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心田,唤醒孩子的内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2

种好心田,唤醒孩子的内在价值

刘宝

清华附中合肥学校 230031

摘要:近年来,身边有抑郁症、自闭症、自残等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家长一筹莫展。本文在关注这些孩子的基础上,研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共性,并对症下药,给家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养育孩子  问题学生  共性分析  方法策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默默耕耘在初中教育的第一线。近年来,看到身边诸如自闭症、抑郁症、自残的孩子越来越多,甚是难过。帮助家长寻找养育子女的有效方法,也更能理解国家“双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父母普遍焦虑,大多不理解国家的“双减”政策。“直升机式的父母”越来越多,表现出很“卷”的状态。因此,给家长一点“药方”也就非常迫切了。

(一)回顾案例,找出共性

    所谓“问题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下面描述几个典型情况:

A同学在学校跟老师、同学相处融洽,除了有点小敏感外,一切正常。到初一上学期末,突然连续一周请假。老师问原因。家长支支吾吾地说是病假,后来实在拿孩子没办法了,才跟老师诉苦:孩子疯狂打游戏,整宿不睡,第二天白天补觉,无法上学。后经医生诊断,他患有重度抑郁症。

B同学,表面看去,能说会道。开学不久,大量同学投诉:她常跟同学分享网恋,在网上建了一个恋爱群,交了几十个男朋友;她也会极其主动地与其他同学交朋友。成了朋友之后,她会缠着朋友索要贵重礼物。若朋友不送,便会收到断交的“死命令”。每节课都昏昏欲睡。家长也反映B严重失眠,有自残现象。再后来就看到她的医院诊断书了:重度抑郁。

C同学的小学成绩一直优秀,初一上学期的各项综合素质评价也不错,但喜欢自言自语,习惯独来独往,班里只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初一下学期开始,她会毫无征兆的暴怒、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捶打头颅,嘴里含刀片,拿小刀割手腕……但家长一直不愿意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经过家访、沟通,我们发现这些同学的家庭情况呈现出惊人的相似点:家里都有“直升机式的父母”。何谓“直升机式的父母”?就是说父母像一个直升机,天天在孩子周边飞来飞去,无论他做什么事,父母都要盯着。父母的过度控制导致孩子的焦虑。过度焦虑的孩子,无处倾诉,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常表现。

(二)追根溯源,探究原因

“直升机式的父母”是如何形成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行为的选择是与其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这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精神和心灵的平和,反而深陷在物质的满足与不满足的怪圈中,进而造成了普遍的不安全感。似乎只有财富更多、权利更大才能使自己更安全,方能让自己获得人生的价值。家长的这种不安全感,又时时刻刻以场效应影响着孩子,逼着孩子奔波于考取素描八级、钢琴十级等各种证书中。家长认定,多一张证书,孩子的未来便多一重保障。

殊不知,身为父母,最怕的就是像获取自己的物质化外壳一样去养育孩子。正如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所言:“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第二类家长即“直升机式的父母”,他们不懂教育的真谛,简单地把教育归类为知识、技能等。在家长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生活被分数、证书冲塞着,自我价值感就很难建立,安全感逐渐地被破坏,这样就产生了焦虑。慢慢长大以后,小时候的焦虑随着他人格的成熟,看似逐渐被掩盖了,但是内心深层次的安全感被破坏以后,终身都会对他有影响。

那焦虑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一种大脑功能障碍。通俗地讲,焦虑是非常强烈的情绪状态。当面临不确定状况时,人们不能确保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就会纠结,严重的纠结就是焦虑。用佛教的解释,焦虑就是对无常的抗拒。孩子的生活毕竟是自己的,很多事情无法控制,总有一些事会突然发生。但习惯被“直升机式的父母”控制的孩子,面对突发情况时,举足无措,这时焦虑就更严重。当这些焦虑无处安放时,他们就会出现自残、自闭等异常表现。

(三)接纳孩子,当好父母

1.种好心田,学会无条件地爱

想让孩子不焦虑,家长首先要做到不焦虑。家长如何养育孩子健康成长,这是需要长期学习和反思的。正如李小萌在《你好,小孩》一书中指出,家长特别需要用两个视角来看待养育这件事,一个是家长要真正去观察和体谅孩子在每个不同的成长阶段的特点、心理、心智模式;另一个角度就是家长能不能观察自己。因为家长的成长历程带给自己的思维习惯、某些心理暗示,都会作用在跟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中。

教育的使命是促人觉醒。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首要的是自我的觉醒,一对觉醒的、能活出自我力量、懂得享受生命之美的父母,就是对子女最好的“不教而教”。所以,适时静下来,慢下来,体会内在的一直都在的爱,感受自我的丰足,不去盲目追求外在的满足。种好心田,重温第一次见到这个小生命的美好与感动。这个小小的生命从我们而出,他的某一个眼神,某一个动作,都会触动我们最柔软的地方。只有用心感受家庭教育的美,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才能学会无条件的爱。懂得无条件的爱之后,就会知道孩子不是家长的所有物或替代品,就不会试图做上帝去改变他,而更愿意以大地般厚德载物的情怀去爱他、欣赏他,让孩子去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情,活出他自己的价值。

这样,你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另外一个重要的东西,叫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他建立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时,他遇到任何情况都是淡定的。培养出一个淡定而从容的人,我们就完全可以被称作“好父母”啦。

2.保护天性,养育内心和谐的人

当然,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保护孩子的天性,养育一个内心和谐的人。萨提亚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指出,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可以帮助每个人成为内心和谐的人。构建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需要做好两件最重要的事:一是自我价值感的建立,二是沟通。

沟通已是老生常谈了,那就多谈谈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自我价值感低的人遇到批评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恐惧”,紧接着会“筑墙”,筑起一道高高的墙,把自己封在里边:我要自我保护,我没有什么错,这都是别人的问题。逃避久了,就更愿意选择网络游戏、网恋,致使家庭矛盾更严重,抑郁、自闭等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因此,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人生幸福指数的高低。家长应谨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也有感知爱的能力。当孩子不觉得自己被爱时,他感受到的是被挑战、被要求、被挑剔时,他是不愿意做任何改变的。但是,如果这个家庭的关系是和谐的,孩子被爱包围,他的自我价值感就高,对改变自然会持开放的态度。家长向孩子提出要求,他就会乐于接受。

所以,有了无条件的爱之后,你才能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他建立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他遇到任何情况都是淡定的、清明自在的,他的内心是和谐的、舒畅的。笑看花开花落,淡视云卷云舒,内心幸福的孩子难道不是最富足最优秀的人吗?

其实,真正的家庭教育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是父母自我的觉醒,自我的教育,自我的修炼。“别人家的孩子”固然好,自己家的孩子也同样优秀,正如纪伯伦所说:“爱不占有,也不被占用,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参考文献:

[1]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3]李小萌.你好,小孩[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