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1

龋病的防治

余佳慧

阿坝州林业中心医院      611800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一种使牙体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产生非可逆性破坏的疾病。龋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同时世界分布范围很广,但龋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它每年的治疗率低,再治疗率高。龋病与癌症、心血管疾病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列为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美国调查资料显示: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龋病治疗失败导致充填物脱落,替换这些充填物的花费高达 50 亿美元以上。因此了解龋病的发生发展,早期预防控制龋病的进展极为重要。本文以龋病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为一综述,旨在提高社会对龋病的注视程度,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轻社会的压力。

1龋病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龋病病因学说也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目前的致龋因素被称为龋病的三联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和牙所处的环境,有时又与时间合称为致病四联因素。龋病的本质是牙体硬组织中的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的分解,由于牙体硬组织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光滑的表面变得粗糙,食物及色素更易堆积,在临床上龋病表现为牙体硬组织的色、形、质及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发生牙冠缺损最终导致牙缺失,深龋病将可能引起牙髓疾病或根尖周疾病等,继而可能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和颌骨炎症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害全身健康。

1.1 牙菌斑生物膜

龋病的发生与牙菌斑生物膜密切相关。牙菌斑生物膜是定植在牙面上的多种细菌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是牙面菌斑的总称。根据牙菌斑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龈上菌斑主要为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龈下菌斑主要为专性厌氧菌。菌斑的形成经历获得性膜的形成、初期细菌附着(最初多为球菌,且以血链球菌为主),细菌繁殖发育和菌斑成熟四个过程。口腔内有上千种不同的细菌,然而并非所有细菌都具有致龋性,只有产酸、耐酸的细菌在可以促进龋病的发生。常见的致龋菌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等。其中,变形链球菌组中变形链球菌和茸毛链球菌与龋病密切相关。变形链球菌具有极强的产酸能力,同时在低 pH 的环境下不受影响,能够使局部口腔环境 pH 降低,牙齿长期处于酸性较强的环境中,从而导致局部牙体脱矿,菌斑下方的牙体表面开始发生病变。

1.2 宿主

宿主是龋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宿主因素主要包括牙体、唾液以及全身健康情况。牙体为牙菌斑的附着提供了条件,牙体的形态、牙齿的结构、牙齿的排列关系都与龋病相关。研究发现当牙体窝沟深度越小时致龋率越小、牙体钙化程度与含氟量越大时致龋率越小、牙齿排列越整齐时致龋率越小,这些共同特点是因为牙齿易于清洁,不利食物细菌滞留与菌斑形成。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于口腔环境的分泌液。正常人体每日唾液分泌量约为 0.7~1.5L,但是当人体唾液分泌量显著减少时,唾液无法保持对牙齿的机械冲洗作用,有利于牙菌斑的附着,可能成为诱发龋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唾液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中和一部分细菌作用产生的酸,维持口腔环境保持中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龋病的发生。同时,宿主的全身健康情况也与龋病密切相关。若宿主营养发育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钙磷等离子失调,或者某些遗传因素都会导致牙齿矿化不全等,易于龋病的形成。

1.3 饮食

龋病的发生不仅仅需要致龋菌,还需要致龋的食物。外界摄入的饮食经过牙齿的切割和舌头的搅拌后进入消化道,在这个过程中食物与牙面发生持续作用,会被口腔局部的致龋细菌所利用,从而代谢产酸与牙釉质表面发生反应。据研究表明蔗糖是变形链球菌的主要能量来源 ,且代谢过程也对致龋影响重大,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会致使平滑面龋病发生率大大提高,并且发现进食频率越高,龋病活跃性越高。蛋白质在机体的生长发育阶段有着重要作用,若蛋白质摄入不足,即营养不良症状时,会影响牙的生长和萌出,增大龋病的患病敏感性。同时,适当的矿物质如氟化物和磷酸盐等也对龋病有明显的影响效应,能够抑制龋病的发生,这为龋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儿童龋病发展速度快,使牙体组织缺损、疼痛,患牙早失,严重影响患儿发音、生长发育,造成恒牙发育畸形、牙列错牙合畸形、面部不对称等,严重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儿童龋病的防治已成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任务之一,因此儿童龋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刻不容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建设,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导致了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其在物质基础改善的情况下,口腔健康意识却没有同步跟进,导致儿童患龋严重。在国家政策和公共卫生项目的推动下,窝沟封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兼具有预防与治疗效果的非创伤性修复治疗与预防性树脂充填技术有待推广到公共卫生项目中使用。儿童龋病防治综合策略在不断加强完善,最新提出的儿童龋病风险评估与管理理念,将使儿童龋病综合防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渗透树脂修复

渗透树脂修复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早期釉质龋的微创技术。其原理是将具有高渗透率、低黏度特性的树脂材料通过早期龋坏牙体组织脱矿区的晶体间隙和釉质微孔渗入组织深部,在龋损部位形成屏障,封闭酸和细菌进入的通道,从而阻断龋坏的进展,并为脱矿釉质提供一定的机械支撑,防止釉质表层坍塌。同时改变了多孔釉质的折光率(RI),因脱矿的釉质间隙本来充满了空气(RI =1.00)或水(RI =1.33),而渗透树脂材料的RI(1.52)更接近羟基磷灰石(1.62),因此渗透后可改变釉质白垩色,从而使牙齿颜色接近正常。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是 Icon 渗透树脂(DMG公司)。研究证实,渗透树脂修复是一种有效治疗釉质白斑的方法,并且治疗1年后的釉质表面颜色稳定。M渗透树脂对邻面早期龋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其可有效控制邻面龋的进展。渗透树脂治疗釉质白斑的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证实渗透树脂对釉质的白垩色病损具有全部或部分遮盖效果,而其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当釉质脱矿较深且表面硬化层过厚时,则会降低渗透树脂的治疗效果,且由于染色、老化和微渗漏等问题,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