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警处置谈水域救援行动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从实警处置谈水域救援行动的几点思考

刘运 

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水上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  三级指挥长

摘要: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的总要求,消防救援队伍承担着水域救援新职能、新任务、新使命,水域救援专业队伍在体系建设、能力建设和装备建设中取得快速发展,并在实战中得到充分体现,水域救援行动成为消防救援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实警处置  水域救援  解决对策

本文立足当前水域救援职能定位,以水域救援警情处置为切入点,分析上半年水域警情基础数据、归纳总结处置要点,重点针对水域救援搜索定位、下潜作业、救援行动、作战安全等内容,浅谈几点工作思考,以利更好发现水域救援战斗编组、技战术操法、装备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水域救援队伍多操练、勤完善、善总结,高效发挥专业处置能力。

一、水域警情数据分析

(一)数据统计

截止2022年6月28日下午15时,上半年共处置41起水域救援警情,环比增长700%,现场多为下潜打捞任务。

(二)数据分析

1.月度出警分析:1月份和3月份为0起,2、4、5、6月份警情分别为3、2、16、20起,总体呈增长态势,近期上升幅度较大。

2.警情处置分析:上半年,水域警情41起,中途返队23起,占比56%;到场17起,占比44%;到场处置16起,到场未处置1起,实际处置率94%;下潜作业10起,占处置警情数63%。

3.出警时间分析:早上6时至下午18时出警为白天时间,其他时间为夜晚时间。白天20起,占比为49%,夜晚21起,占比51%。

4.出警距离分析:以30千米为分界线,出警距离小于30千米为9起,占比为22%,大于30千米为32起,占比78%,出警距离总体较远,到场时间较长。

5.单日出警频次分析:单日出警超过2次(含2次)21起,占比51%,其中夜间出警为48%。

二、水域救援行动特点

(一)水文气象影响大

水域救援行动展开受天气、水文、潮汐等条件影响比较明显,风大浪高、流急暗涌等不利因素对舟艇驾驶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特别是严寒天气,肢体末端及裸露部位受冷挨冻,易四肢麻木,严重影响救援人员的行动能力,长时间救援,人员易出现冻伤和体温快速下降等情况,甚至可能出现失温的危险。2020年“12.29”某公路水域救援,17时30分接警,当日气温为-7℃至-2℃,风向为西北风,风力等级5-6级,到达现场时天色已晚,由于天气情况不利救援因素较多,出于安全考虑,于次日天气较暖时段开展打捞救援。

(二)搜索成像判定难

在声呐搜索过程中,河床上的沉石、木头、泥砂、水草等物品的大量堆积,造成声呐探测成像亮点较多,影响被困人员的成像效果,操作员很难准确断定疑似救援目标。2022年“6.6”某天然河流水域救援行动中,落水点附近水域有破损沉船,水下情况复杂,水流很急,对声呐成像造成影响较为明显,严重干扰操作员的疑似点判定识别。

(三)下潜作业难度高

水域救援面临浮沉物较多,水质条件较差,几乎无能见度等比较恶劣环境,下潜作业还需承受身体、心理和黑暗恐惧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压力,特别是寒冷天气还面临体表温度快速下降、存在失温风险等挑战。2020年“12.29”某公路-7℃至-2℃的低温水域救援行动,水域救援员出水即成冰,短时间内被冻的麻木无知觉,严重影响救援行动展开,整个打捞溺水人员行动历时约4个小时得以完成。

(四)救援环节衔接慢

因现有执勤力量和现场作业任务分配等原因,救援行动中常出现人员岗位、任务交叉的现象,特别是潜水员有时需在救援初期担负水面搜索任务,待疑似目标确立后,需换装再进行潜水作业,造成目标定位与下潜作业之间衔接时间过长。

(五)安全管控漏洞多

水域救援一般为开放水域偏多,到场展开距离长、作业范围广,救援行动展开易受现场周围环境和围观情绪影响,特别是家属情绪比较激动或现场群众过多时,指挥员都想快速完成任务,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被困人员搜救和打捞任务上,往往忽略对救援行动各个环节的安全管控,易造成管控环节缺失,埋下安全隐患。

三、几点思考

(一)坚持救援原则,灵活运用战术

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工作,必须坚持“生命至上”的指导思想,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从警情处置来看,到场后多为被困人员打捞,在疑似目标确认后,优先使用打捞工具开展行动,根据现场情况,视情选择下潜作业。但现场环境必须满足下潜作业条件,条件不满足时严禁下潜作业。

(二)严格落实要求,规范操作程序

必须严格落实水域救援“五个绝不允许”要求,水域救援员需具备相关资质、证书和救援能力,特别是潜水员必须持证上岗。上半年,本市水域警情多为景观湖、内河流及池塘等水域,水面救援环境相对较好,比较安全。潜水作业是最重要也最危险的环节,潜水员要主动排除受外界因素干扰,严格按照潜水作业程序开展,不得超出自己的训练极限进行作业。

(三)合理分配任务,优化行动编组

从近警情处置任务来看,到场后,主要是对被困人员进行搜索定位,打捞作业及现场移交。为提高救援效率,要预先合理分工,明确任务,执勤人员坚持任务不交叉的原则,各司其职,在处置程序上实现无缝对接。例如:搜索定位组和下潜作业组,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在搜索定位实施过程中,指挥员视情安排潜水人员预先着装,潜水装备可预先连接佩戴,尽量缩短任务间衔接时间。当前警情数量多、任务重,需编制两组水域救援力量,关键岗位需建立“铁三角”循环关系,不能是“非A即B”的简单关系。根据出动频次,调整出动执勤实力,避免过度疲劳参与救援,影响作战安全。

(四)强化装备训练,提升救援效率

近期警情多为到场打捞被困人员,2022年“6.15”三起水域警情能够迅速成功打捞被困人员,这和声呐装备的正确运用是密不可分的。疑似目标的确立,是救援行动高效完成至关重要的一步,这取决于声呐操作员对声呐运用的熟练程度和成像的判定。日常加强水域救援员侧扫声呐的装备运用,从单一水情到复合水情、从无干扰到有干扰、从静态水域到动态水域,循序渐进,开展多水情复杂水域实战训练,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侧扫声呐的运用规律和成像特点,切实提升搜索定位的成功率。

(五)注重数据采集,总结经验规律

在日常训练和实战运用过程中,注重数据采集,收集被困人员声呐成像图片,特别是处置成功的案例,测量被困人员落水点与打捞点的距离,梳理救援水域河床特点及水文气象信息。声呐成像收集,制作成册,随车携带,救援现场可比对,提高疑似点准确率。灵活运用“两点距离”分析,掌握“两点”间的关系,可初步推算搜索重点区域,提升搜索定位效率。河床概况梳理,了解不同河床特点,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提高声呐操作员对成像分析的自信。分析事故案例数据,研究被困人员落水后的动态规律,总结每一起救援的经验,提炼技战法,如:捞网“半圆形”打捞法,侧扫声呐“米”字型搜索法,对今后水域救援行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加强安全管控,确保救援安全

当前水域警情较多,夜间出警数较多,易出现身体疲劳、精神懈怠、体力不足等不利情况,采取两组水域执勤实力备勤,轮勤胜战,防患未然。现场救援时,指挥员要加强水域救援行动全要素环节安全管控,特别是下潜作业。下潜前,要对潜水员进行安全防护检查,登记入水时间和钢瓶气量,明确通信方式和单次作业时间等关键要素,紧急小组做好预先准备工作,一旦出现紧急状况,立即下潜救助。下潜后,要保持与下潜人员信息交流,在河道弯角或盲区要设置冲锋舟进行警戒,积极与地方职能部门沟通协商,对作业河段进行水域交通管制,确保水域作业环境无干扰、无隐患,确保水域救援行动安全展开。

(七)加强医疗保障,应对突发状况

遂行医疗保障是水域训练和实警处置的短板。水域训练和救援现场相对比较偏远,遇到突发危险状况时,前往社会医疗机构路程时间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个小时以上,水域事故处置的黄金救援时间较短,如果现场第一时间得不到有效救治,情况只会更糟糕。严寒天气、水质恶劣等作业环境,要预先调集洗浴保障车,保障水域救援员行动后的体温恢复和身体调整。长时间、长距离潜水作业,调集移动减压舱和潜水医师、技师前往现场,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处置能力,做好医疗安全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域环境不同,救援展开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需求也就不同。在水域救援展开前,要充分评估水域环境,把握水域救援的主要方面,科学部署,合理分工,既要做到救援行动的高效性,也要确保救援行动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奇,王佐恺.开放水域潜水员.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