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地面系统数字化建设虚拟技术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油田地面系统数字化建设虚拟技术应用

张龙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甘肃 庆阳 745708

摘要:地面系统实施分层、分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难以满足油田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迫切需求,同时分散的系统改造难以建立起地上、地下及地面系统间的有效关联,以及油田数字化的全方位管理。因此在数字化建设整体规划阶段,需首先建立起与生产场景完全相符合、能够真实反映地面系统全部工艺环节、地面和地下设施之间相关联,对油田进行全面管理的数字化虚拟场景,通过各生产工艺环节和设施的矢量化、图形化、虚拟数字化建设场景对地面系统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为开展数字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虚拟场景;数字化管理平台;

1数字化虚拟场景建立

1.1以油井矢量化为中心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油井是地面、采油及油藏的三大系统中心环节,其中油井分布图形、坐标及相关参数,是采油工艺、油藏工艺确定采油方式,进行井网布局及调整开发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管理,必须首先建立起油井的虚拟场景。为满足地面、采油及油藏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油井的虚拟化需要油井地形、井位及生产数据的真实描述。三维地形地貌图形建设包括无人机航拍提取数字地面模型DTM和影像处理两方面内容。通过提取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地面模型DTM,生成带有公里格网、图廓整饰和注记的数字正射影像DOM单元,最终建立了MPT格式的油田三维地形地貌矢量图背景。

1.2地面系统全区域三维可视化

原油生产过程从油井采出经集输管网进入站库进行处理,再辅以供配电、道路设施等构成了地面系统的主体网络,要模拟复杂的地面系统,建立起地面系统的关联,首先应建立起站库、管道、供配电及道路等主体网络的虚拟场景,再辅助其他设施,才能实现地面系统全区域管理。主体网络的虚拟化场景采用图型与数据的交互模式。

(1)建立全比例三维站库工艺模型。采用激光扫描三维建模和3DMAX建模相结合的方式,以现场工艺和设计图纸为依据,建设全比例三维站间工艺模型和设备内部结构,实现生产运行可视化管理。首先,采集三维点云数据。利用激光相位扫描仪,通过合理设置扫描站点、扫描路径、扫描参数,获取原始点云数据。利用激光相位扫描仪内置集成同步相机获取物体表面高清纹理信息。然后通过点云拼接、去噪、赋色、纹理处理完成原始点云优化拼接,利用KubitPointCloud和3DMax模型编辑软件完成三维仿真模型建设。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拼接是应用FaroSCENE点云数据处理软件,根据已设置的扫描参数,将原始三维点云数据进行自动拼接,将集成相机拍摄的场景纹理信息与黑白点云匹配,生成具有真实色彩信息的点云数据。将拼接优化后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导出,应用KubitPointCloud和3DMax三维模型编辑软件进行修整,完成站间三维模型建设。通过建设站库全比例三维工艺,实现了站库可视化管理,使地面三维工艺和生产动静态信息同步展示,为油田生产在三维可视化基础上实现集中监控提供了技术平台。

(2)建立地上、地下设施信息矢量图。对地面设备、设施进行探测及测绘,建立地面集输、天然气、污水、注水、配注、供配电、给排水及道路全部8个专业系统矢量图,在平面和空间上实现精确定位管理。一是埋地管线探测。在油田地面系统技术管理平台建设中,采用了准确性较高的电磁探测法,开展2GPS-RTK测绘,通过建模软件绘制二维、三维系统矢量图。二是测绘建模。根据管道探测点及电网、排水渠、道路的特征点,应用GPS测绘技术,采集地面设备空间位置信息,应用ArcMap建模技术,建设了管道、电网、水渠及道路等专业的二维、三维系统矢量图。通过二维、三维系统矢量图建设,实现了站、间、井、管网及电网等地面设施精确定位,改变了“示意图”的管理模式。

2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

数字管理平台以建立虚拟场景为基础,通过油田三维系统图、树状网页运行视窗、统一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地面系统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数据、服务、逻辑及应用四层设计,包括数据信息提取、服务逻辑统计梳理,通过二维、三维系统实现功能展示。其中二维地图、三维地图、数据综合应用及三维模型共享服务是功能实现的核心。一是充分利用测绘成果数据的空间拓扑关系。以地图数据为载体,深挖地面系统的应用功能,建立了空间目标实体点、线、面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关系,即空间拓扑关系,使之成为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法则。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空间实体相对于另一种空间实体的位置关系,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二是应用空间拓扑关系开发专项功能。以空间拓扑关系为索引,开发管网查询统计、产量查询统计、埋地管道穿孔分析及供配电网断电分析等应用功能。三是建立规范的数据流程体系。通过研究地面系统实体对象与生产运行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信息关联,建立了含数据预处理、数据规约、数据清理、数据转换、数据存储等一整套地面数据管理流程体系。

3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

(1)全比例三维站库工艺为集中监控、无人值守提供了技术平台。油田数字化建设实施分层级、分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其中联合站、污水站及配制站等大型站场按照多岗合并、集中监控的建设思路,进行站场集中监控改造设计,通过设置中心控制室,整个站场的生产过程在中心控制室进行集中监控,值班人员采用定期巡检的方式对生产岗位的生产设施进行例行检查。实现大型站场内所有工艺生产过程参数的自动采集及控制功能,实现大型站场集中监控、少人值守建设模式。转油站、注入站等中型站场按照区域巡检、无人或少人值守模式进行改造,除增设必要的数据采集及参数控制外,为保证站库运行安全,需增加重要节点的远程控制,确保在中心控制室进行紧急突发处理。单井及小型站场按照区域巡检、无人值守模式进行改造。

(2)利用三维地形地貌矢量图升级改造油田道路。利用油田地面系统技术管理平台道路查询统计功能,对全厂油田专用公路、井排路、进站路等破损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经现场调查核实,2016—2018年共安排改造道路73.8km。(3)利用地面设施精确定位功能检测、更换失效管线。对管线穿孔情况进行定位查询统计,利用系统预警提示功能,对全厂埋地管道失效情况进行分类,对失效严重及单条管线穿孔达到10次以上的管道,通过检测及现场核实后,进行修复更换。对管道穿孔失效重点腐蚀区域实施区域阴极保护,应用自动调控技术,实现了自动采集数据、自动调控功能。控制了埋地管道的腐蚀速率,保证了埋地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4结束语

(1)为加快油田数字化管理进程,地面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应结合虚拟场景技术,模拟真实的数字化管理状态,为油田数字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后续逐步实施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

(2)为解决地面系统设施庞大、系统管理复杂的问题,数字化虚拟场景的建立应以油井矢量化为中心,建立地上、地上系统纵横向联系,以系统主体网络为骨干,建立起地面系统全区域三维可视化管理模式。

(3)结合虚拟场景的建立,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以真实的状态来模拟现场及生产运行状况,通过平台进行真实模拟规划、改造、管理等相关过程,为油田未来实现自动控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屹东,张青山,梁东兴,等.油田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化工管理,2016(12):7.

[2]秦大鹏,彭章,保李海,等.三维可视化集成技术在油田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40(13):237-240.

[3]王晓涵,任新华,吴佳,等.油田地面智能化管理及运维的数据分析[J].石油规划设计,2020,31(3):42-44.

[4]周延利,刘全利,陈颜昆,等.三维激光扫描在油田GIS测量中的应用[J].物探装备,2019,29(6):370-372.

[5]程有为.物联网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得应用[J].数码世界,201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