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研究

张小芳

博乐市乌图布拉格中心学校

摘要:小学教育时期,是小学生受到音乐的开始时期,是小学生音乐素质形成的启蒙阶段。音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关系着我校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与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文中根据教学经历,首先剖析了在小学器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音乐;实践研究

引言:民族音乐,是一种按照人口和地区而分数类的由各个不同民族自己所创作的歌曲艺术,有着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是由中华地区五十六个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音乐遗产。不过目前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播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由于中国“重技轻论”的传统音乐教育理念、传统音乐形式的影响和教育条件的改变,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传播遇到了一定挑战。因此学校音乐教育老师们需要借助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载体,为学生们讲解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把民族音乐思想融于到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1、传承民族文化的客观需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音乐教育老师们必须转变传陈旧、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减少一言堂的课堂活动,把学生当成课堂主体,力求适应新时期的音乐教育要求。若想高效进行深度的教育,学校音乐老师必须把兴趣引领成为课堂的重点,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力图使学校音乐课堂精益求精。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字根,一个民族的血脉,唯有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一个民族才能赖以生存并发展壮大下去。当我们看着小学生对流传歌谣如数家珍,却对的传统戏曲文化一不了解之时;当我们发现中学生因热爱圣诞节而对节日态度冷淡时,我们必须清楚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刻不容缓。

2、拓展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

学校音乐课程教育的主要是以课本为基础的,而一般的音乐课程涵盖面较宽,科学性和严谨性较好,但却面临着没有地方特点和滞后的缺点,无法适应小学生实际音乐教学的需要,小学生对音乐教学没有浓厚兴趣。每一民族在历史演进中都产生了自身特有的民族音乐艺术,部分民族更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所以,老师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经历,扩大民族音乐内涵,调动学生艺术教学的积极性。

3、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

通过在音乐深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音乐逻辑思维,他们的音音乐解水平将会获得全面的提高,对音音乐论知识的运用也会更为灵活。因此,学校音乐老师必须深刻分析课本中的音乐知识特点。使之直接、简洁的形象呈现于小学生眼前,从而促使他们的歌曲创作思想进行了良性发挥。随着素质教育和课堂改革的深入,学校音乐教育的任务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逐步由单一的音乐知识讲授转变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质,在强调音乐知识以外,越来越强调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音乐能够起到多种功能,对学生进行智育、美育、德育,通过把民族音乐教育融于到课堂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涵养。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1、展现民族音乐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知识水平局限,依赖于自身情感因素的人群,极易受到兴趣爱好这一非智性因素的干扰。或者说,兴趣爱好是主宰着学生的主动性、激情和主体能力发展的一种因素,也左右着学习的结果。同理,学生在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到民族音乐文化时,老师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形成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欲。但其实,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的艺术魅力,它是指中国作为一种文化的祖国,通过不同的音乐文化在长期的文化传统上,产生了具有价值的民族艺术文化。所以,在进行音乐课程时,老师能够根据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特点,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时候对它们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2、挖掘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扩大课堂的开放性,形成开放式课堂是学校艺术课程的一项重大教学要求,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水平。考虑到民族音乐艺术来自民间,所以老师应该大胆的发现不同地方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扩大了教學的开放性。创设一种接近小学生生活实践的开放式艺术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的民族音乐的内涵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比如:组织学生主动地参加民族歌谣以及音乐活动的相关兴趣小组,或者每天定时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活动以及教育训练,从而逐步培育学生们对于民族音乐传承文化以及民间歌曲艺术的良好情感,而这样开放式的音乐教学方法更能够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

3、开展专项主题活动,构建音乐文化平台

老师要按照学生的各个年龄、基础程度分设兴趣小组,给各个年级的学生设置相符的课程内容,使他们逐渐形成兴趣爱好,从而更有效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由于一般年龄较低的学生都十分爱好唱歌,老师可安排对学生进行训练呼吸、发音等,刚开始就是要掌握好怎样正常说话,要学生讲好普通话,并且口型达到一定要求,学生首先可以从最基本的六个基础介音入手,之后再转变成有难度的基本介音。音乐音准和节拍对于音乐来说非常重要,假如学生通过练习音乐而不能掌握良好的音准和节拍,那么就一定是无法掌握音乐的。针对年龄较高的学生而言,由于葫芦丝价位并不贵,所以一般农村家庭也能够承受,而葫芦丝的价位则在二十元至几百元之间,所有家长均能够选购。可见,葫芦丝作为乐器教学,在投资费用上也占据着较大的优势。

结束语:总而言之,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音乐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措施。教师要在音乐课程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立足于展示民族音乐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发掘民族音乐文化底蕴,训练学生的文艺素质,提升整体学生的艺术素质,实现传播中国优秀民族乐派文化的目的,让优美民族音乐飘荡于每个学生的心间。

参考文献:

[1]李上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巴乌演奏教学点亮音乐课堂[J].艺术评鉴.2020-11-30             

[2]孔佳佳.关于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10             

[3]江映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