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双主体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杨丽敏

吉林省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较为注重教育问题,良好的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目前诸多学校一味追求智力教育、安全教育等,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导致有些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各所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已是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双主体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希望对小学德育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双主体;小学;德育教育

现如今,德育工作在教育领域备受瞩目,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者,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之谓也;德育,即育德,意为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导致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们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此问题,并不断地分析、思考,找出传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为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实际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迈上新台阶,为他们以后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公民提供良好保障。但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有所欠缺,很多学校忽略了双主体的应用,双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德育课程中的主体,提倡师生平等。如果小学德育教育中并未做到双主体,会导致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不佳。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对小学教学的影响逐渐降低。虽然部分小学教师还未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有些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为被动,但新课改的实施为小学德育教育增添了新的生机,使小学德育教育到达更高层次。小学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实施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求知,并形成较高的道德素养。

二、双主体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双主体”实施基础型德育课程的实践

国家课程,均与校本化实施的原则密切相关,在开展基础型德育课程的环节,同样要体现出明显的校本化。在基础型德育课程中的“双主体”实施,实现了三个突破。首先,教材形态的突破。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做到三个“不”,不被教材内容限制、不被教材顺序限制、不被教材规定课时限制,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其次,教与学方式的突破。课堂教学转变之前以教师为主的局面,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占据主动位置[2]。教师不可千篇一律讲解知识,而是做到认真听取学生的内心想法及提出问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后,教学评价的突破。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摒弃早期的单一评价,真正做到多元评价。

(二)“双主体”实施基础型德育课程典型案例

教学主题:“新学期文具盒要换吗?课前:课程标准中提倡勤俭节约,六年级组内教师提出学生在生活俭朴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德育教师需以“生活俭朴”为切入点,对此形成相应调查,如“新学期你打算买哪些东西呢?”“你是如何分配自己零花钱的呢?”等。调查环节结束后,形成了教学主题一“新学期文具盒要换吗?”教研组校本研修考虑到此主题的重要性,依据实际情况开展了集体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执笔。课内:授课教师将三个文具盒为学生展示,这三个文具盒是本班的三个同学的,教师为学生介绍这些文具盒:一个是韩国代购的,新的,折合人民币近500元;一个是国产的,也是新买的,100元;还有一个是旧的,目前已经使用了四年,文具盒上面的卡通图案已经模糊了。教师还提出了这三个文具盒的“小主人”,值得注意是,使用四年这个旧文具盒的小主人是班级内的语文课代表,她学习成绩是老师、学生都非常认可的。随后,教师引入主题“同学们,新学期要购买新的文具盒吗?”这堂课教师给与学生足够的话语权,自身没有滔滔不绝讲解道理,并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使小组成员针对新学期购买新文具盒的内容展开探讨,积极发表自身的看法。当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使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讨论成果,最后大家在以下方面达成了共识:(1)文具盒价格的高低、新旧和学习成绩不挂钩;(2)如果经济条件有限,,硬要家长换文具盒没有必要[3];(3)如果经济条件可以,文具盒也已经使用很长时间并出现破损情况,那么新学期换新的也是可以的。课后:教师认为主题很小,但是,的确反映了新时期的“生活俭朴”,学生有所触动,他们学会了价值判断,学生反映,“有的东西确实没有必要换,尤其在学生阶段。”

(三)“双主体”实施拓展型、研究型德育课程的实践

开展“双主体”德育课程时,应高度重视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主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专题教育”入手,使其具有课程化的特点,并将“社团活动”“春秋游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真正落实[4];第二,从纯德育课程的角度出发,积极融入艺术因素,促使体育、科技等与德育课程有机结合,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形成影响;第三,使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中保持着同等位置,维持德育课程进行建设,评价此过程有无存在不足,制定相应措施将其解决。

(四)“双主体”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5]。其一为自我认识,通过周记、成长记录袋、教师沟通等渠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其属于自我教育的出发点;其二为自我激励,这是行为的核心内容,它是针对性的自我约束,有目标的进行自我完善。上学期,我开展了《我为班级做贡献》、《我为学校努力争光》等活动。在演讲、讨论等形式的借助下,充分体现出自身或他人的不足与优势,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可以分辨黑白是非,对自身定位更加清晰,深受启发,随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参与此次活动的感受,学生们均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日后学习或者生活中感到迷茫时,都可以回顾本次活动,查看自己写的感受,进行良好的自我激励[6];其三为自我管理,例如可以选择班干部双轨制的方式,每学期开展一次班干部的选拔活动,鼓励那些热心、细心、善于观察、乐于助人、活泼的学生自荐,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择出大家心仪的班干部,促使该班干部在日后学习中履行自身职责。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引导者,是学生品格的塑造者。德育工作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日后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及时与学生倾心交谈,促使学生获得感情的宣泄口,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为其提供相应帮助。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持续性的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学习最先进的文化知识,不断开阔自身视野,促使自身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高,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并且,教师与家长都需投入至德育教育引导中,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给与学生足够的关爱与理解,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确保学生的消除情绪得到缓解,将教师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了解各个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馨羽.核心素养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探析[J].读写算,2022(19):46-48.

[2] 李田梅.小学德育教育如何做好心理辅导工作[J].科教导刊(下旬),2018(30):141-142.

[3] 王艳锋.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09):82-83.

[4] 刘艳.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J].文教资料,2018(25):152-153.

[5] 黄小芳.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好家长,2021(17):59-60.

[6] 陈建文.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