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治理系统方案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城市内涝治理系统方案浅析

陈杰航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分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全球天气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的出现已经越来越频繁,城市的现有排水系统没有与时俱进,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了重大的民生问题。内涝的治理成为一项重大的发展工程,需要系统化去分析内涝原因,有效地解决内涝问题及相关的管理措施等。

关键词:易涝点;内涝分析;排涝

城市发展都依山傍水,城市中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城市不断地发展壮大,城市排水配套实施不能随着城市的扩大而逐渐完善,覆盖区域不能点面俱全,原有的排涝工程设施部分也不能满足新的规范要求,需要更新迭代,新建或者改扩建排水新一批水利设施(泵站、水闸)来满足新的排涝要求。

1.城市调查

1.1易涝点调查

对于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洪水备案资料,能够记录主要的干支流发生的大洪水时间,结合当地实际调研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得到建成区内部容易发生易涝的地方,针对每一易涝点结合进行分析,对区域内已经建成的管网进行具体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1]:

① 地势低洼,受到区域内河流水位的顶托造成积水;

② 管道出现堵塞,过水断面减小,无法满足过流能力;

③ 收集面积增大,下游管径设计重现期不足,无法满足转输能力;

④ 雨水口密度不足,收水口间距过大;

⑤ 排水设施老旧,抽排能力不足。

1.2排水防涝措施调查

明确城市内排水体制,针对地势情况划分区域,了解区域内排水情况,做好排水摸查工作前提下,能够结合物探资料,分析建成区内排水情况,雨水及合流管道最终的去向及片区内的收纳水体。从资料摸查并结合现场情况下,分析可能存在的现象:①现场河道受到施工影响,河道断面变窄,整体排水受到影响;②雨水排入低洼地区,部分区域内由于地块开发,排水渠被截断,出现断头管情况。

1.3排水防涝工作运行管理维护情况

对于防涝工作建立起的GIS管理平台,开展城市洪涝模型的研究及应用,建成预警分析和应急响应,调度分析与灾情分析。日常工作常态下设置三防部门,常备防洪物资,定时开展工作演练。

对于城市现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否影响管道的排水能力,是否有出现内涝风险,需要去评估并作出原因的分析才能做好系统化治理,去做好精准打击易出现内涝的地方,做好预防,定点监控,防患于未然。

2.评估及分析

2

2.1现状防涝能力评估

主要采用水力模型对区域内管渠达标率进行分析,我国传统排水系统设计时管道内流态按满管均匀流考虑,计算设计流量时的水力坡度等于管底坡度。

重力渠中,形成压力流但尚未溢出地面形成积水点的水力状态分为2种:第1种是管渠的水力坡度小于管底坡度,根据水力学原理,该种状态表面管道已充满,水力坡度小于等于管道坡度,管道排水能力未达到设计降雨的重现期标准,且管道的排水能力主要受到下游管道顶托的限制。第2种是管渠的水力坡度大于管底坡度,此时管道排水能力未达到设计降雨的重现期标准,且管道的排水能力受自身管径的限制[2]。

因此,这两种状态都被视为“超载状态”,在评估中,若管道出现“超载”状态,则视为该段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不能够满足相应重现期标准。

可采用3、5年一遇的设计降雨对现状排水管网进行评估,评估的标准为雨水管道超载状态为“2”时则认为该管段存在排水瓶颈,管道排水能力不足。

2.2内涝成因分析

1、区域层面

① 极端气候,海平面上升等环境变化

根据《2021年中国海平面公报》,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15±0.3mm/a,同期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 mm/a,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由于地球整体环境恶化使极端气候频繁出现,雨季雨量及降雨时长异常增加、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

② 城市高速发展使防洪面临更大压力

随着城市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突显,使极端天气趋于频繁。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类似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实验表明,60分钟内新旧沥青路面的降雨损失分别仅为草地的6%和12%,雨水无法渗入路面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同时,城市面积扩张使得水土流失,造成城市水体循环紊乱,降低了城市排涝能力。

③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仍不完善

城市中存在有众多中小河流和山洪沟尚未治理或投入较少,这部分地区的防洪标准普遍低于10年一遇,防御洪水能力差,甚至部分乡镇现状基本不设防,遭遇山洪等灾害的危害大,两岸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影响两岸人民的安全和居住环境,山区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河道整治形势严峻。

2、城市层面

① 管理主体多,水务管理体制机制不活

城市存在属地管理问题,存在管理交叉情况,不同分区之间管理缺乏统筹兼备[3],管理协调分工不明确。另一方面,城市竖向规划与水务规划衔接有待加强,部分区域地势标高低于周边雨水管网。

② 工程衔接不顺畅,存在市政断头路现场

工程开展较多,不同管理部门统筹,工程衔接不畅,其中部分断头路市政排水管道缺失,或管道上出现堵塞,没有及时清理,导致片区排涝出现瓶颈,引发内涝问题。

③ 设施层面

城市中存在部分水闸泵站设备陈旧,建筑物年久失修,运行状况不良。部分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因建设时间早,设计标准低,不能配套现代城市的发展规模,当缺少日常维护出现功能性或结构性缺陷时,将影响其输送能力导致内涝;部分区域由于投入不足、配套设施滞后或其他原因,排水管网未完善,雨期无法及时排水导致城市局部出现内涝。

3.总体策略

(1)统一标准,韧性防治

衔接其他工程建设,协调市政短历时和水利长历时暴雨,确定统一设计雨型,耦合河道外与河道内的水文边界,实现防洪、排涝标准统一衔接,市政、水利工程相互衔接。通过流域统筹、多措并举、协同治理等措施,从水文分析、工程布置、规模论证、联排联调、灾后恢复等全过程统筹考虑,提高防洪排涝系统安全系数,增加安全余量,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增加城市韧性。

(2)外挡内排,洪涝兼治

鉴于洪涝水产流过程、致灾程度不同,根据地形、河流的特点,理清洪涝水的关系,划定排涝区域,明确防洪河道、排涝河道,做到外挡洪水,内排涝水,实现“洪涝兼治”。

(3)源头滞蓄,高低分排

结合海绵城市要求,积极建设雨洪调蓄设施。推进水库提标改造,增加雨洪资源在源头的滞蓄能力,最大程度地将雨洪资源在本地源头进行消纳,减少地表径流。合理利用表层、下层、深层各层次排水通道,做到高低分排,立体排涝。

(4)分片治理,智慧管控

进一步划分区域、片区两个层次,系统分析城市降雨、地形等本质特征,结合防洪排涝设施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采用“蓄、控、滞、截、疏、抽、扩、隧、抬、挡、防、调、管”多种措施模块化精准施策,分片治理。统筹工程建设和应急管理,做到防灾、减灾、避灾相结合。完善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实时采集和快速处理,构建监测预警、预测预报、调度决策、智慧控制于一体的全流域全要素防洪联调联控系统,实现库、塘、湖、池、闸、泵的联控联调水安全智能决策,遭遇设计标准洪涝水保安全,遭遇超标准洪涝水有对策。在设计标准内的防洪排涝安全高效,遭遇超标准洪涝水应对得当。

参考文献

[1]辛玉玲, 付道传. 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11):1.

[2]王诗婧. 基于Infoworks ICM的城市排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J]. 绿色科技, 2018(18):4.

[3]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平面公报[M],2021:01.

[4]陈倩云, 余弘婧, 高学睿,等. 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9, 040(001):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