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6
/ 2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析

杨洪娟

新疆阿克苏地区伊斯兰教经文学校 新疆 阿克苏843000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明确了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同时也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永续发展,必须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到个人发展的全过程和学习的各个阶段,到达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目的,不仅要在中学、大学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要探索两个教育阶段的知识衔接,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有机统一起来,凝练为社会共享的核心价值。下面本文就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民族团结;目标;进步教育;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民族团结即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在思想上认同各民族和谐、团结的社会关系,在行动上自觉维护平等友好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谋求民族关系的平等和谐。“进步”的含义,是要达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丰收,“团结”和“进步”就像是一段征程的起点和终点,“进步”就是民族团结的目标,民族团结并不只是要达到民族关系的团结,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共同进步,以达到共同美好向上的生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具有明确目标和目的的事业,它是为达到这种目标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首先,从实施范围来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汉族人民,也包括广大少数民族;不仅教育各族群众对本民族的认同,更强调要维护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其次,从教育内容来讲,一方面是包含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这是使群众正确理解党处理民族工作的看法、方针和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是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人文知识,这些知识是形成一个人正确观念、提升自我素质的必须要接收到的,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生活条件不高,群众的综合素质还不高,从“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群众都应该进行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很广,但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项教育事业来说,它是一项在党的领导下有目的有目标地进行的、实施对象包含全体国民的,利用各种资源提升群众对于民族团结进步认知、情感和行为,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教育活动。

2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策略

2.1 坚持“五个认同”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认同”。各民族大学生身份不同,成长环境不一样,有不一致的价值观念,甚至是不一样的利益需求,要想实现民族团结,必须形成坚实的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增强“五个认同”意识,齐心协力巩固思想防线,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团结进步的前提就在于各族人民深刻认识“五个认同”,坚持“五个认同”教育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认识世界、分析社会现象,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抓好“五个认同”教育,也就牢牢掌握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动权。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认同教育活动。在教学计划中制定认同教育工作安排,在思政课中有效地插入认同教育,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宣讲等等。还可以在多个环节开展更加严肃的认同教育,比如,在给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时,有意识地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党的民族观;在世博会、奥运会和COP会议等重大国家活动开展的同时,适时地开展主题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关注认同教育成效。高校应关心各民族大学生生活实际,对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及时提供帮助,了解认同教育实效情况,建立反馈机制,适时调整工作计划,让各民族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关心和呵护,在情感上更加认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最终巩固“五个认同”教育成果。

2.2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来看,随着各民族人民不断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就要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因此,在理论教育层面,高校应系统教授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和思想。一方面,教师应该承担起重任,向学生讲解如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讲解相关理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各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如,有些少数民族对大力推行普通话和汉字教育存在疑虑,担心这样会使本民族文化、语言不能存续。这时候教师就要讲清楚,党和国家是基于各民族团结奋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上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推行中华文化与保护本民族文化是不冲突的。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创建各民族学生嵌入式交往的良好校园环境,比如,开设民族特色文化,少数民族历史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鼓励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安排不同民族学生学习混合编班、住宿混合同舍、活动混合编队,从空间环境上构建各民族学生互相深入交流的氛围。

2.3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依托于法制教育,加强其法制观念是必要条件。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国家未来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提高法律素养、健全法治观念,将法制精神渗透到各民族大学生生活的全方面,才能使学生在需要时将法律作为武器维护民族团结,在生活学习中践行民族法律法规。首先,坚决抵制“三股势力”非法活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国内外环境处于重大变化之中,反对“三股势力”破坏的斗争工作还十分严峻,西方国家针对我国不断恶意打压,宗教极端分子、民族主义反动势力蠢蠢欲动,对我国民族工作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学生应加强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被极端分子利用,坚决抵制恶意破坏民族团结、造谣生事、挑拨民族关系等违法行为。其次,坚决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平等不仅是宪法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久经磨难、不断融合的现实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久发展都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大学生应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坚决维护民族平等,树立民族平等的法律信仰,从而使民族团结进步观念真正入脑入心。最后,要坚决依法处理民族事务。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是否拥有正确处理民族事务的观念,对形成社会整体良好的法律意识氛围也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大学生日后会参与各行各业的事业中,在处理民族事务时,应当依法治理,避免权力的滥用,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赢得各民族人民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增强认同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成果。

2.4 运用网络新媒体创新教育内容

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便利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已成为流行方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机制建设,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创新发展。当前网络新媒体技术层面已完全成熟,而随着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络自媒体抢占网络空间,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形势愈发复杂,因此,高校教育者要牢固把握网络新媒体发展趋势,进行网络内容的创新,把握大学生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运用好各方面资源,积极搭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融入校园建设与文化宣传、融入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等各个环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对人心凝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莉,胡芝.“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2):130-132.

[2] 周燕,顾波,李凌.试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在高等院校工作中的地位[J].思想战线,2011,37(S2):120-122.

[3] 王建华,马宁,李杉.试论高等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J].思想战线,2019,37(S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