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

范彦斌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0001

摘要:面临日益严重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合理的引进新技术和新理念,创新滨海湿地修复模式湿地是水圈与地圈相容所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的存在能够净化空气,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保护海岸线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滨海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生态环境保护组织正逐渐提高对滨海湿地修复工作的重视本文主要探究二元修复植物介入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三种修复模式希望能有效缓解当前滨海湿地存在的过度利用、浅海污染等问题融入最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对当前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

关键词: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分析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高价值服务功能及居住适宜性,这也是其成为经济发展快速的主要因素。滨海湿地修复核心是维持生物多样性,不断调整景观格局,滨海湿地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对湿地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存在严重的滨海湿地退化危机,许多稀有的栖息物种正在逐渐消失。想要做好滨海湿地的修复工作,需要坚持生态美学和形态美学并重,采用本土水生、形态优美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群落进行植物介入,建立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模式。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污染修复方式相比,生物修复的成本低廉,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现代化环境改善中的重要技术,因此,需要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湿地空间的合理保护。

1、二元修复模式

我国滨海湿地总体面积较大,出现了众多生态湿地公园,为了避免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形成孤立存在的岛屿,需要保证自然水系的有效供应,建立与周围环境相邻的生态林带,保证生态湿地系统物种的有效繁殖。湿地内部的道路情况较差,湿地公园建设首先需要改善道路系统,做好海岸线的绿化工作,降低绿化植被的破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湿地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修复服务。二元修复模式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形态美学的应用,做好微地貌修复工作,加强不同生物环境之间的有效联系,实现本地区物质能量之间的有效转换,让水源能够在湿地范围内进行自由流动。修复后的微地形中建立水中植物岛屿,形成收放自如、形态优美的自然岸线,海滨湿地的修复工作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项目,能够美化当地人们的居住环境。通过滨海湿地二元修复模式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修复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保证植物群落的完整性,还能够使其处于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充分挖掘滨海湿地所具有的景观价值,保证自然生态的美感。

2、植物介入疗法

植物介入疗法主要指的是,滨海湿地未被干扰之前的植物群落作为介入因子,对湿地的植被进行人工干扰,不断修复植物生态群落,建立多样化植被发展体系。在不同水位下要充分考虑季节性的变化因素,营造一个不同生物能够共同栖息的生态场所,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化平衡发展,借助滨海地区的地形条件,适当的开发调水工程,从附近流域引入水源,补充干旱季节的湿地水源。海滨湿地的植物修复设计主要采用介入疗法,根据本地植物群落的设计要求,选择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较高经济收益和生态收益的植物群落,通过滨海湿地修复保证生态平衡性。

以胶州湾湿地为例:该地区主要的生态群落有盐生、水生、沙生植物三种类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未遭到破坏前的湿地植被包括芦苇、碱蓬、盐角草等等。在进行植物介入疗法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原始本土植物进行种植,设计出以自然情趣为主题的植被协调系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充分考虑不同形态、花色植物所形成的自然景观,满足生态美学和形态美学的发展需要。适当的进行滨海湿地色彩、线条等外在形态的调整,打造一个立体的空间景观分析模型,不断丰富海滨水岸的景色资源。在保证湿地植物生态环境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营造出不同季节、不同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大力开发地区旅游业,提高滨海湿地经济发展质量。在进行植物介入疗法复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完成各项修复工作,首先需要种植抗污染能力强、净化效果良好的健康水生植物,并与具有地区环境庇护作用的本土植物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不同类别植物的有效搭配,打造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水上区域。得到有效恢复后,适当的进行区域改造,引进当地的地被植物,不断完善本地区生态系统。

驳岸修复设计:再进行驳岸湿地修复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水体与堤岸之间的连接性,保证河岸与河流进行有效的水分交换,起到良好的水位调节作用。驳岸处于水地结合区域,起到不同生态系统与景观的连接作用,该地区具有活跃的能量物质,在滨海湿地修复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边缘效应,建立水路复合生物共生的生态环境。河岸主要以囊状结构为主,保持河岸本身的自然弯曲,满足蓄水与防洪的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驳岸的标高设计要根据该地区的临近水域流通情况,适当的在堤心石护坡区域铺设礁石,种植湿地植物对该地区的地形进行局部调整,体现出独特的自然风貌。

3、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结合植物修复机理,分析微生物在海滨湿地修复中的重要作用,想要充分发挥出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联合修复效果,可以根据实际环境,适当的引进菌根生物或者普通的根际微生物。为了充分发挥出联合修复的优越性,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分析当前所处的根际环境,明确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根系会分泌一定的有机物和酶类,这是微生物成长的重要基础。增强微生物活性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加快被污染土壤的修复速度,菌根是高等植物与真菌之间形成的联合体,大多数的陆生植物都能与真菌建立菌根共生体,在土壤与植物根系之间,真菌发挥着关联性作用,能够不断扩大植物根系营养吸收范围,有利于修复类植物的健康成长。当前建立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能够直接在植物根部种植真菌,起到良好的修复效果,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分析微生物下的重金属元素活化现象,促进植物修复效率的提升。

当前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滨海湿地特定污染现象的处理,选择合适的微生物,分析环境因素可能对微生物与植物成长的影响,要求技术研发人员探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建立最佳的生态共存体系。滨海地区通常分布大量的芦苇和红树林等植物,该植物的种植能够有效去除污染物和重金属含量,因此,需要选择该类型的湿地植物,配合发展中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不断改进修复流程。污染物的净化工作离不开微生物的辅助作用,通过微生物降解促进植物的有机成分吸收,联合修复技术是微生物与植物的协同作用,对我国未来的滨海湿地修复工作开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4.总结:

综上所述,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需要遵循整体性、生态化、专业性的发展原则,建立明确的湿地修复目标,综合考虑当前滨海湿地的发展环境,加强非保护区环境与保护区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在人类和外界干扰下发生湿地退化现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湿地修复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打造一个安全的生态循环系统,适当的融入景观建设、建筑设计等专业知识,将整个滨海湿地后期修复过程记录到系统数据库,为后续生态修复时物种的选择与配置奠定有利基础。

参考文献:

[1] 戈萍燕,杨棠武,张鹏,等. 基于鸟类栖息需求的盐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陈家港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为例[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21,17(4):33-36.

[2] 万媛宁,陈晓霞,郭沛涌,等. 泉州湾滨海退化湿地红树林恢复区土壤氮磷分布特征[J]. 环境工程,2021,39(3):210-213,160.

[3] 韩广轩,宋维民,李培广,等. 长期生态学研究为滨海湿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2):218-228.

[4]赵真真,陈庆阳. 滨海河口湿地的修复实践与理论探讨[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5,36(02):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