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之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之比较研究

郭殿宁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00

摘要: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都是世界史上重要一环,笔者通过对二者背景、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所在。

关键词:中国;俄国;辛亥革命;二月革命;

一、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过程分析

在中国,我们熟知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我们很少有人去关注发生在同一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并最后经十月革命后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是俄国后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半途而废。通过将二月革命与辛亥革命对比分析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亦有些许不同点,本文浅要对比分析二者原因、过程、结果性质等,以求对研究世界反帝反封建以及资本主义革命作出一些简单贡献。

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末年,彼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百姓深受封建专制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自1840年,清政府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重要战事,之前已有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资本主义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收效甚微。八国联军之后,清政府实施新政,企图立宪以使自己继续苟延残喘,但其立宪假,专制真深深伤害了改良派以及政府进步官员。而革命党人孙中山已成立中国同盟会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同盟会的三大主义,虽然有许多不够的地方,可是在封建专制尚未推翻的当时的中国,这样的纲领,是具有极大战斗意义的”。中国同盟会的创立,传播了一定程度的革命思想,吸引了一批有志之士。早在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清政府地方官员就与当权者产生分歧,“东南互保”就是很好的例子。清末新政后,皇族内阁的出现,更是将汉族地主官僚与满清皇族走向了对立面,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急剧增大,这也是辛亥革命后,各省在数月时间就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的原因所在,当时的满清政府已是众叛亲离,而他们惟一作战军队仅听命于北洋袁世凯,清政府的覆灭早在清末新政假立宪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将由民间参股修建川汉、粤汉铁路收回,引起百姓不满,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爆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武昌新军发动起义,并取得成功,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1912年2月清帝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

二月革命发生的背景简要来说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资本主义开始发展,革命运动此起彼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俄国参战并多次惨败,较军事方面,战争对俄国国内经济生活方面造成恶劣影响更大。“但俄国主要危机,不在军事而全在其他方面”。如国家收入骤减,通货膨胀,军费激增,粮食不足等现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军人革命情绪高涨,士兵常常拒绝执行命令,俄国的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了。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俄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统治。但资产阶级窃取胜利果实,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俄国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

二、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相似之处

对比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二者均受外来因素的很大影响,如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在一战期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于与列强相关的保路运动时期,通过仔细分析,二者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革命爆发背景相似。辛亥革命爆发历史大背景是中国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的资本主义发展,但小农经济仍然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发展微乎其微,清政府腐朽无能,卖国以求苟延残喘。俄国虽经1861年农奴制改革,但农民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沙皇政府残暴腐败,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中国辛亥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的背景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封建残余大量存在,以及政府腐败无能。

革命发端、过程、结果相似。二者革命发端都是在旧军队首先爆发,辛亥革命是湖北武昌新军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二月革命也是政府派遣的军队临时哗变。二者革命过程相对其他国家资本主义革命都较为迅速,英国大革命为1640年——1688年,法国大革命为1789年——1794年。而俄国二月革命自3月8日彼得格勒大罢工始,至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止,“尼古拉最后一谕为任命亲王奥夫为内阁总理,此时即自极端保皇党视之,革命亦已经法定矣”。前后仅八天时间,自此后,沙皇已失去自由之身,受军警监视。辛亥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夜,至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止,前后一百多天的时间,革命即告结束,就此看来,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时间都是极其短暂的,这与当时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众叛亲离有着极大的关系。最后,两次革命结果极其相似,都是推翻了本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沙皇倒台,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以至于出现两个政权;辛亥革命迅速成功后,清帝退位,但胜利果实被反革命势力封建官僚袁世凯窃取,中国仍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统治之下。稍有不同的是,俄国同年经十月革命即已取得工人阶级胜利,而我国经历数十年革命奋斗,才取得成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丝毫没有得到改变。辛亥革命迅速胜利,同时也是迅速失败”。

革命性质相似。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爆发都是在封建势力严重情况下爆发,又都是属于资产阶级性质革命。虽然俄国与中国后皆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二者爆发的革命皆属余资产阶级性质,在俄国,封建残余大量存在,二月革命只是推翻了沙皇专制,参与阶级也大都是旧军队,其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在中国,辛亥革命是为了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当时的革命任务即是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更何况,彼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所以辛亥革命性质亦为资产阶级性质。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无论是爆发背景、过程、结果、革命性质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毕竟是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两次革命,亦有许多不同之处。

三、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不同之处

革命面临国内、国际环境不同。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中国自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除1905年日俄战争,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国际环境也是相对太平。国内清末新政虽是假立宪、真专制,但地方汉族地主官僚与满清皇族并没有非战争不可的局面,相反,经过了“抵制日货”“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好的发展。而俄国方面,自1905年起,国内工人运动不断,仅有短暂低潮,二月革命爆发时间正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之时,国际环境混乱,而沙俄参战更是加剧了国内混乱的局面。

革命力量不同。二月革命之前,俄国已经爆发过数次工人大罢工运动,二月革命正是以彼得格勒工人大罢工为始,俄国的工人阶级力量已经成熟并蓬勃发展。二月革命后,虽然出现了两个并存政权,但同年此后的十月革命,俄国就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对比来说,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力量极其弱小,因为他们要受到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其思想还没有完全觉悟,艰难的生活与相对不成熟的思想使他们并没有加入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革命时间不同。前文所述,二月革命时间自工人罢工到沙皇退位,仅八天时间,并没有大规模作战交火事件,一切都是暗流涌动。而辛亥革命自武昌起义到清帝退位,前后历经一百多天,此外,辛亥革命期间存在多方面势力,有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北京以载沣为首的满清皇族、封建官僚,还有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派,此外亦有列强势力掺杂其中,寻找他们在中国殖民统治的新的代理人,除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外,亦有多次交火战事。俄国二月革命时期,国外势力忙于一战,并无暇顾及俄国之革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相互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与俄国虽然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革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亦有多处不同。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两次革命都推翻了自己国家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来虽中国革命较为坎坷,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革命成功。中国与俄国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由他们的相似之处所决定的,即在世界强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实力弱小,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制度国家只有选择社会主义才是正确且惟一的选择。

注释

①④陈旭麓.辛亥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34,75-76.

②③[俄]范伦斯基著,鲁学瀛译.《俄国革命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30,38.

参考文献

[1]杨和平.列宁关于俄国二月革命后革命和平发展可能性的论述[J].历史教学问题,1990(06):6-9.

[2]肖三,吕航.已知的历史抉择与未知的艰难探索——中国辛亥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之比较研究[J].天府新论,2008(05):123-125.

[3]宋学勤,卫玮岑.从民族复兴视角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03):86-93.

[4]徐闻,晋晶娜.俄国二月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之比较研究[J].商业故事,2015(26):62-63.

[5]胡晓阳.李大钊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改观及原因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6):25-29.

[6]王鹏,罗嗣炬.俄国二月革命后立国未竟与“十月”的选择——从国家建构的视角看十月革命的缘起[J].社会科学,2017(02):3-19.

[7]郭丽双.十月革命是中国革命成功道路的起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07):99-107+109.

[8]陈之骅.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1917年俄国革命——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00周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08):96-103+109.

[9]张盛发.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J].俄罗斯学刊,2018,8(06):87-114.

[10]白冰.中国知识界对1917年俄国革命的认知与反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2):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