础教育生态。

二、确立公共教育体系的教育主导地位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和民办学校的规模体量不断发展,而且在市场机制导向下脱离教育本身的公共属性,甚至侵占了公共教育体系的主阵地地位、消减了公共教育体系的成效,对教育生态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

“双减”政策则体现出对教育体系格局的纠偏,强化了公共教育体系在教育系统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双减”政策明确了基础教育作为关乎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事业,只能由公共教育系统(特别是公立学校体系)而非市场化机构来承担。公共教育是体现国家教育权力,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第二,“双减”政策强调了提升公共教育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学生对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与情感陶冶的现实需求,应能够更好的在校园实现

三、激活并强化公共教育体系的课后服务功能

“双减”政策强调要通过“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构建公共教育的课后服务体系,“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时间上,要求课后服务时间应当晚于正常下班时间;在服务质量上,一方面要求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进行课业指导和答疑,另一方面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渠道拓展在人员上则既可利用在校教师,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和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等,同时可充分调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则主要通过开发、利用优质教育教学网络平台,以免费的形式向学生提供高质量、学科全覆盖的学习资源。

“双减”政策的要求下,学校不仅是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式化教学活动场所,还是发挥服务功能的育人机构。应该促使公共教育体系突破专注学科教学的小格局,拓展成为包含学科教学、课后托管、课外辅导和素质教育的多功能服务格局,形成校内课后服务供给常态化,从而减轻学生及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需求,弱化市场机制对教育公共属性的牵制。

四、明确并规范校外教育的补充性作用

“双减”政策对校外教育的行为和办学空间进行了严格规范与限定,申明校外培训机构的非营利特性,通过一系列举措消除校外培训乱象,遏制违背国家教育原则的行为,促使其回归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将校外教育定位为公共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突出了学校教育在教育体系的主导性地位,以及校外教育的辅助性角色。

“双减”政策拉开了我国对校外培训严格监管和有效治理的序幕,但是“双减”政策并不是仅仅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压减,也要求正视校外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双减”政策指出要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校外教育培训能够突破学校教育的某些局限,为学生提供迎合个别需求的教育服务,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让合规的校外培训机构有序进入市场,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五、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重塑教育生态

在我国的教育生态当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三个最主要的主体,基于共同的作用对象——学生——建立起相互关系并形成以教育为中心的功能整体。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互相支撑、互相补充实现协同育人是学界共识

“双减”政策要求“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在“双减”政策的落实进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全时空构成,以不可替代、互联互通和交相呼应的方式共同构筑协同育人的大厦。因此,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重塑教育生态的重要保证

结语

在“双减”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下,充分掌握“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双减”政策的落实进程中,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作用并形成有效的功能互补格局是“双减”政策与具体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共同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华.基于关键属性的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路径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7):73-76.

[2]程豪,吕珂漪,李家成,张天.我国家庭教育的内涵反思与时代重构——基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视域[J/OL].现代远距离教育:1-16[2021-11-26].http://hfgga3

[3]邓璐.双减背景下构建社会教育力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张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1):117-121.

[4]罗生全,张玉.“双减双提:教学变革的逻辑转换与理念重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2):3-10+20.

[5]王彦明.“有效教学的社会学追问[J].教育科学,2011,27(04):16-21.

[6]张雯闻,贾海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理解校外培训治理的国家行动逻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8(01):113-122.

[7]周洪宇,齐彦磊.双减双增:焦点、难点与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1-6.

[8]刘秀峰.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提出、内涵与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2):116-125.

[9]余晖.“双减时代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回归与公平性隐忧[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145-15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