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6
/ 2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

李玉琴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初级中学   7263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社会实际、巧用时政热点,获取鲜活的材料。以学生为主体,组建合作小组、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合作学习。以依靠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   社会实际   生机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就要以课本为本,接触社会,引进鲜活的生活材料,启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利用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进学生的认识能力,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挂钩,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认知,不但熟悉了社会,而且对课本知识有了理解和提高,既学会了知识;又拓宽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了思维,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一、充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

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与社会息息相关,它罗列的种种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是从我们生活中选择的典型素材。所以,在上道德与法治课时,不能仅读读,听听而已,要充分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自己的身边事和社会大事等。让那些活生生的事例走进我们的课堂,丰富教材内容,让课堂富有情趣、焕发出生机。老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么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将社会中的新东西引进课堂,让学生品尝到新鲜事物,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品尝美味,在呼吸新鲜空气。这就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亮窗,焕发出课堂生机。

例如,一带一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扶贫攻坚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习惯养成对青少年成材的作用等,通过实例让学生去评议,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一系列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将师生观点统一起来,就可尝到道德与法治课的甜头,加大学习的劲头,增添道德与法治课的趣味。

二、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得力的办法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依托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合作学习。课堂上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去选择材料,去讨论问题,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既轻松愉快,又组织有序,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不同的见解,当好课堂的主角。小组活动使优等学生、中等学生、学困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在共同进步中,活跃了课堂,使道德与法治课堂魅力无穷。

以七年级上为例,当学生在刚进入初一之时,为了使其更好的开启初中生活之旅,快速适应中学学习生活,结合第一单元中《中学序曲》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我是这里的小主人”为主题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五个活动任务(课前准备),任务分别是:校史溯源,名人足迹,校长访谈,吾爱吾班,开启征程。小组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学生根据意愿组合为五个小组,每小组选定负责人后认领一个活动任务。在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活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予以评价和总结,并对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巧用时政热点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

在我对学生的一项“我喜欢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的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都提到喜欢教师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这个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时政热点都比较感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同时期的时政热点,实现学科教学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体现了该科目的时效性与实践性的两大特征,同时,也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时政热点,随时把热点引入课堂,使其成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在讲“弘扬民族精神”内容时,把我国“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引入了课堂,由于当时神十三刚刚发射不久,学生都很感兴趣,这个新鲜事例,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更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四、依靠多媒体技术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最新知识的快速传播,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加上新事物层出不穷,多媒体技术可将生活镜头搬入课堂,它比文本上的内容新颖而有吸引力。还可弥补部分内容的不足,使狭窄的知识变得宽阔,使知识单调枯燥的问题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例如,孝亲敬长的故事,书本上也许就没有学生自己收集的动人、有教育意义;课本上的新闻就没有中央电视台上播出的新闻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我们老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到生活现实中去采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材料,为给学生补充养料,会让他们觉得这才是最美的内容,最需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那些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即使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于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让学生身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提高教师自身语言技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最主要的工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道德与法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有重大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生机都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对教师来说,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幽默细胞,才能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使课堂焕发生机。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容时,由于理论性比较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都打不起精神,在讲到我国旧经济体制的弊端时,我用“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来形容我国旧经济体制的弊端,这幽默语言一讲出,学生都大笑起来,课堂气氛随之有了变化,学生的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只有以老师的激情和智慧,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个性、创造性,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1