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中的融合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中的融合运用

张晓林

桐乡市高桥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高桥实验学校  314515

摘要:传统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转变方法,引入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互动教学法,即以互动为媒介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合理运用课堂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互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关系,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背景,简述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并从生活教学、问题设计、任务驱动等多方面入手,探究此种方式的融合运用策略,以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互动教学;小学数学;融合运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一味的被动听讲,很容易消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畏惧之感。而互动教学模式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以教材、生活案例等为素材提出探究问题,并在互动中与学生展开探究、讨论,能有效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氛围,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意义

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学习数学而言,有着多种好处,具体来说:首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保证教学效率的关键。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开展互动教学,不仅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弊端,还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1]。其次,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高效的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而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较大的帮助,在课堂中开展互动教学模式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积极意义。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合理的互动能拉近师生的关系,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交流中增进双方的了解,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基础。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生活素材,激发互动兴趣

传统以灌输和命令为主的教学形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是影响了师生良好关系的构建,学生只能紧随教师的教学思路,机械的进行数学学习。部分教师虽然也在课堂中提出了互动问题,但学生讨论态度却并不积极,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观念尚未摆脱传统“提问式教学”的影响[2]。对此,教师在运用互动教学模式授课时,应灵活选择素材和互动方式,可以运用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问题带领学生进行互动。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正确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教师应重视借助生活化素材来开展互动教学。首先,在课堂初始为学生准备积木、粉笔盒、课本等材料,摆放在讲台的高处,并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图形用笔画出来。之后,学生画完后教师鼓励其将所画内容拿起来展示给他人看,这一对比发现学生所观察到的内容是不同的,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更换角度重新观察,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并对新知有初步感性认知。其次,教师顺势用多媒体展示用正方体搭建的图形及其三视图,要求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思考这些图案分别是从哪个方向观察得到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进入下一轮的互动中,并结合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解答教师布置的问题。教师则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并在其答案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结合数学问题,实施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则能指导学生的思维。为了保证活动开展效率,教师在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前,可以尝试利用多元化问题来构建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倾诉和表达的欲望。中高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也较低年级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必然会主动做出回应[3]。而关于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吸引学生互动。首先,教师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卡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想要两个三角形,但手中只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则积极帮教师的想办法,建议教师将平行四边形斜着剪成两个三角形。教师剪完后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发现它们大小相等。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问:大家能否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学生则很容易就联想到平行四边形,教师再向学生展示课件,通过旋转、平移来拼摆图形,启发学生思维。再设计讨论问题: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摆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能否自自行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已经产生了较强烈的探究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展开互动探究,让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梳理思维,不仅可以丰富互动内容,还可以保证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三)利用任务驱动,实现互动价值

合理运用互动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互动教学任务,从而使互动教学有效的开展。在互动教学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力求任务内容贴合教学需求并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学生参与活动、完成活动才能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为例,本课的开展建立在学生学习分数乘法和整数除法的基础之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来开展互动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先利用实物提出问题: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重多少克?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轻松列出算式并解答:g。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乘法算式变为2个除法算式,学生思考后将算式变为。接着,教师提出第一个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果用千克做单位,应该如何列式?再将列出的乘法算式同样改写为除法算式?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应积极与他人互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在讨论中完成探究任务,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探究和应用。教师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之上对分数除法的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基于此,学生不仅可以对分数除法运算规律有深入的认知,更是可以在互动中加强对分数除法意义的掌握,以实现自身知识水平的有效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对这一教学模式有充分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数学教师,应对互动教学模式有充分的理解,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实现互动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互动中加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梅.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互动模式的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179-180.

[2]沈婷婷.互动式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策略[J].新课程,2021(51):113.

[3]张家峰.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探究[J].读写算,2021(3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