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感化多手的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用爱心感化多手的心

邓文杰

 广东省乐昌市第四中学  512200

内容摘要:班级里出现偷盗事情,班主任通常会非常愤怒,急切地要揪出“小偷”,在情急之下,一些过激的做法又可能失当,因此,我们需要冷静。个别同学出现偷盗行为的成因,可能是学生自身的性格问题,也可能是家庭、或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找到病因才便于对症下药。班主任要掌握适当的方法,识别同学有无偷盗行为,掌握一些心理知识,能利用人性的一些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同时要热爱学生,与同学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想办法帮助犯错误的同学摆脱困境,做学生高尚人格的引路人。

关键词:成因   引导

上学期开学后两个月时间里,我带的九年级(5)班不断出现偷盗事件。有在课间出去后,回来就不见了书包里钱的;有丢课外资料书的,有丢笔的,丢衣物的。任由班主任怎样教育,警告,仍有同学不收手。直到我找个别谈话,步步紧逼,在手握证据的雄辩之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终止了班级失窃事件。搞得我这个班主任焦头烂额。

一、班主任的困惑烦恼

在我近二十年的班级管理中,碰到较多失盗事件。班级里遇到失窃事件,这对班主任是极大的考验。一方面,班级里出了“贼”却找不出来,总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俗话说不怕贼偷东西,就怕贼惦记。如今,有一个“贼”惦记着大家的财物,班级被闹得鸡犬不宁。

偷盗事情比较难解决,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能轻易下结论,恰好蒙对了还好,如果真冤枉了一个学生,后果同样伤痛。所以同学们报告出来的很多偷盗事件,是不了了之的。如果一个偷窃案件没有顺利解决,指望这只是一起偶然事件,从此之后天下太平,类似事情不再发生,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事实证明,如果班主任不能很好地处理最初发生的失窃事件,班里的失窃案件会越来越多,私自拿别人东西的事情也会受诱发而此起彼伏。

偷盗事件发生后,老师们通常会很恼怒,在班级里对学生进行恐吓、威胁,要求“坏分子”赶紧到老师这里承认。这种办法不能凑效时我们会找学生谈话,让他们提供怀疑对象,厉害一点的老师会让每个学生写证明自己清白的材料以及揭发材料,这样会提供一些线索,但是往往头绪众多,无法理清。有一些老师会铤而走险,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书包打开,或者趁学生不在教室,亲自动手翻学生的书包。如果偷拿财物者没有及时转移,教师的这一做法就会成功。但是,有经验的作案者都会在第一时间转移财物,教师的这一做法一旦没有得逞又被学生知晓,将陷入很大的被动中。

我们剩下的办法就很有限了。有些教师会跟学生讲道理,希望学生良心发现,善于造势或情感攻势的教师往往会成功。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惯犯”,这种方法就很难凑效。于是,我们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此事成了一个无头案。

二、偷盗的原因分析

根据我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分析,学生偷窃行为的产生是多样的。当一些学生不能拥有同学或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时,他们就会使用不告而取的方式,设法取得想拥有的东西;当一些学生得不到父母师长的爱,经常遭到拒绝时,他们就可能以偷窃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一些学生为了得到同学的承认,会以偷窃方式取得财物与同学分享;有的同学想不劳而获,容易受物质的引诱,如果加上侥幸心理,就会采取偷窃的方式,以供自己享乐;或是不正常的情绪发泄:偷窃不是因为个人所需或金钱的价值,也非被动愤怒或报复,而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从偷窃中获得快感①。偷盗行为的成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因素。了解成因,便于我们的教育。

三、认错的疏导方法

我班这段时间丢的都是一些小样东西,那就是偷窃者养成了偷摸的习惯,财物并不贵重,但总是手痒痒,非得摸摸不可。这足以证明,我们的多方教育都不够成功。我只从班主任的角度谈谈我的处理方法。

(一)断案要能确定某个同学摸拿东西,就要知晓学生,平常融入班级,对每个同学的品性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或直面了解,或间接了解;还要家访,通过看家境,了解家庭教育的状况,掌握学生的交结伙伴情况。班主任带班,了解是处理班级事物的前提,但有的同学是两面派,班主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时段,宽领域的了解。掌握了同学们的品性,一旦发生失窃事件,我们便有大致的怀疑对象。偷盗心理是这样的,偷东西的时候会很茫然,脑子一片空白,只想着要去做什么,后果什么的不会去想。侥幸偷盗成功后,他的心情会很紧张,甚至会吓的打哆嗦,脑子里并没有得到想偷的东西的那种喜悦,甚至会想到如果当时被人发现会怎么样,如果被抓会怎么样而后怕。学生还小,偷盗之后是无法掩饰内心的不安的。 我们找同学谈话,有偷盗行为的同学,他们的言语、行为表现正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如眼光集中于某一点、向上向下集中保持一段时间,或不断重复某一行为,这说明其心理极度不安,教师可初步判定是否该学生所为。有监控录像最好,但不到不得已还是别露出来。

二)明理明白道理是青少年时期受教育的主要任务,班里出现偷盗事件,也是对全体同学进行教育的好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被偷的损失,偷盗的恶劣,从而养成洁身自爱的品德,感受天下无贼的幸福的社会风气。若是语文老师,带班更有优势,可以利用语文课堂进行思想教育,语文课文的思想熏陶润物无声,持久深远,都是触及心灵最柔软的神经,感受圣人先贤高远品格,每一堂课都是力量。

(三)疏导让学生放下心理的堵墙。我们可以这样对有偷盗行为的同学进行疏导。致力于与A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与A同学约定在一个没有他人的房间谈话,并双方约定谈话内容只限于两人之间,希望A学生放下所有思想包袱,进行真诚道白,我们与他进行心与心的碰撞。让他换位思考,体会失主现在的心理感受,对行窃者的咒骂痛恨,失窃者周围人的感受,人际关系现状。我们换张椅子坐进行辅导游戏,让他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引导其说出现在的心理感受——后悔、痛苦。指出造成该心理感受的原因是其思维方式、信念的不合理,带来了现在情绪上的困惑②。

在对有行窃行为学生的辅导过程中,与学生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对行窃者的后果夸大化,如举一些病人的救命钱被偷走后导致无钱治病而悲惨死亡的案例;教师坦诚自己以前的错误及心理感受,一方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增添承认错误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让学生领悟错误,承认错事。

四、后续再强化教育

对于老师来说,查明真相,失物归还,便完成了一项大任务。但从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坎,在同学们面前却做实了一个“污点”,是其人格“缺陷”的一个明晰化标签,比之之前,今后将更难在班级立足。如何巩固和扩大对当事人的辅导,是再强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对偷窃学生的干预辅导过程中,及时调整当事人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完善当事人的人格也是重要的任务。

(一)班主任要爱护学生

挚爱融坚冰,用心能交心。我们要像像莎莉文老师爱海伦·凯乐,利亚·谭波尔爱简·爱那样,让学生找到心灵的支柱。其实,每个人为着最在乎的人行为时,心地都是向善的,我们要利用人性的这个特点,去感化犯错误的同学。

(二)从他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和个人世界观方面做工作

1.争取家长的教育学生在校的表现,根源于家庭教育影响,我们必需了解家长和他的家庭成员,家庭教育方式,不管成因多么复杂,我们必须要让家长认识到偷盗行为的严重危害,并让家长紧张起来。在这个基础上让家长做到包容,去对孩子感化、纠正、规范、强化。我们必须让家长明白,家庭是避风的港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动力,家长必须负责任。

2.在同学中间做好舆论引导通过主题班会,班委会,个别“重量级”同学交流或开展班级活动等方式,让同学们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犯错误,张学良还吸过毒呢,奥巴马也曾是个“伤脑筋”,教育同学们要有一颗容忍同学因一时糊涂而犯错的心。

3.引导犯错同学展现优点君子安贫乐道,坚守高远的品格是每个人的志向,也是立世的根本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手脚不干净的人,必遭他人鄙夷。

我们应创设机会,给与任务,让其表现,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引导其到社会中去服务(让他在公交车上“向善”,在集市上“行善”)……班主任把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其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看事做事,或为班级打扫,锁门,做班级集体活动的后勤服务等)。不言语,不张扬,只顾自己做,不管别人看没看,赞没赞,事久见人心,这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方法。

“窃不是偷”,个别学生摸拿了别人的东西,其性质也不十分危险,我们也尽可能地别给其定性严重,留点余地,让他自己觉得自己是洁身自好的同学,我们要保护好他向善的信念,告诉他这只是一时的犯错。

学生犯了错误,他们迫切得到的是理解与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与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我们作为教育者,肩负着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任,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

参考文献:

①张万祥、郑志学,《遭遇问题学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第93页

②张万祥、郑志学,《遭遇问题学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